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密閉的倉庫內,一邊是6位年輕的刑警骨幹,一邊是9隻兇殘的亡命歹徒,幾分鐘內,兩邊互射200多發子彈,僅1人生還。
這一起發生在津港市的特大槍擊慘案震驚全國,史稱「7·14槍擊案」。
生還者秦馳身中2槍,1槍擊中膝蓋,落下腿病;1槍打進左額,彈片壓迫顳葉(負責處理聽覺、記憶與情感的部位),傷了腦子。
秦馳失憶了,性情大變,終日噩夢巡遊,醒來社交障礙。
內心,他要承受槍擊案PTSD的巨大折磨;
外部,領導提拔他做了支隊長,但因失憶交不出案件關鍵信息,他在上級和督查眼中實質上成了「本案第一嫌疑人」。
隨劇集展開,案件線索一步步被揭露,嫌疑似乎也越來越指向他:
第一集:6警9匪火拼,憑什麼就他逃了出來,還失了憶?
第二集:現場勘驗發現槍戰後有人補槍,有9顆子彈從9人頭部垂直射入,誰補的?為何補9槍?
第三集:神秘人屢次打電話給秦馳,給出他是兇手的關鍵證據——電話放出的錄音中,秦馳的聲音說著「我保證沒人能活著離開……」
第五集:據督導邱冬陽透露,案發當時朝警員射出的子彈中,其他人幾乎都承受20顆左右,唯有秦馳,只有8顆射向他,2顆擊中他,兇犯是有意避開他?
而且,第1集中,秦隊找海港支隊趙鑫誠(《白夜追兇》裡出場過),趙透露他後去增援時聽到現場兩聲不是來自警槍的槍響,而秦馳剛好身中2槍,只是巧合?
如果秦馳真的是「黑警」,一切都是他所為,如今失憶的他將如何面對過往?
他在失憶前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他到底為什麼失憶?
這些疑問久久盤旋在觀眾腦中,也深深勾起了演員張譯的興趣。
這位去年憑《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收穫極高讚譽的電影咖此次「屈身」演網劇,從側面證明了這個故事的致命吸引力。
看完劇本,只花了半個晚上,張譯就決定,他想進入秦馳的生活,他想成為秦馳。
於是,有了這部《重生》。
0101 對標《白夜追兇》
在各種宣傳物料裡,《重生》都被宣傳為《白夜追兇》的衍生劇。
《白夜追兇》在國產網劇界是什麼地位不用多說,9.0/34 4535人的豆瓣評分就是它觀眾口碑的最好註腳。
但把《重生》說成是衍生劇,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這個故事的小說版實則與《白夜追兇》處於同一量級,《重生》《白夜追兇》《刀鋒上的救贖》都是編劇指紋早年的小說作品,不存在誰是誰衍生的關係。
在第四集中,白夜粉們應當都注意到了關宏峰(潘粵明 飾)的客串出場,劇情對他的介紹是長豐支隊長。
熟悉《白夜追兇》時間線的朋友應該知道,《白夜》裡的關已卸任支隊長。
因此,《重生》其實可以被看做是《白夜追兇》的前傳故事。
在指紋的小說世界裡,這幾個故事裡的主要人物也是相互「串場」,關宏峰和秦馳正是津港市黃金一代刑警的兩大傳奇與兩座高峰。
劇集現在儼然是就在繼承小說「白夜宇宙」的世界觀,這也是該劇與《白夜》連著看的一大趣味。
《重生》目前的口碑遠不及《白夜》,相比後者,其敘事節奏的緩慢似乎是觀眾不買帳的最大原因。
但在一口氣追完10集後,個人看來,在多個層面,《重生》完全不輸《白夜追兇》。
兩部劇其實走的是不同的路數,他們分別代表了如今「國產懸疑推理劇」這個門類的兩種創作方向。
《白夜追兇》走的是強情節、快節奏、暗黑影調的偵探劇方向,故事的精彩與爽感是它徵服觀眾的不二法門。
