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壓力有多大?
「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這是一個初中男孩對父母的哭訴懇求,因為男孩覺得父母太煩了。
這句話反映的是:孩子覺得奶奶和父母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他已不堪重負。
現在的小孩,學習和生活的狀態都被父母緊緊握住,壓力大是必然的。
有的父母還要孩子強加一些成人的壓力。
小表弟今年剛上一年級,因為舅媽一家是外來勞務人員,孩子在海口上學要給四萬元的入校費用。
開學之後,幾乎在每天寫作業的時候,舅媽都會拿這「四萬塊」出來說:你上這學不容易啊,是用爸爸媽媽的全部家當換回來的。
慢慢的,「四萬元」成了舅媽的開口詞。
前段時間,表弟期中考試成績只有70多分,舅媽又當著眾人的面罵表弟:我給了4萬塊錢,你才拿70分回來,你對得住我嗎!
小表弟今年才7歲,根本不懂4萬元的概念,但是他卻懂得煩躁,小小年紀就回懟媽媽:不就是4萬嗎,明天還給你!
看到這倆母子的對話,唏噓中又夾著無奈。
為了對得起父母,就得拿高分!如今對孩子來說,學習已經變了味,家長一味追求高分,然後,孩子們為了高分而高分。
若是沒能達到父母的預期,就成了「白眼狼」「不中用」,這無疑是給孩子施加了雙倍壓力。
「我為了你,付出了所有!」
面對父母的壓力,孩子們會很慌張很難受:既想遠遠避開,又害怕失去,有時甚至會覺得生活真是無趣,甚至會產生可怕的輕生念頭。
父母過度地強調自己的付出,給孩子的不是動力,是焦慮。
其實孩子不是怕父母,孩子是怕讓父母失望。
馬東曾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2019年11月,重慶一位高三學生跳樓身亡,留下遺言「對不起,我盡力了。在下一次讓自己失望之前,還是自己早點了結為好。」
2020年6月,中北大學發生了一起學生墜亡事件,大二學生小洋在課程補考中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並沒收試卷,他離開考場後不久墜樓。
2020年7月8日,河南平頂山一中高考考場,一女生情緒失控,監考老師欲將其控制,但一時沒有按住,另外兩名考生的答題卡被其撕毀。
很多父母看到這樣的新聞,下意識就會感嘆一句:「這孩子心理素質也太差了,父母把他養這麼大,他說死就死,讓父母怎麼活?太不諒解自己的父母了,太不孝順了。」
但很少有父母會想一想,這個孩子究竟是受了怎樣的心理壓力,才會在對世界最好奇的年紀裡毫不猶豫的離開。
《小歡喜》裡的單身媽媽宋倩,她對女兒英子的愛既濃烈又壓抑。
從小到大,英子對媽媽都是言聽計從,儘管她萬分不情願,也不敢在媽媽面前透露,她只想努力學好討媽媽歡心。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英子被壓迫得如被擠壓的氣球,隨時爆炸,最終她失眠了,一心只想逃離。
臨近高考填報考志願時,媽媽又出來幫她做選擇,英子想上南大天文系,媽媽一意孤行,非要讓英子上清華或者北航。
英子終於爆發了,她爬到橋欄上撕心裂肺的說:「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處於成長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完善,怎堪父母如此高壓控制呢,所以,母子間勢必要有一場戰爭。
父母的愛原本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卻常常因為父母的用力過猛,演變成一個家庭的災難。
孩子需要保護,但是過度控制反而成為一種傷害。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對孩子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喪失選擇權,只能被家長操控。
哲學家弗洛姆的一句話值得家長體味:「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操控的反面,就是失控
前幾天,就有一則悲傷的新聞刺痛著我們:江蘇一名17歲少年與母親發生激烈爭吵,後引發肢體衝突,將母親殺害在家中。
一個是衝刺高考的高三學生,一個起早貪黑辛苦「陪讀」的母親,原本母子同心共同備考的溫馨畫面,卻變成一場不能抹滅的悲劇
每一次的悲劇發生,大家痛心疾首之餘,就開始責備孩子,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
但卻沒有人會問問自己:有了解現在的孩子嗎?
想要對症下藥,就先找到原因,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麼人,才可以得出教育的方向。
如果不能從本質上來把握,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只會弄巧成拙。
正如教育家懷特所言:「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
生活很艱辛,一輩子都被打壓,被別人攻擊,自己不敢還擊,無處可釋放的壓力,只能朝向無辜的孩子。
打壓孩子都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是為你好」「我是你爸爸,你要尊重我!」
畢竟在弱小的孩子眼裡,仰視著高大的父母,父母說什麼都是對滴,打壓我,一定是我不好,一定是我做得還不夠。
可憐的孩子在這種成長環境下長大,有兩種後果:
(1)要麼被打擊殘,成為了一個啃老族(2)要麼越打擊越勇,早早超越了自己的父輩們,但內心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心理專家陳默說: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每年都有許多高三的學生去找陳默諮詢,他們都有著一樣的症狀: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
陳默專家的結論是:那些學生不是不想考大學,而是因為太焦慮了。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
管孩子,是大人要求孩子要怎麼做,孩子就得怎麼做,結果孩子充滿壓迫感和牴觸心理。因此,越管,孩子越不聽。
管理大師西洛斯·梅考克曾說過:管理是一種嚴肅的愛。
對待孩子,「管」是指令,「管理」才是愛。
科學合理的管理,既照顧到孩子的需要,也讓孩子從中學會尊重和看見他人的需要,這是管理美好的地方所在。
沒有控制,沒有限定,而是俯下身,站在孩子的視角,向孩子學習,了解孩子,找出兩全其美的方式。
正如尹建莉老師說的:
「欣賞產生自信,信任培養自律,自由滋生自覺,寬容營建自尊;控制就是誘惑,擔心就是詛咒,嚴厲就是削弱,嘮叨就是扭曲——和孩子相處中,輸入多少前者,就收穫多少後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