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一說起過早懂事的孩子,可能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這是一個內心有傷疤的孩子,要麼是孩子缺愛的懂事偽裝,要麼是父母過度懂事化的包裝,總之過早懂事的孩子在家長們的眼裡就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背後仿佛也有著傷痕累累的童年陰霾,仿佛那些不符合年紀的過早懂事並不好過已是定局。
但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NoNoNo!下面這位幫媽媽打包滷菜的小男孩就打臉真相了。
前段時間,一位幫媽媽打包賣滷菜男孩火了,視頻的開頭看到男孩如大人一般站著大口大口扒飯吃,從男孩子吃飯的動作來看他應該是很餓的,之後有顧客出現後男孩子連忙放下吃飯的碗筷,嘴裡還包著沒有嚼完的麵條,那麻溜地打包滷菜的模樣看起來熟練又可人。
媽媽說,孩子正在上幼兒班、每天放學一寫完作業就會在幫忙打包,相信看過這條視頻的朋友們心裏面除了羨慕之外就是無奈了,甚至有很多家長會默默自語「我家仔要是這樣自己做夢都會笑醒」,但現實告訴我們好孩子仿佛都是「別人家的」。
與此同時,這個視頻也為我們詮釋了真正的「窮、富」養是什麼,視頻裡的媽媽做滷菜生意,這完全是當自己的老闆呀!他們在經濟能力上可能會勝過很多上班族,一個上幼兒班的孩子回家主動寫作業、並且寫完作業後不是想著去玩而是幫媽媽幹活,這其中一定是見證了媽媽的辛苦、並且也隱藏了對媽媽滿滿的愛意,這份「懂事」裡相信沒有條件的刻苦、更多的是愛與愛的並蒂。
如果說這個男孩的背後是有一顆有傷疤的心,蘭媽並不相信,因為我看到了男孩眼裡的踏實和知足,尤其是天氣太熱的時候那一綹一綹地貼在頭皮上的短髮,還有脖子上經常搭著的一條擦汗毛巾,這兩大細節除了體現男孩經常性的勞作之外,也不知道讓多少動不動抱怨生活的成年人感到羞愧。
與其說男孩幫媽媽打包滷菜是在受罪,不如說男孩是在享福,因為男孩當時的幸福一定是可以和媽媽在一起,如果大家認真回憶的話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都是一個個小能手,比如:
「媽媽,我幫你掃地吧」
「媽媽,我也想疊衣服」
「媽媽,今天我能洗碗嗎」
「爸爸,我想端洗腳水」
「爸爸,今天回家我給你開門」
……
當我們有個回憶後,內心那一聲聲稚嫩的聲音是否還在迴蕩?是的,沒錯,每一個孩子曾經都是爸爸媽媽的小能手,不過由於爸爸媽媽們的教育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孩子們不同的成長態度和成長格調。
面對孩子們熱情相助的聲音家長們都是如何相應的?又是否有以下這些聲音:
01
「不用掃地,你把作業寫好就行了」
「你還小,等長大了再掃地」
02
「疊什麼疊,一邊去」
「寶貝呀,你不會疊衣服就別來搗亂了,自己去看電視、玩玩具吧」
03
「你洗碗的話,怕是我們今天晚飯都吃不上了」
「趕緊寫作業去,上次洗碗都摔了一個,是不是想把碗都賣光呀!」
04
「洗腳水太重了,寶貝端不動呢」
「寶貝別動,乖乖坐好,爸爸馬上就回來了」
現實生活當中,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內心爆發小宇宙要幫忙「做家務」的時候,家長們都是因為「擔心」拒絕了孩子,擔心孩子掃不好地、擔心孩子把碗摔了、擔心孩子疊不好衣服……
在沒有看那位幫媽媽打包滷菜小男孩的視頻時,蘭媽對女兒也曾各種擔心而幫她們解決了生活上的難事,但難事解決之後發現這件事情孩子下一次還是不會、甚至一輩子都不會,難道那位幫媽媽打包滷菜的男孩一開始就能熟練地打包嗎?我猜男孩剛開始打包的動作肯定很慢、甚至僵硬。
正是因為有實踐、體驗的機會,才有了男孩站在攤前完全不輸一個成年人的架勢,背後也一定有著媽媽濃濃的愛才能換得如此「懂事」不怕累的一面,這份「懂事」不是傷疤、不是害怕,而是屬於人與人、心與心和愛與愛之間的交換,而交換的必要籌碼一定是信任二字。
因為賣滷菜的媽媽信任自己的兒子可以做好打包工作,所以才讓孩子去實踐、去操作,在人來人往的集市裡展現的不僅僅是對媽媽無盡的愛,還有那一份熱愛生活、敢於面對和承擔的膽量和責任,這份收穫比起媽媽一天掙幾百、幾千都要欣慰、熱淚盈眶。
最後,儘管孩子們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這個個體是空白、是單純,也是容易動搖的,作為父母不僅要承擔孩子在成長路上的衣食溫飽還要去和孩子交心,信任孩子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愛孩子就要說出來不做默默無聞,只有讓孩子感受到被愛、他們才有力量去愛別人。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