《重生》的主創則更為大膽,或者說實驗,他們放緩了《白夜》的情節推進節奏,以人物狀態、人物內心獨白作為敘事第一工具,來驅動故事。
換言之,《重生》的重點其實壓根不在「案件」本身,對「人物」、「人物心理」和「人性」的探究躍升為第一母題,這在國產劇中相當罕見。
眾所周知,英美小說、英劇、美劇中,常見大量對「人物內心」的描寫與影像呈現,但國產劇中,採用這樣冒險的敘事模式,《重生》可能是頭一個。
按本片總製片人張為為的說法,「這是一部具有文藝氣質的懸疑涉案劇」。
至於這種「文藝拍法」是否成功,還要等我們看到後面的劇集發展,才能做出判斷。
在影像上,與《白夜》大量「髒亂差」的夜戲不同,《重生》大部分的戲都安排在白天,這種影調風格的選擇無疑加大了表現懸疑性的難度。
主創選擇的方法是,多採用實景拍攝,減少棚景,用「最接近真實」的攝影細節與人物狀態來表現內部情緒。
加之張譯忘我的表演境界,《重生》幾乎做到了不藉助影像色調的加持,妥妥地「把白天拍出了懸疑感、神秘感」。
秦隊的內心獨白也以旁白的形式說出,進一步加強了邀請觀眾走進人物內心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實驗敘事是容易嚇走觀眾的,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與秦馳「感同身受」,旁白的大量運用很容易給人帶來雞湯之感。
好在,「7·14槍擊案」帶來的懸疑性只是《重生》的其中一條線,每3-4集的單元日常小案件給了喜愛推理的觀眾一點一點解謎的空間。
雙線並進,保證了感性觀眾與理性觀眾都能找到各自的樂趣。
社會性方面,單元案件裡的女性家庭地位、家暴問題、私生子問題、婆媳關係、母子關係、原生家庭、娛樂圈陰暗面等當下熱門社會議題的放入都增加了案件的情感厚度。
趣味性方面,破案線索的展現採用了很硬核的醫學、化學知識,如第一個案件兇手對「犯罪痕跡」的掩蓋就使用了化學製品,手法很巧妙,在此不劇透。
秦隊與路銘嘉破案時,在犯罪現場回溯與「還原」當時犯案情景時,利用鏡頭轉場、剪輯實現了「兩個時空」的過渡與串聯,敘事流暢,奇幻性十足。
雖然這樣的手法並不新鮮,但卻與劇集「追尋記憶與自我」的主題甚為契合,影像是統一於文本的。
某種程度上,這種手法也在暗示,所謂「重生」,不只是特指大男主秦馳一個人的重生。
劇中的每一個人物,路銘嘉、陳蕊、婁頤,甚至每個案件的兇犯角色,他們都在面對各自困境時展現出「重生」的力量。
0202 雙男主?每個人物的「重生」?
《重生》的另一大看點是「人物」,除了張譯的秦馳一角,其他的人物身後似乎也都是一團迷霧。
昨天更新的第11-15集的預告中,我們發現,男二路銘嘉(秦馳手下)與兇犯的對手戲大大增多。
之前的劇集中,故事也經常悄悄調換視角,不從秦隊視角來講,換為路銘嘉視角來講,並用他的旁白來傳達導演的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猜測,《重生》是否是一個「雙男主」設定的劇集?
畢竟,在指紋的原著當中,黃金一代關宏峰和秦馳之下,他們的繼任者就是路銘嘉、趙馨誠這些年輕一代,都是很出彩的人物。
即使不是「雙男主」設定,前十集中,男二路銘嘉的表現也是相當搶眼,他的內心掙扎觀眾一直看在眼裡。
路是警察局局長路剛的公子,但他此前只是個在辦公室玩掃雷打發時間的基層警察,時常因受父親庇護無法受到重用而倍感挫敗。
他表面看起來人畜無害,實則也很有心機,每次與秦隊的心理周旋都不落下風。
7·14當晚他因何從崗位臨時出逃,沒有和兄弟們一起出警,「躲」過當晚的行動與死亡,也是本劇很重大的懸念之一!
