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地點偶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如何能及時監測和應對呢?在網際網路時代,公共衛生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將編織起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監測預警體系。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聯合發布《全國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範(試行)》(以下簡稱「標準與規範」)。其中明確規定省級衛生健康管理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需具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傳染病監測信息、其他部門通報信息、網際網路監測信息採集等4項功能,以實現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動態監測與匯總。
這是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切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的關鍵舉措。
新規明確細緻,極具可操作性
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領域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例如醫院信息系統數量快速增加、系統接口數量和數據量的與日俱增,一些數據標準、技術標準難以統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大數據辦調研員、醫學博士沈劍峰在此前表示,發揮信息技術在支撐醫療衛生行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需要強化信息技術的標準化和規範化能力。
對於公共衛生領域而言,在此次發布的「標準與規範」的明確規定下,將有利於對數據和信息納入的標準統一。
例如,當一個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對一種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的標本進行試驗室檢測後,需要記錄哪些信息呢?
「標準與規範」中給出了詳細的規定:需對包括病例個人基本信息、患者標本類型、媒介生物及宿主動物監測和檢驗信息、傷人動物信息、等19項數據進行採集,而且這些數據要能支持夠實現系統間數據交換、可視化展示、實驗室檢測文字識別、統計報表自動生成等10種技術的實現。
前者確保這一傳染病在最大程度內可以獲得溯源,後者確保相關信息能夠得到有效共享和利用。
這只是「標準與規範」中的一個細分方面。該文件對包括傳染病防控、寄生蟲病防控、免疫規劃、營養健康服務管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職業病防控等18項內容的具體標準和規範均做了明確,極具可操作性。
平時是「資源庫」,戰時是「決策庫」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官網發布的「標準與規範」解讀顯示,要依託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開展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有效支撐國家和地方衛生健康委的管理與決策,一方面滿足「平時」國家對公共衛生機構的宏觀管理、政策制定、資源配置、績效評價等方面的管理信息需求;一方面滿足「戰時」對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的有效支撐,提升公共衛生信息化「平戰結合」能力。
依據「標準與規範」進行的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將在平時擔負起「資源庫」的任務,戰時起到支撐決策的「決策庫」作用。
頂層設計,打通醫、防、技融合
我國公共衛生信息化應用發展的主要矛盾,在於患者服務、醫療業務、醫院治理、需求不斷增長與醫院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水平、規範化應用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沈劍峰此前表示,信息化迫切需要從國家層面明確建設和應用發展的策略與路徑。
「標準與規範」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成立專家團隊,就全國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範開展專題研究,梳理了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情況,明確了當前公共衛生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和難點,是從國家層面對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把脈和對策研究。
上述官網解讀顯示:「標準與規範」將積極推動二級及以上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間的信息系統互通共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基本公共衛生融合服務,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與上級醫院的聯動機制。
可見,打通「左右」、貫通「上下」,才能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機構對新發傳染病的預警、預測、治療和康復能力。
同時,「標準與規範」鼓勵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根據自身情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與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融合,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記者 張佳星)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