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弒母悲劇!
31天前,南京市17歲高三學生李某,跟媽媽發生口角,用菜刀把母親殺害。
31天後,12月13日,江蘇阜寧,同樣是高三學生,同樣是17歲。
因為不服媽媽管教,楊某與母親發生爭吵,肢體衝突中致母親死亡。
令人唏噓的是,這兩個17歲的孩子都成績優異,性格很好。
我的心瞬間被什麼東西狠狠地扭成一團,久久說不出話。
這兩個孩子太傻了。
再堅持6個月,高考完就「解放」了,可惜沒如果。
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媽媽,還有已經綻放光明的璀璨前程。
值得一提是,這兩位媽媽都是陪讀媽媽。
南京那位媽媽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江蘇的這個媽媽才45歲。
為什麼父母付出一切,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仇恨」呢?
對此,有人評論到:真的很不建議陪讀,這樣給孩子壓力太大了,也容易引起家庭不和諧。
但凡有辦法,怎麼會有人願意捨棄自己幸福輕鬆的生活,去當陪讀媽媽呢?
她們也是為了孩子,有誰忍心怪她們呢?
陪讀媽媽的「罪與罰」:
這不僅僅是你的一生,
更是你爹媽的一生!
什麼是陪讀媽媽?
籠統地講,陪讀媽媽就是那些「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媽媽。」
陪讀不僅意味著早起晚睡的辛苦操勞,同時還承擔著巨大的犧牲和風險:有的媽媽為了陪讀,甚至選擇辭掉了自己的工作。
陪讀媽媽究竟有多辛苦?
看看安徽毛坦廠的陪讀媽媽的日常就知道了。
每年高三學生的開學季,也是陪讀媽媽的開學季。
他們每餐按時按點給孩子送飯,或站著,或蹲著。
或乾脆直接用手做孩子的餐桌。
在照顧孩子之餘,陪讀媽媽在附近的縫紉廠做兼職賺生活費:
圖片來源@澎拜新聞
風裡雨裡在校門口擺攤,可以一放學就見到孩子:
作為媽媽,看著她們飽經風霜的臉龐,我心裡一陣陣波瀾: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陪讀媽媽這樣「掏心掏肺」地付出,孩子除了感動之餘也多了不少壓力。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子能考個重點大學,也圓我一個大學夢。」這是毛坦廠的一個陪讀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
因為媽媽的那一份犧牲,也需要孩子來背負。
之前「新聞1+1」曾經採訪了一位江蘇的陪讀媽媽,這位媽媽坦言,深知自己陪讀給孩子的壓力。
「我們家孩子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我給他的壓力。」
「孩子發展得好,我們下半輩子可能就過得幸福點。」
陪讀媽媽犧牲了經濟和精力,有這種期待太正常不過了。
但一旦有高期待,就難免焦慮,就忍不住多嘮叨,一不下心就用力過猛,把陪伴變成了控制。
成績就是陪讀媽媽最焦慮的來源,但是她們沒有排解的出口。
因為她們只要一爆發,那個對象就是孩子。
但是陪讀媽媽知道孩子高三壓力很大,告訴自己要控制情緒,要忍住,忍住,忍住。
一次又一次地忍耐,總會爆發,把之前所有忍耐的情緒全都傾瀉給孩子,就非常容易出現親子衝突了。
當然可以怪媽媽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正常人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尤其是面對孩子成績一直「下降」的情況下,誰能坦然處之呢?
沒經陪讀媽媽之苦,
勿言陪讀媽媽之過。
陪讀媽媽下的中國孩子現狀:
幸福和壓抑並存
先看看高中孩子們現在的狀態吧:
2020年,青少年患抑鬱症的比例升高,其中17歲以下約有3000萬人存在抑鬱情緒障礙。
所以說,抑鬱人群走向低齡化。而在此之中,高中生又佔了40%。
孩子每天在學校什麼狀態呢?