某種程度上,他與秦馳一樣,都是僥倖活著的人,都有著「叛徒」的屬性。
新任的西關區刑警隊隊長,被上頭臨時調派來「看守」秦馳的胡一彪,更是謎一樣的人物。
他從不插手破案事宜,跟秦馳、督查老邱都不對付,整天吊兒郎當、冷嘲熱諷、城府頗深,是陳蕊眼中的「壞警察」。
但他似乎又知曉很多「7·14槍案」的實情,第10集中,更是在秦隊危難之際解救了他,人設大反轉。
所以,他究竟有何目的?實在令追劇的親們看得一頭霧水。
女性角色中,秦馳的心理諮詢師夏雨瞳簡直可以說是黑色電影中的「蛇蠍美人」。
她雖是局裡專門請來負責跟進秦馳記憶恢復進程的,卻一直與秦隊玩心理遊戲,而不向上級匯報秦隊的真實病況。
她業務能力強,滴水不漏,既能為秦馳指點迷津,又能一眼洞穿路銘嘉的內心戲路,初次見面就看透了路作為局長兒子的掙扎動因。
她為何要幫秦馳,也是後面戲份最大的看點之一。
當紅小花趙今麥飾演的陳蕊可以說是本劇爭議最大的人物,她是「7·14槍擊案」罪犯頭目陳夕的妹妹。
在她的道德判斷中,身邊的人都是好人,站在對立面的警察自然就都是「壞人」。
為了給哥哥報仇,她幾乎放棄高三的學業,整日跟隨秦馳,伺機用刀子捅死他。
第2集中,她真的捅了秦一刀,只不過業務能力實在有限,沒有傷及要害。
秦馳對待她的態度卻很微妙,就任憑她待在身邊,為待在樓道的她披上外衣,給她買好吃好喝,給她做早餐。
「警察裡也有好人嗎?」當劇中她問出這句話時,她內心對「好人」、「壞人」的認定已經出現搖擺了。
這是很多觀眾對本劇最大的槽點,認為現實中不會有人這樣對待仇人的妹妹。
其實劇中有對這點做過解釋,相比於秦馳身邊熟悉的家人、同事,他因失憶,看不清這些人與他交往的目的。
而陳蕊這樣的陌生人,她目的明確,反倒給秦馳帶來了謎之安全感與信任感。
陳蕊的劇情線很重要,她與哥哥的一個兄弟關係密切,是找到「7·14槍擊案」真相的另一條支線線索。
後面的劇情中,我們發生《重生》的敘事視角又變了,開發出從陳蕊、陳蕊哥哥好友、打電話神秘人視角出發的罪犯線。
第10集中,這條罪犯線與秦馳的探索線交匯到了一起,觸發了本劇第一個劇情高潮點,相當精彩。
由此,我們會發覺,《重生》在人物設定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叫做「正邪模糊」。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警察是好人?罪犯是壞人?
似乎都不對。
在《重生》中,觀眾猶如在一團重慶的山城迷霧中看每一個人物,人性的善惡,真的很難分清楚。
「每一個人都是謎團」,這樣的觀感顯示出《重生》這部劇在人物塑造上的優秀,這顯然是一部有「人味」的心理懸疑劇。
預告已經暗示,路銘嘉、胡一彪、陳蕊、夏雨瞳後續情節勢必都有顛覆觀眾認知的人設轉變、人物弧光。
這也是重生的另一層表達,即在觀眾的認知中,他們都將迎來他們各自的「重生」。
0303 一些哲學問題
起初,筆者是抱著看推理劇的心態看《重生》,但越看到後面越發覺,相比探尋案件的真相,跟隨劇中人物情緒狀態遊走才是此劇最正確打開方式。
相比秦隊破案,我更想看的是張譯如何表現秦隊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展過程,那些過程是很微妙的。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記憶」與「我」的關係是怎樣的?
如果有一天「我」失憶了,那我還要不要為之前的「我」犯下的罪行負責?
「我」該選擇原諒自己,重新生活,還是懲罰自己,走向毀滅?
思考了這些問題後,我們可能會理解,為什麼此劇中秦馳全程面癱臉,為什麼面對親人他反倒會有社交障礙,為什麼他寧願與「幻想出的已死去的叔叔」秦莽袒露心事。(註:小說世界觀中,秦莽其實是關宏峰的師傅,相當重要的人物)
因為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之前的社會交往塑造了一個「我」,當我不再有之前那個「我」的記憶,我該如何融入社會?我該如何處理那些複雜的社會關係。
從這個層面來說,如今的秦馳其實早就不再是之前那個「秦馳」,他陷入對之前那個「秦馳」的嚴重懷疑,從懷疑自我的那一刻起,他也懷疑周遭的一切。
《重生》最終擺在觀眾面前的是一些哲學問題,他們關於記憶與自我,關於意識與存在,關於救贖過去與重新選擇。
如果說《白夜追兇》探討了一個人的一體兩面,它是通過關宏峰與關宏宇哥弟兩個角色來闡釋的。
《重生》同樣在講一個人的一體兩面,這次是講失憶前的「我」與失憶後的「我」。
本質上,它最想講的其實是一個人究竟想成為誰,一個人該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過去的秦馳一心撲在事業上,為了晉升和可能背叛了兄弟,為了名利罔顧家庭,在前妻馮瀟眼中,他是妥妥的「渣男」。
失憶後,秦馳反倒擁有了再次構建自我、「重生」的機會,他主動親近原本關係很差的父親,他在嘗試挽回與救贖與前妻的感情,他在陳蕊那裡重新開始學習愛的表達。
如果秦馳就是「7·14槍擊案」裡那名「黑警」,如今的秦馳已改過自新、重新生活,他要如何「審判」過去的自己?
觀眾又能否原諒一名黑警,給他「重生」的機會?
如果你是秦馳,你又該作何選擇?
接下來幾周,在尋找案件真相之餘,這些思考或許更有意義。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