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9日消息(記者李昊 張國亮)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今年7至8月全國鄉村旅遊接待人次和總收入都已恢復到往年同期的九成多水平。農業農村部發布,到今年三季度,農家樂、餐飲民宿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全面開放。途家平臺發布報告顯示,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鄉村民宿實現價量齊漲,訂單量同比增長超20%。
沈蔣榮:你們隨意啊,到了這裡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有什麼需要跟我們管家說。
遊客:好的,謝謝。
49歲的沈蔣榮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鎮仙潭村民宿老闆。仙潭村坐落在莫幹山腳下,離莫幹山景區十幾公裡,冬天薄霧籠罩,一片靜謐。今年是沈蔣榮經營民宿的第六年。沈蔣榮說:「今年到5月份的時候,比往年還好。6月、7月、8月,其實7月、8月是最好的旺季。」
在今年,能看到「比往年還好」的景象,沈蔣榮一開始未曾料到,就像他未曾想到年初因為疫情而被迫停止的營業。沈蔣榮說:「往年的正月裡,從年三十到年初六,就是一房難求了,我們全都訂滿了。因為疫情影響,我們年初一開始所有的客人就退房。」
旅遊業是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2020年的春節,遊客們忙著退票、改行程、退酒店,旅遊業近乎「停擺」。
關上門算算帳,沈蔣榮春節損失了三十幾萬元。他一邊盼著復工的消息,一邊認真思索復工後如何挽回損失,求得更好的發展。沈蔣榮說:「疫情影響讓更多人認識到你必須要有主題、有特色。深入挖掘自己的主題、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美食,往這個方向去下功夫。」
沈蔣榮的民宿外觀古樸、竹林環繞,像極了遊客記憶中的老家,主打「為遊客留住鄉愁」。他想,應該增加遊客的鄉村體驗。
疫情是一次危機,同樣也是一次大考。在莫幹山鎮後塢村開了高端民宿八年的谷田和沈蔣榮一樣陷入了焦慮和沉思。調低價格、提升服務,是谷田打出的應對「組合拳」。谷田說:「所有的枕芯、被套全部要消毒清洗,像我們那個地板,基本上每個房間都會有十幾塊地板是可以撬起來的,撬起來後下面都可以消毒。」
在和民宿配套的餐飲方面,谷田嘗試套餐制。沒成想小小的創新卻讓她在復工後獲得了比往年更高的利潤。谷田表示:「疫情期間,政府也要求分餐制什麼的,我們管家提前一天要聯繫預訂客人,同時套餐(菜單)發給他們,他們可以點。這個方面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整以後,我去年餐飲收入120萬元左右,今年可能會在150萬元左右。」
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湖州市德清縣出臺了涵蓋加強金融保障、發放旅遊消費禮包、提供能耗補貼等7個方面的民宿專項扶持意見,給疫情中「自救」的民宿主吃下了「定心丸」。德清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董芸芸表示:「只要是證件齊全的合法民宿,都能享受我們的政策,總共有400多家民宿享受了該項政策,兌現政策的資金是600萬元左右,在民宿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四月份,春暖花開,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周邊遊、省內遊率先復甦,高頻次、短距離、小而美的鄉村旅遊最受遊客青睞。莫幹山的民宿陸續迎來了遊客。
沈蔣榮說,如果說以前他關注遊客住得好不好,現在他更關心遊客玩得暢不暢快。植入更多的鄉村文化生活,是他復工後主要做的改變。沈蔣榮說:「我做了很多(事情),我們設計建設鄉村的一種氛圍、在活動中讓客人體驗,我們到山上砍竹子、挖筍,製作竹筒飯、竹筒燉雞,打年糕。」
沈蔣榮估算,僅今年6月份,自家民宿的營業額已經恢復到往年同期六七成,到8月份,已經和往年同期持平甚至更高。國慶、中秋假期更是一房難求。
隨著國內旅遊市場的復甦和遊客消費潛力的釋放,2020年,包括莫幹山民宿業在內的當地鄉村旅遊業復甦後快速發展。董芸芸介紹:「今年以來我們(德清縣)總共接待了鄉村旅遊人次是962萬人,同比增長了8.7%,營業收入是39.4億元,同比增長了6.3%。」
歲末回首,不止一位莫幹山的民宿經營者對記者感嘆,不斷「修煉內功」、優化服務是迎接外界挑戰最好的辦法。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他們摸索出的應對經驗也是鄉村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消費需求的變遷是第一位的,如果有更高的消費訴求,特別是安全品質的訴求,必然會倒逼我們鄉村旅遊接待,特別是民宿的接待,向著更加標準化和品質化方向轉型。標準和品質的轉型又將會帶動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進一步升級,從而對鄉村旅遊乃至整個旅遊業的現代化轉型和產品的升級都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元旦小長假即將來臨,訂單逐漸增加,莫幹山的民宿經營者們又開始忙活了。沈蔣榮說:「我接下來的想法就是將我們村裡的這些業態怎麼結合遊客的需求,度假有度假的氛圍,讓客人在這多待幾天,把客人留住。」
縱橫點評:憑藉著精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國旅遊業在全球行業低迷中率先復甦,一枝獨秀,包括鄉村民宿在內的鄉村旅遊更引領著旅遊業復甦突圍。經受住疫情考驗的鄉村旅遊業沒有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不斷創新,有了新思維、新動能、新模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鄉村旅遊在培育中開發,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擴大,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