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瞭望塔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美泉路8號一個山崗上,塔身完好如新,高高矗立在坡頂,遠遠即可望見。
民國瞭望塔又稱「射擊觀測塔",是民國炮兵射擊場的標誌性建築,塔門上印刻著「湯山炮兵射擊場第一觀測塔」12個字。四周有好幾座小型地堡形狀的建築,整個遺址被修建一新。山坡底部的一側建有湯山歷史文化展示中心、中央公園等人文設施;另一側開挖出河塘、水泥平臺、綠樹環抱,景色宜人,一片祥和,完全感覺不出這座用於戰爭遺蹟的硝煙氣息。
據《湯山志》記載: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深感炮兵的重要性,決心籌建一所一流的炮兵射擊場。射擊場選址時,是在南京東郊的湯山還是在南郊的方山,上層一時拿不定主意。蔣介石和何應欽召見了湯山著名士紳唐慶升,並與他商量此事。唐慶升介紹說:「湯山西南有座半邊山,南坡平緩開闊,北坡陡峭,形如刀削,故名半邊山。山北沒有村莊。前清八旗兵下鄉打野操,炮兵在半邊山打靶,不曾傷及人畜,倒是可選之地。」
蔣、何深以為是,即派人前去勘測。不久,便開始建造炮兵射擊場,被稱為亞洲第一靶場,靶場東西長 9 公裡,南北寬3 公裡。射擊觀測塔是炮兵射擊場的標誌性建築。其中三座(小營房、大凹、高莊)為磚混結構,塔身圓形,底層直徑 4 米多,上部逐層縮小,高約 20 米(5 層)。每層均留有觀測孔,頂部為亭式,第一層局部為方形。
小營房的觀測塔,塔門上有印刻「湯山炮兵射擊場第一觀測塔」12 個字。大凹和高莊兩處分別為第二、第三觀測塔,造型、結構完全相同。射擊觀測塔異常堅固,80多年過去了,至今依然矗立在山坡上,遠遠即可望見。
湯山炮兵射擊場建成後,1934年國民政府向德國訂購 96門最先進的榴彈炮,並把其中的24門交給炮兵團,經常在這裡的射擊場打靶。
瞭望塔塔身底部有南京市政府設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碑,刻有「民國碉堡群」字樣,應該和四周的地堡建築有關。
南京市江寧區政府網站上對民國碉堡群的說明:民國碉堡群,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分布於寺莊、建設、路西、孟墓、阜莊五個社區。現存碉堡20座,單體佔地面積約8——20平方米之間,除少數局部有輕微破損外,大部分保存狀況較好。另外有2座地下指揮所,佔地面積分別為80—200平方米,保存狀況非常好。這組民國軍事設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極具保護價值。
民國21(1932)年12月,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成立城塞組,在德籍軍事顧問的參與下,統籌修築江海防要塞和國防工事。民國25(1936)年2月,由張治中將軍負責,在京滬間主要防禦方向上構築了吳福線和錫澄線兩道國防工事線,組成南京外衛線防禦陣地。南京附近的防禦工事,由吳和宣主持的參謀本部城塞組負責修築。以江寧縣為主的南京東南正面陣地和南京長江渡江點暨城廂警衛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於同年構築完成,為南京內衛線防禦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