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夕博物紀夜景 姚力
感謝 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對gooood的分享
大地史和人類史
湯山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東麓,南京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馳名海內外,九十年代初這裡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南京猿人」頭蓋骨。湯山方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湯山猿人洞、地質剖面、溫泉、新近紀火山為主題的綜合性國家地質公園。
▼項目概覽 董素宏
作為南京直立人遺址博物館的配套項目,湯山雲夕博物紀溫泉酒店位於湯山直立人遺址公園內,基地擇址南京直立人遺址博物館西南側一處廢棄的採石宕口,宕口四周的山體近年來經過清除浮石、掛網防護等生態修復和消險治理,裸露的礦坑崖壁成為基地四周的天然屏障和建築粗獷的背景。
▼雲夕博物紀鳥瞰 董素宏
湯山區域陽山碑材、新近紀火山地貌沉默、粗糲、莊嚴、富有歷史感。石頭是湯山區域的重要特質,是濃縮湯山空間美學的精神縮影。位於湯山區域的中國水泥廠、江南-小野田水泥廠等曾經蜚聲業內,近年來因為城市擴張及生態保護,湯山區域內的水泥廠都已經關停搬遷,但它們生產的高品質白水泥曾經出口海外,過去一直是湯山標誌性的石灰石礦產產品。
▼項目坐落於湯山直立人遺址公園內 董素宏
▼採石宕口中的雲夕博物紀 姚力
用地形整理、基礎開挖的石料加上白水泥建造一個溫泉酒店,是從材料物質性開始的在地性可持續實踐探索,石頭和白水泥蘊含了湯山及其採石宕口的在地性基因。以湯山地質公園的大地史和湯山猿人神秘的人類史背景為線索,雲夕博物紀營造了未來廢墟般的歷史感場所,讓我們感受到自然在時間中的進化,從湯山直立人神秘的人類起源,到雲夕博物紀浪漫的基本建築原型空間,時間對空間的修復和連接潤物無聲、永不停息。
▼石頭和白水泥蘊含了湯山及其採石宕口的在地性基因 小熊
▼雲夕博物紀冬景 胡昕
空間強制動線
雲夕博物紀溫泉酒店及其周邊景觀區域佔地總面積約為80畝,總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酒店有經典庭院房、聯排庭院別墅、家庭別墅、山景庭院別墅、VIP定製別墅共五類39套溫泉度假客房;配套設施包括了中西餐廳、會議及多功能空間、生活美學圖書館、設計美學展廳、健身房、冥想空間、草坪景觀活動區及露天泳池等。
▼充滿空間儀式感的體驗場景 Wen Studio
雲夕博物紀「強制性」沉浸式體驗動線由三條控制軸線組成,連接人、建築與自然,引導並放大充滿空間儀式感的體驗場景,三條軸線也是建築面對自然的三次消失。
▼總平面圖 AZL
▼雲夕博物紀三條軸線 AZL
東西向主入口軸線從前廣場開始,穿越二側跌水下坡進入洞穴般的圓形前廳,仿佛穿越回到湯山猿人神秘的創世紀。從前廳沿光線的指引拾階而上,大堂空間豁然開朗,視線再折回向東,歷史感的入口門廊成為山景的自然景框。
▼主入口廣場鳥瞰 姚力
▼主入口廣場 姚力
東西向主入口軸線和南北軸線在圓廳十字交匯,圓廳位於整體建築空間的核心位置,其功能是設計美學圖書館和Lava Lab生活美學商店。軸線繼續向西,一層的盡端是設計美學展廳。在空間的核心區域布局設計美學圖書館、Lava Lab定製生活美學商店和設計美學展廳,定義了雲夕博物紀以建築為核心的設計酒店屬性。
▼建築軸線 小熊
從大堂一側的圓弧形室外樓梯拾階而上,二層屋面的休憩花園、多功能分享空間,無邊泳池三處室內外公共場所從東到西沿軸線展開,以多功能分享空間為中心,軸線穿過無邊泳池融入西側的山林,形成建築面對自然的第一次消失。
▼建築消失於自然 董素宏
東西主動線是垂直、立體、局部隱匿的空間控制軸線,從圓廳設計美學圖書館開始的南北軸線則形成了建築連接自然的核心。對於度假酒店而言,這一空間極具療愈性,是充滿歸宿感的儀式場所。南北軸線同時也是酒店公區連通客房區的主動線,黑色景觀淺水池襯託白水泥地面向南延伸,連接二十棟宕口石塊砌築的石頭房,石頭房沿中軸線一側是白色混凝土圓廳門廊,外側的水景庭院面對東西二側山谷崖壁。庭院裡的半露天圓筒溫泉泡池整齊排列,形成建築明確而生動的邊界。
▼石頭外牆和白水泥圓筒 姚力
Wen Studio
▼建築外觀局部 Wen Studio
南北動線一直向前延伸穿越石頭牆洞口,二層高的家庭別墅客房區豐富了中軸線的節奏和尺度。南北軸線在宕口的盡端止於混凝土圓筒,以崖壁為背景的圓筒被設計成冥想場所,空靈而純粹。空間從這裡折向天空,建築再一次消失於自然。
▼雲夕博物紀南北軸線 竇平平
雲夕博物紀的第三條控制軸線在聯排石頭房和家庭客房之間轉折向西,動線自然延伸至山景別墅客房和VIP定製別墅客房區域。在雲夕博物紀建築組群的最西側眺望遠山和落日,實體空間的邊界終止在懸挑的觀景平臺,而建築則第三次消失於自然。
