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十萬兵馬出川,為何韓信能掃平天下,而諸葛亮卻一事無成?

2020-12-22 鮮花暢談歷史

「武廟十哲」分左右兩列,各五人,除了漢張良之外,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將領,這其中,排在左列第二的是漢淮陰侯韓信,而在其後排在第三的就是季漢丞相諸葛亮。他們位次相近,可見歷史地位也是非常接近的,但問題就在於,當初韓信統兵可是「百戰百勝」的,而諸葛亮卻是「六出祁山」而未果。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奧秘呢?

一、時間非常關鍵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成語現在多用來形容在表現行動的背後,還隱藏著實際的真實意圖,不過在當時,卻還代表著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時間差。

公元前206年4月,剛剛分封完諸侯的項羽離開關中、東向歸楚,在他的授意下,劉邦的十萬軍隊僅僅保留住了三萬,但對手實力強大,劉邦也不得不帶著這三萬精銳去往封地漢中,此外,各諸侯軍、秦降軍中還有數萬人願跟隨劉邦一同打江山,這其中就有後來的淮陰侯韓信。秦國原本的核心地帶——關中,則被項羽分封給了三個秦國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

按照正常發展,項羽東邊有九個郡,三秦佔著原來秦國最肥沃的土地,而劉邦手裡則只有漢中、巴、蜀,這裡面巴、蜀兩郡在當時還是人煙非常稀少的地區,是提供不了多少助力的,所以,即便不再有兼併戰爭,各國均衡發展數年之後,劉邦即使實力強大起來,也是與項羽差距越拉越遠的。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的考慮,劉邦僅僅在4個月之後,即公元前206年8月,即拜韓信為大將,重新殺回關中,取下三秦之地。之後才有韓信的伐魏、攻趙、定代、降燕、滅齊之旅。這份成功既離不開韓信超凡的指揮藝術,更無法脫離劉邦集團整體的勝利。

從三顧茅廬到六出祁山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次年在赤壁大戰之中,孫劉聯盟擊退曹操,從而開始佔據荊州之地,這是劉備在諸葛亮輔助下拿到的「第一桶金」。這一時間,曹操已經佔據了長江以北大片的土地,孫權亦雄踞江南多年,根深蒂固。後來,劉備集團又佔了益州、取了漢中,失了荊州,這才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雖然一直說是鼎立,但實際上蜀的家底遠沒有曹魏厚,即使與孫吳相比,也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基於劉氏復漢的「理念」,他們又不得不伐魏,所以才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諸葛亮的北伐主要集中在公元226年至公元234年之間,此時的曹魏和孫吳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了,跟秦末那種諸侯並立的局面已經截然不同了。諸葛亮的北伐雖然經常會取得局部勝利,但卻總要面臨後繼無力的結局,所以結果也只是徒勞無功。此外,由於國力上的差距,諸葛亮的北伐也非常克制,不敢打無準備之仗,不敢冒險,這也註定了諸葛亮很難取得更大的勝利,但也避免了蜀國過早滅亡的結局。

二、制度與人心

制度和人心上的優勢也是諸葛亮所不具備的。

眾所周知,劉邦集團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更缺乏國家管理經驗,但優點在於「拿來主義」用得熟練,所以,在劉邦到了漢中以後,就繼續沿用了秦制,當然,這也要得益於蕭何在攻陷鹹陽之後,第一時間保住了秦的制度和法典。

秦制對於老秦人來說,實際上是非常習慣和適應的,秦國的暴政實際上也主要來自於不斷的大型基礎建設,如長城、馳道、驪山陵墓等等,與秦制本身是無關的。此外,劉邦當初在關中時的「約法三章」,以及項羽在關中時的燒殺搶掠,這份人心收割的對比就很明顯了,所以劉邦才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三秦,奪回關中。