班級裡黑壓壓的幾十號人,在一個小教室裡,不分晝夜地背書,刷題。
那一間小小的教室,仿佛一個高壓鍋,每天源源不斷地產生壓力。
教室和教學樓,操場,甚至課桌上,隨處可見「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提高一分,幹掉一操場」的標語,孩子們只要一睜眼,就能感覺到這源源不斷的環境的壓力。
考得好,不敢放鬆,還有下一次,考不好,老師找談話,這是來自老師的壓力。
每次考試都要排名,名次全都一目了然。朝夕相處的同學,既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這是來自同伴的壓力。
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去睡覺,一天學12小時,有的孩子哪怕在吃飯,上廁所的時候都在背單詞,背單詞。這是孩子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好不容易回到家想好好吃頓飯,還要承受媽媽的嘮叨。
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已經十分飽和了,如果家長還在孩子的一點點休息時間裡還讓孩子學,學生就像一個氣球,被學校,父母,自己不斷地打氣,一不小心就會爆炸。
有的孩子雖然不至於弒母,但也會用自己最決絕的方式,去反抗父母不理解下的「關心」。
有個知乎的朋友曾分享過他身邊的一個陪讀孩子「叛逆」的案例:
我以前班上就有一個類似的,就是高考還剩最後一場英語的時候,他故意沒去考場。
他不是英語不行,也不是臨場心態崩了,原因簡單得可笑,就是他陪讀的母親強迫他睡午覺,而他情緒比較活躍實在睡不著也不想睡,然後就開始大吵。
這哥們心裡就憋著一股氣,決定給他媽來個大的。
真是看得我倒吸了一口冷氣。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想起之前跟一個小區的媽媽一起坐車,一路上那個媽媽一直在抱怨孩子學習不好,後來我才知道那個孩子年級排名第五,985妥妥的。
我相信,這位媽媽在孩子面前說的抱怨的話,只會更扎孩子。
這是愛嗎?
當然,這世間只有父母才真心實意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飛黃騰達。
可是這種愛太讓人喘不過氣了。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施壓,更多時候,他們需要一點點鼓勵和休息。
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在學校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回到家裡,反而壓力更大。
久而久之,那些「弒母」的孩子的確在那一刻放出了他們內心的野獸,可是這野獸是誰一點一點餵大的呢?
最好的愛,
是給孩子獨立和自由
前不久剛聽說,廣州小學名校在家長會的時候說:「有條件的母親,可以多考慮考慮陪讀。」
某高知母親說:「我讀博就是為了給我女兒陪讀,再把她培養成一個能陪讀的母親嗎?」
這種陪讀,是畸形的。
這種輪迴,也是可悲的。
媽媽的細緻入微,媽媽的無微不至,是束縛一切的枷鎖,是孩子還不盡的帳。
我不反對媽媽在孩子高三那一年去陪讀,因為這一年非常關鍵,如果這個時候能助力孩子一把,是非常值得的。
但是前提是,這種陪伴一定要是良性的,是媽媽和孩子兩個人一起同心合力,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而快樂。這種是值得稱讚的。
如果讓孩子背負媽媽的夢想,甚至全家的KPI,是不建議也是不科學的。
媽媽想用自己的犧牲來逼出孩子的內驅力,是有些「樂觀」了。
曾有一位義大利母親,她25歲的兒子正在服兵役,她就在一個村莊租了一套公寓,這樣她就可以為兒子準備晚餐,以緩解兒子兒子艱苦訓練的疲勞。
心理學家哈拉·埃斯特羅夫·馬拉諾將這種育兒方式稱為「過度育兒」。
在名為《弱者之族:入侵式家庭教育的高昂代價》的書中,她指責過度育兒使年輕人容易失去獨立性。
史丹福大學前本科生教務主任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呼應了馬拉諾的批評,她說父母的「過度陪伴」,很可能最終培養出的孩子是被動,依賴和缺乏想像力的孩子。
她呼籲父母要擺脫「過度育兒陷阱」,保持自己精神獨立和自由。
莎拉波娃的教練就是他父親,但是他父親在訓練場上對她過於嚴厲,所以,到後來,父女兩人也沒什麼感情,每年莎拉波娃給他爸寄一張支票,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吧,除此之外也沒什麼話說。
哪個媽媽能接受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才了,孩子卻跟自己「恩斷義絕」了?
沒有一個孩子能承擔母親的夢想。
《不管教是最好的管教》裡有句話:「因為愛,所以我要為孩子多做點。」
但真正的愛是雙向交流,是平等的。
只有學會了理解和尊重,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願我們都能成為精神獨立且自由的父母,做守護孩子那棵堅定的樹,而不是依附孩子的枝蔓。
註: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END
∞文章來源:教育∞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