▼客房區域夜景 姚力
場景內容體驗
始於1919年的包浩斯,希望以建築為核心統合各個門類的設計。一百年之後,雲夕博物紀發揮整體設計的力量將生活夢想場景化,表現湯山厚重的大地史和人類史在地性特質。雲夕博物紀博物館式的空間儀式感和溫泉酒店生活化的日常性相互激發,通過湯山大地史和人類史內容導入,營造具有啟發性的沉浸式空間場景,強化脫離日常的神秘和浪漫體驗,酒店也是美術館。
▼跌水坡道 雷榮仕
▼跌水坡道 張小君
▼酒店也是美術館 小熊
清水混凝土入口立面上十字開口沉默並富有歷史感,定義了雲夕博物紀非凡的打開方式。窄長的甬道穿過二側跌水,走進神秘的歷史場所。從入口甬道到達洞穴般的前廳,時間被拉回到湯山猿人神秘的創世紀。
▼神秘的前廳 邱文鐧
董素宏
小熊
挑空圓廳的上方,麻繩編織的五彩天幕是令人嚮往的神秘星空,十八級光的臺階進一步強化了進入大堂的空間儀式性。
酒店大堂南北二側分別布置接待臺和開放廚房,朝東開敞面對入口水院。大堂南側接待臺背景牆上陳列了張雷建築工作室30個建築作品模型,定義了雲夕博物紀作為主題設計酒店的空間屬性。
▼雲夕博物紀大堂 董素宏
位於二層屋頂中軸線上的多功能分享空間完整聚焦了儀式感的南北軸線,多功能分享空間東西二側的屋頂平臺可以俯瞰整個山谷宕口環抱中的建築組群。高密度陣列的混凝土圓筒、石頭房屋頂和宕口崖壁構成建築融合自然的經典關係,營造具有未來遺址般的歷史質感。
▼消失的軸線 姚力
南北軸線盡頭的冥想空間是時間和自然的容器,南北主軸線聚集的能量在這裡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繼續向南消失於山谷石壁,其餘部分則通過混凝土圓筒折向山谷上空,連通天地。
▼懸浮平臺 小熊
▼懸浮平臺 邱文鐧
呼應湯山直立人洞穴的在地文脈,雲夕博物紀客房家具、牆面和地臺採用統一連續的白水泥界面,營造席地而臥的慵懶度假氛圍,帶來溫泉酒店脫離日常的「家徒四壁的高級感」浪漫體驗。
▼酒店客房:「家徒四壁的高級感」 姚力
Wen Studio
小熊
時間性物質細節
雲夕博物紀的空間營造和沉浸式體驗過程,充分體現了基本建築以人和空間、材料和建造、基地和場所關係為核心的設計思想。白水泥混凝土圓筒、白色石料外牆,白水泥路面、灰白色納米水泥牆面、家具及地臺等在建築中整體使用,白色作為空間主色調營造簡單純粹、極致浪漫的度假氛圍。
▼極致浪漫的度假庭院 Wen Studio
▼庭院細節 小熊
▼圓筒泡池 Wen Studio
雲夕博物紀以採石宕口廢棄的石材建造而成,通過麻繩、藤編等手工織物、Lava Lab獨家設計的杜邦紙系列生活用品、以及特種水泥系列客房用品的運用,環保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美學方式貫穿於整個沉浸式體驗過程。
▼雲夕博物紀大堂麻繩編織的發光頂 Wen Studio
以設計美學提升體驗,以設計美學助力環保,雲夕博物紀通過沉浸式設計美學空間體驗、建築為核心的整體設計、常態化主題展覽等三方面的豐富內容,思考和探索了設計酒店(Design Hotel)的構成屬性。
▼設計美學圖書館和Lava Lab生活美學商店 董素宏
沉浸式設計美學體驗除了精心設計的空間和光,在重要空間節點上通過湯山大地史和人類史內容的文字,表達人類和自然的辯證關係,雲夕博物紀就像是300米外的南京直立人遺址博物館的序廳。酒店大堂和客房的牆面上,材質理念、溫馨提示和環保理念通過絲網印刷放大,以更具儀式感的方式被展示,超越不完美的日常、表現時間的痕跡,改變看這個世界的方式,酒店也是美術館。
▼精心設計的空間和光 小熊
以混凝土、石頭和水為主題的湯山雲夕博物紀,是礦坑宕口原生地貌的基因延伸。湯山的大地史和人類史通過設計的力量被感知和體驗,時間對空間的修復、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以自主、原始、簡樸的空間營造理念再現。雲夕博物紀屬於湯山,也可以屬於所有地方。
▼雲夕博物紀夜景 姚力
項目圖紙
▼一層平面圖 AZL
▼二層平面圖 AZL
▼立面圖 AZL
▼剖面圖 AZL
項目名稱:湯山雲夕博物紀溫泉酒店
地點:南京湯山
項目功能:酒店
建築規模(面積):5500 平方米
設計/建成時間:2017/2020.10
設計單位: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
施工圖設計合作: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
主持建築師:張雷,戚威
建築設計:金海波,王亮
室內設計:馬海依,杜月,劉平,朱文健,黃榮
景觀設計:趙敏,姜志遠,陳雋雋
版權 www.gooood.cn,歡迎轉發,禁止以gooood編輯版本進行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