拿回了關中,採用了秦制,此時的劉邦雖名為漢王,實際上卻是相當於成為當初一統天下前的秦王,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有這樣一個極為穩固又團結的大本營。甚至可以說,劉邦集團的勝利,從本質上講,是秦滅六國的又一次翻版。

再反觀諸葛亮和蜀漢

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對於益州人民來說都是外來人,這一點上,他們甚至與世居江東的孫氏和一呼百應的曹氏都是有相當大差距的,所以,劉備才以興漢為自己的口號,但是很不幸,原來的益州之主劉焉、劉璋父子也是漢景帝的後人。在蜀漢統治的這段時間裡,幾乎一直要面臨這種「外來人」與本地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更不要指望曹魏與孫吳也「人心向漢」了。

三、對手與隊友

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水一白很少提及諸葛亮與韓信之間的能力差距,因為,當上面兩個核心差距擺在面前的時候,個人能力差距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韓信是百戰百勝,但劉備在沒得到諸葛亮之前也一樣連個老家都沒有,而諸葛亮剛剛跟了劉備一年,劉備便成了荊州之主,這已經足以讓諸葛亮傲視群芳了。蜀漢沒有統一的關鍵在於丟了荊州,這裡面既有諸葛亮的問題,也有劉備對諸葛亮不夠信任的原因,劉邦當初如果足夠信任韓信,應該也不至於彭城慘敗,還可能提前兩年統一天下。

對手與隊友的差別,這個在不同時代是很難比較的,秦末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就很威武了,這在漢末還是不夠看的。只能說,勝利了隊友自然就厲害了,失敗了對手自然就強了。不要總認為是項羽給機會,按照項羽最初的構想,用三秦看住劉邦,他則回師楚國,伐齊、吞燕、滅趙、並魏,進而實際統一的,只不過,劉邦打回來得太快,伐齊又拖得太久,才顯得項羽好像在給機會罷了。

