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城市一直以來都是大家又愛又恨的地方,不止一次,我們都禁不住想問,城市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它?
必須得承認的是,城市成全了相當一部分人。在一座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城市裡,不僅有很多滿足物質需求的機會,精神方面的需要也總能找到足夠多的場所,圖書館、劇院、公園……
當然,在享受這些便利時,我們也承受著它帶來的壓力。
一提到壓力,我們的觀念主要是偏負面的,那就先從負面談。
首先,在城市裡,一切都太擁擠、太快,每時每秒都有大量的信息產生和消失,可真正能讓人把握得住的卻很少,每個人能掌控的更少。
1936年,來自維也納的漢斯.塞爾耶在蒙特婁大學首次描述了這一現象,1950年,他第一次使用了「壓力」這個概念,英語中,「壓力」一詞除了本身的含義,還與刺激、激動和強調相關聯。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
心理學家認為,「壓力」只是建立在器官對要求的反應上,也就是說,這只是外部環境施加在我們身上,所引發的正常反應,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它能帶來消極的刺激,也可以帶來積極的刺激,促使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提高自己。
當然,這是個有點理想化的解釋。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應對不同事物時,所引發的反應不僅是對事物本身,還包括個人成長經歷、心理特點、個性等多方面因素,只是一句「好壞由你」是不能完全解釋的。
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壓力」可以激活人體內的能量儲備,區別只在於你將如何使用它。
心理學家們往往喜歡把這個過程比作是智力問答。當你決定參與這個遊戲時,你會充分調動頭腦中的知識,儘可能快地回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緊張、刺激和興奮,更多的還是樂趣。
可在城市裡打拼的人們都知道,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罷了。我們會累,會害怕,會恐懼失敗,我們需要充分的休息,好讓我們迎接日復一日的挑戰,但壓力無處不在,一次又一次地迫使城市中的人們接近心理極限。
除了外部因素,個人的性格也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發揮。外向的人,擁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會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挑戰,並在任何可以展示自己的場合大放光芒。
可是,內向的人卻對這樣的表現機會十分恐懼,他們會用更悲觀的看法對待這些,從而產生對自己不利的觀點,這無形中迫使他們產生了遠大於外向型人格的壓力,不得不用更大量的準備來防止出錯,或者失敗。
不過,如果說壓力只有消極作用,那也是不對的,它也有正面的作用。
壓力可以充分調動人的身體和心理,使他可以快速、合理地對各種事情產生反應,這在城市裡是生存的基礎。
這有點像我們人類的祖先。在面對兇猛的野獸和無處不在的危險時,那種生死存亡帶來的壓力促使他們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適應能力差的人被大自然淘汰,更加劇了這種進化的優先性。
這一切都讓在城市中生存的人們變得更出色,有關這一點,是不需要質疑的。但是,就像我們先前說的那樣,壓力一旦產生,便無處不在,且很難控制。
一旦它成為社會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始終壓迫著人們的心理,迫使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危機感時,是好事還是壞事?
長期以來,「城市病」和「亞健康」,正是這種長期存在的壓力所帶來的後果。工作始終沒有起色,「中年危機」、「離職危機」、「養老危機」……
各種時刻面臨被淘汰的恐懼感,使我們始終無法從壓力中逃離,我們會慢慢產生一種無力感,似乎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當你被迫放棄時,產生了更大的無助感和恐慌感。
儘管我們把壓力描述得這麼可怕,可是,也必須要明白一點,只是說它多可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得學會與「壓力」和諧相處。
為此,我們可以做一些減壓的運動,找尋有相似感受的同伴,當然,這些措施不能讓壓力減少,但可以讓我們儲備更多的能量,從身體到精神,都增強了「抗壓性」,這樣,也能讓壓力可以少折磨我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