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人生規劃就是,先打幾年工攢點錢,然後開家店做點小生意,努力經營,生意越做越大,最終致富。很少有人想過靠打工出人頭地,在很多人看來,打工是沒有任何前途的,唯有自己當老闆才有前途。
所以很多人就想不明白,為什麼姜子牙、張良、諸葛亮這些能力超群的人,不自己創業反而跑去給別人打工,這不是惜才了嗎?
有些成功學家就總結到:這些人沒有冒險精神,所以即便能力再高,也只能給別人打工;那些有冒險精神和魄力的人,才是天生的老闆。
很多人聽他們一蠱惑,就覺得只要自己有冒險精神和進取的勇氣,將來就一定能賺大錢。
那麼創業這回事,難道真的就像那些張口就來的「成功學家」所說的那麼簡單嗎?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己創業?
諸葛亮祖上最顯赫者諸葛豐是司隸校尉,算是很大的官了;他的父親諸葛珪是泰山郡的軍事長官,官位也不低。諸葛亮本來有美好的前途,奈何父親早逝,家道隨之衰落,一家人只能去依靠堂伯父諸葛玄。
諸葛玄當過一小段時間的豫章郡太守,沒當幾天就被朝廷罷免,之後只能去投奔荊州牧劉表,從此諸葛家族就生活在了荊州。
可見東漢末年的諸葛家族整體陷入了衰落,已經到了無法自力更生,要背井離鄉投奔別人的地步。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的諸葛亮,拿什麼去創業呢?創業的本錢從哪裡來呢?
曹操能散盡家財招募五千士兵,諸葛亮家族的財富能招幾個兵?恐怕那點財富連維持體面的生活都不夠。
劉備的家庭情況和諸葛亮差不太多,可是劉備遇見了機遇,諸葛亮卻沒有。
盧植最初是朝廷大臣,退休之後在老家開個了學堂,恰好劉備的老家離那裡很近,就去上了學。
很多家世顯赫的人慕盧植的大名而來,把兒子送到學堂裡上學。
在學堂裡,劉備和同學公孫瓚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東漢末年,公孫瓚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劉備那時只是個無家可歸的落魄人物。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時,劉備去投奔了他,被任命為一支非主力軍隊的最高長官。從此以後,劉備才真正擁有了一支軍隊,在幫助公孫瓚戰鬥的過程中,劉備也在自己擴充實力,他收納了一千多名胡人騎兵與數千名無家可歸的難民,後續收納的軍隊是忠於他自己的。
後來曹操攻打徐州,此時的劉備正帶兵屯駐在齊縣,應陶謙的邀請,帶兵入徐,從此也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成為天下諸侯之一。
劉備雖然在與呂布、曹操等人的對抗中百戰百殆,名氣卻越來越高,袁紹落敗後,劉備又跑去投奔劉表,得到的待遇遠遠超過了諸葛家族,直接獲得了劉表劃分的一支軍隊和幾座城池,剛到荊州,就成為了荊州的一股重要勢力。
諸葛亮在荊州,鬱郁不得志,一直都沒謀到個一官半職,劉備一到荊州,就立即被重用,這是因為兩人起點不同。
劉備是什麼身份?朝廷認可的「劉皇叔」和「豫州牧」。諸葛亮是什麼身份?一個無名小卒罷了!
劉備手下有兵又有人才,諸葛亮呢?孤家寡人一個。
如果諸葛亮的起點不是一個落魄書生,而是堂堂荊州牧,或是能結識到公孫瓚那樣的貴人,他不僅不會去給別人打工,反而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可諸葛亮有那個起點嗎?
有些人奮鬥一輩子,都達不到別人的起跑線。
張良為何不自己創業?
張良最開始也是自己創業的,可他創業失敗,最後不得不跑去給劉邦打工。
張良祖上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大貴族,秦國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給韓國報仇,可是全部都失敗了。秦朝末年,張良作為秦朝最強大的敵人之一,自然要舉兵反秦。他四處遊走,先後投奔景駒和項梁,最終終於用三寸不爛之舌從項梁手中拿到了一支軍隊,用這支軍隊光復了韓國。
如果張良的事業得以成功,他也將成為曹操那樣的人物。可是秦朝覆滅沒多久後,項羽就殺死了韓國的國王,讓自己的一名心腹做韓王,張良在韓國的事業徹底告吹,最終只能投奔劉邦。
劉邦的運氣比張良好太多了,他起兵時手下就有三千人,還有一塊地盤。投奔楚王后又得到了重用,被委以重任,最終成功消滅秦朝,不僅立下了大功勞,軍隊還發展至十萬人。
劉邦和張良的實力對比,那叫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姜子牙為何不自己創業?
姜子牙的起點比諸葛亮、張良兩人還要低,他做了一輩子官,都只是個小官,鬱郁不得志。老年時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了周國的首席大臣。他幫助周王滅商,最終得到了齊國這個萬乘之國,他的人生已經很美滿了。
姜子牙沒有創業的資本,因為時代不允許,商朝時像姜子牙那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諸侯的,那個時代不允許他那樣地位的人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國家。
姜子牙能從一個平民混成周國的首席大臣,已經是一個奇蹟了,現代人還困惑他為何不自己創業,豈不可笑。
結語
一個人想要創業成功,機遇、能力、關係三個重要要素一個都不能少,並不是說隨隨便便去創個業就能成功的。
諸葛亮雖然是給劉備打工的,可在劉備死後,他在蜀國的地位與國君沒什麼兩樣;張良被封為漢初三傑,名留青史,福及子孫;姜子牙獲封齊國,成為萬乘之主。
有能力的人,即便是給別人打工,也能創出一番事業;沒能力的人,即便自己去創業,最終的結局也只是背負巨額債務,然後一輩子無法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