鮮花說

韓信與諸葛亮都能夠列在「武廟十哲」之中,實際上已經說明他們的能力了,雖然諸葛亮的北伐沒有最終成功,但這份成就還是無法抹滅的。

相關焦點

  • 韓信和諸葛亮都提十萬兵馬出川,為何韓能掃平天下而諸一事無成?
    在我國歷史上,西漢初年的韓信(前231—前196)和東漢末年蜀國的諸葛亮(181—234),他們都曾經先後曾經親率大軍出川北伐,一個橫行天下,掃除群雄,傳檄而定,平定天下;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無功無功而返。
  • 韓信一次出川成功,諸葛亮六次失敗,韓信:我的成功路你複製不了
    韓信與諸葛亮二人均以四川為根據地,出蜀攻打強敵,韓信能一次性順利過關,而諸葛亮卻被莽莽群山圍困到生命終結之日,諸葛亮難以複製韓信成功之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劉邦入駐漢中時就已帶兵3萬,短時間內又吸引到1萬多人的追隨者,此外劉邦還命酈商率數萬大軍平定漢中,到了韓信攻打陳倉之時,漢軍已多達十萬之眾,而且這些軍隊,多是經歷過秦末起義,身經百戰的精兵悍將;再看韓信的三位對手
  • 諸葛亮英明神武,為何卻攻不下陳倉?韓信逆襲項羽神話或不可複製!
    無論如何,馬謖之死對蜀漢來說確實是一大損失,一大悲劇,但若說他活著伐魏就怎樣怎樣,諸葛亮就不會累死云云,未免有點想當然。至於馬謖死時「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雖見於《襄陽記》,但蜀國全部軍隊只有十萬,第一次伐魏時損失慘重,兵員肯定低於十萬,而蜀國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十萬「垂涕」就相當於全部的軍隊或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在哭他,這種記載是否經得起推敲?仔細想想其實不難得出結論。
  • 馬謖鎮守街亭時,效仿韓信之謀排兵布陣,為何卻會一敗塗地?
    馬謖失街亭,不僅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也給蜀軍北伐蒙上一層陰影,其實馬謖失街亭非常可惜,按理說他完全可以打勝仗的,擊敗張頜不是難事,而且仔細看馬謖在街亭的排兵布陣,完全符合古代名將用兵之道,因為當年韓信也是這樣操作的。
  • 為什麼韓信出川成功而諸葛亮卻失敗,他倆誰的軍事能力更強?
    為什麼韓信出川成功而諸葛亮卻失敗,他倆誰的軍事能力更強?所謂時勢造英雄,韓信和諸葛亮都是亂世中的英雄。他們都有卓越的軍事能力,一個助漢高祖劉邦打下大漢天下,一個幫漢中王劉備奪得三分天下,他們的事跡一直被後世傳揚。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以強擊弱VS以弱擊強 設想一下:假如諸葛亮北伐時,曹魏仍然集中主力,一心伐吳,那麼,他將多麼愜意呀! 諸葛亮自然無福消受這樣的「好運」,但是,劉邦、韓信卻有這樣的「福氣」。 劉邦、韓信還定三秦時,項羽完全沒搭理。
  • 效法項羽和韓信,馬謖的背水戰,為何打成戰鬥力只有五的渣滓?
    圖丨諸葛亮雕像馬謖的「蜀兵豈不死戰乎?」為何變成這樣的一個人間悲劇呢?《孫子·兵勢》就曾提出過「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很明顯,若對方據城據險而守,進攻的一方,無疑是吃虧的,若非力量遠超過對方,就需要出奇計。那麼馬謖呢?本來,諸葛亮都能估計到,他能搶在張郃的前面到達街亭,據險以等待。就算兵力稍弱於張郃,防守是綽綽有餘,但為何,馬謖卻打出了一個戰五渣呢?
  • 韓信僅打1次就出川,諸葛亮攻了5次都出不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面對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韓信與諸葛亮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那麼為何韓信可以打出四川,助劉邦奪取天下,而神機妙算的諸葛丞相卻接連五次出川都均以失敗告終呢? 吃了韓信的「苦」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五次攻打曹魏政權皆以失敗告終,最後死在戰場蓬帳之中,令無數人悲痛唏噓。
  • 項羽為何怕韓信,從韓信破趙王可見一二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請勿轉載)據說項羽縱橫天下,只視韓信為其對手。為何?從韓信領兵敗趙王一役,便知道韓信是怎樣的軍事奇才。劉邦派韓信攻打趙國。趙王陳餘並不把韓信放在眼裡,為何?因為趙王手握雄兵,號稱大軍「20萬」。
  • 劉邦出川僅用1月,為何諸葛亮7年仍原地踏步?有個冷門原因
    等天下有變之後兵分兩路,一路效仿漢高祖劉邦從漢中地區出兵長安,奪取物資豐富的關中平原;另外一路從荊州北上攻打宛城、許昌等曹操核心地區,和漢中攻勢相互倚杖。隨著諸葛亮掌權蜀漢,他並沒有因為荊州的丟失而打消計劃,反而傾盡全力開啟北伐之戰,作戰線路和當年劉邦時代一模一樣,但結局卻相差甚遠。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地形環境差異導致蜀漢補給非常困難。
