「武廟十哲」分左右兩列,各五人,除了漢張良之外,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將領,這其中,排在左列第二的是漢淮陰侯韓信,而在其後排在第三的就是季漢丞相諸葛亮。他們位次相近,可見歷史地位也是非常接近的,但問題就在於,當初韓信統兵可是「百戰百勝」的,而諸葛亮卻是「六出祁山」而未果。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呢?
一、時間非常關鍵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成語現在多用來形容在表現行動的背後,還隱藏著實際的真實意圖,不過在當時,卻還代表著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時間差。
公元前206年4月,剛剛分封完諸侯的項羽離開關中、東向歸楚,在他的授意下,劉邦的十萬軍隊僅僅保留住了三萬,但對手實力強大,劉邦也不得不帶著這三萬精銳去往封地漢中,此外,各諸侯軍、秦降軍中還有數萬人願跟隨劉邦一同打江山,這其中就有後來的淮陰侯韓信。秦國原本的核心地帶——關中,則被項羽分封給了三個秦國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
按照正常發展,項羽東邊有九個郡,三秦佔著原來秦國最肥沃的土地,而劉邦手裡則只有漢中、巴、蜀,這裡面巴、蜀兩郡在當時還是人煙非常稀少的地區,是提供不了多少助力的,所以,即便不再有兼併戰爭,各國均衡發展數年之後,劉邦即使實力強大起來,也是與項羽差距越拉越遠的。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的考慮,劉邦僅僅在4個月之後,即公元前206年8月,即拜韓信為大將,重新殺回關中,取下三秦之地。之後才有韓信的伐魏、攻趙、定代、降燕、滅齊之旅。這份成功既離不開韓信超凡的指揮藝術,更無法脫離劉邦集團整體的勝利。
從三顧茅廬到六出祁山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次年在赤壁大戰之中,孫劉聯盟擊退曹操,從而開始佔據荊州之地,這是劉備在諸葛亮輔助下拿到的「第一桶金」。這一時間,曹操已經佔據了長江以北大片的土地,孫權亦雄踞江南多年,根深蒂固。後來,劉備集團又佔了益州、取了漢中,失了荊州,這才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雖然一直說是鼎立,但實際上蜀的家底遠沒有曹魏厚,即使與孫吳相比,也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基於劉氏復漢的「理念」,他們又不得不伐魏,所以才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諸葛亮的北伐主要集中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之間,此時的曹魏和孫吳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了,跟秦末那種諸侯並立的局面已經截然不同了。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經常會取得局部勝利,但卻總要面臨後繼無力的結局,所以結果也只是徒勞無功。此外,由於國力上的差距,諸葛亮的北伐也非常克制,不敢打無準備之仗,不敢冒險,這也註定了諸葛亮很難取得更大的勝利,但也避免了蜀國過早滅亡的結局。
二、制度與人心
制度和人心上的優勢也是諸葛亮所不具備的。
眾所周知,劉邦集團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更缺乏國家管理經驗,但優點在於「拿來主義」用得熟練,所以,在劉邦到了漢中以後,就繼續沿用了秦制,當然,這也要得益於蕭何在攻陷鹹陽之後,第一時間保住了秦的制度和法典。
秦制對於老秦人來說,實際上是非常習慣和適應的,秦國的暴政實際上也主要來自於不斷的大型基礎建設,如長城、馳道、驪山陵墓等等,與秦制本身是無關的。此外,劉邦當初在關中時的「約法三章」,以及項羽在關中時的燒殺搶掠,這份人心收割的對比就很明顯了,所以劉邦才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三秦,奪回關中。
拿回了關中,採用了秦制,此時的劉邦雖名為漢王,實際上卻是相當於成為當初一統天下前的秦王,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有這樣一個極為穩固又團結的大本營。甚至可以說,劉邦集團的勝利,從本質上講,是秦滅六國的又一次翻版。
再反觀諸葛亮和蜀漢
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於益州人民來說都是外來人,這一點上,他們甚至與世居江東的孫氏和一呼百應的曹氏都是有相當大差距的,所以,劉備才以興漢為自己的口號,但是很不幸,原來的益州之主劉焉、劉璋父子也是漢景帝的後人。在蜀漢統治的這段時間裡,幾乎一直要面臨這種「外來人」與本地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更不要指望曹魏與孫吳也「人心向漢」了。
三、對手與隊友
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水一白很少提及諸葛亮與韓信之間的能力差距,因為,當上面兩個核心差距擺在面前的時候,個人能力差距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韓信是百戰百勝,但劉備在沒得到諸葛亮之前也一樣連個老家都沒有,而諸葛亮剛剛跟了劉備一年,劉備便成了荊州之主,這已經足以讓諸葛亮傲視群芳了。蜀漢沒有統一的關鍵在於丟了荊州,這裡面既有諸葛亮的問題,也有劉備對諸葛亮不夠信任的原因,劉邦當初如果足夠信任韓信,應該也不至於彭城慘敗,還可能提前兩年統一天下。
對手與隊友的差別,這個在不同時代是很難比較的,秦末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就很威武了,這在漢末還是不夠看的。只能說,勝利了隊友自然就厲害了,失敗了對手自然就強了。不要總認為是項羽給機會,按照項羽最初的構想,用三秦看住劉邦,他則回師楚國,伐齊、吞燕、滅趙、並魏,進而實際統一的,只不過,劉邦打回來得太快,伐齊又拖得太久,才顯得項羽好像在給機會罷了。
鮮花說
韓信與諸葛亮都能夠列在「武廟十哲」之中,實際上已經說明他們的能力了,雖然諸葛亮的北伐沒有最終成功,但這份成就還是無法抹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