  • 韓信為何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的師父是誰?
    韓信在被封為大將以後,他的戰略戰術,他的排兵布陣,他的那些仗,讓天下人吃驚。韓信不但基本上沒有打過敗仗,甚至還直接把當時最強悍的楚霸王項羽摁倒在地,導致項羽自殺。但是韓信這般才能卻是沒有什麼師傅教導。或許有那麼一個隱士,曾教過韓信本事。就像鬼谷子教了孫臏龐涓,黃石公教了張良一樣。
  • 他的智謀堪比韓信,膽識高過孫臏,沒有他,諸葛亮根本出不了祁山
    他的智謀堪比韓信,膽識高過孫臏,沒有他,諸葛亮根本出不了祁山 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祁山北伐家喻戶曉,但卻少有人知道諸葛亮走的祁山路的開頭一部分還是一位東漢名將所修。當時,從蜀漢北伐基地漢中通往諸葛亮北伐目的地祁山、天水、街亭等地,會經過略陽、徽縣、成縣;在徽縣與成縣之間,又有東西兩條兩條出口。
  • 秦時明月:田言在得到「兵仙」韓信後為何還要去嫁給平庸的劉季?
    【前言】在《秦時明月》中動漫人物韓信的原型就是歷史上的韓信,而農家裡朱家的跟班劉季的原型就是歷史上的劉邦(劉邦的字就是季,劉季),至于田言,雖然沒有明說,但現在大家都已經可以看出,她的原型就是歷史上的呂皇后呂雉。
  • 諸葛亮料事如神,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素來料事如神,讓敵人聞風喪膽。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從一開始實力薄弱的的隊伍,一點點發展壯大,而且還一次次以少勝多,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可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呢?
  • 妹夫樊噲跪拜韓信,劉邦如何應對?表面縱容,背後妻子呂雉下殺手
    韓信如果要反,劉邦與項羽楚漢之爭,手握數十萬兵馬的時候不反;齊王變楚王,劉邦兵臨雲夢澤,擒他回長安時不反;偏偏要等到幽禁淮陰侯府,手下無一兵一卒時謀反?韓信與陳豨一起謀反?一個在河北,區區的巨鹿太守,兵馬不過數萬;一個在長安,困於淮陰侯府,家丁不過百人;長安、河北遙遙數千裡,敢反劉邦百萬甲兵,敢反長安南、北禁軍?
  • 姜子牙,張良,諸葛亮等絕世高人,為何不自己創業,要給別人打工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的諸葛亮,拿什麼去創業呢?創業的本錢從哪裡來呢?曹操能散盡家財招募五千士兵,諸葛亮家族的財富能招幾個兵?恐怕那點財富連維持體面的生活都不夠。劉備的家庭情況和諸葛亮差不太多,可是劉備遇見了機遇,諸葛亮卻沒有。
  • 劉邦重振雄風,一月即摧城滅國,韓信滅魏國為何能如此迅捷高效?
    彭城之戰後,劉邦迅速收攏殘兵敗將,同時開始思考敗因: 敗因一:項羽勇武絕倫,指揮麾下騎兵如臂使指,劉邦勇武不足、狡黠有餘,能指揮十萬軍隊已是極限,卻逞強地偏要勉強指揮五十多萬軍隊,導致其指揮軍隊智力不濟、顧此失彼,如秦武王舉鼎般痛折數十萬大軍。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陳壽曾形容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可以跟蕭何相比,在《三國演義》描寫下,我們對諸葛亮相當熟悉,那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一、蕭何的自知之明蕭何在沛縣當官,當時劉邦還只是個平民,而且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死老百姓。劉邦惹過不少事,都是靠蕭何幫他擋了下來。
  • 諸葛亮和項羽都位列其中
    兵權謀:韓信兵權謀家,即戰略家,班固言其特點為「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兵權謀家注重軍事戰略研究,兼通形勢、陰陽、技巧各派之長,實是兵家的魂魄所在。權謀家兵法是當時戰爭和治兵經驗的總結,包含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和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
  • 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被神化諸葛亮領兵打仗的能力到底如何?
    ——陳壽 在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的諸葛亮到底真實的領兵打仗的能力怎麼樣呢?諸葛亮是否如同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的那樣,料事如神,呼風喚雨,百戰百勝呢?真實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有的人呢?軍事才能如何?借用一位網友對諸葛亮的評價:只能說四平八穩吧。感覺三國也沒啥特別突出的軍事人才,諸葛亮本來是想當張良的,結果又要當蕭何,又要當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