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嶽霖等人情感故事一再被誤讀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作者:曾子芊

林徽因(1904.6.10-1955.4.1)

這是林徽因最負盛名的現代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的詩句,因其細膩柔麗、輕盈優雅被眾多讀者喜愛,反覆吟誦。或許在很多人心中,作者林徽因本人也是一位有如四月柳絮般柔弱、美麗、輕靈的女性。人們仰慕其「一代才女」的美貌與才華,嘗試著用AI技術修復她少女時的舊照,但更熱衷於談論的,恐怕還是她在傳言中被描繪得「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

曾經,伴隨著一股「林徽因熱」,坊間湧現出了名目繁多的「林徽因傳記」,有嚴謹考據者,有文藝抒情者,也不乏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誕生的各種潦草之作。在層層「女神」「才女」「名媛」「情種」濾鏡的包裹下,真實的林徽因究竟面貌如何?鮮少有人嘗試用筆去「細描」,去深究。

近日出版的《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無疑是一本具備如此決心的厚重著作——它拒絕追逐花邊逸聞,著力突出的是林徽因新型知識女性的身份,以歷史學人的眼光,嚴謹的考據功力,從日記、信件、家書、回憶文字等史料中還原出真實的歷史現場。另一方面,它不再從為林徽因一人立傳出發,更想要顯影出的,是民國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圖鑑。巨變的時代下,知識分子群體的堅持、軟弱與改變,成為作者此次尤為關切的主題。

之所以用「此次」,是因為陳新華早在2003年已出版了《百年家族——林徽因》一書。雖然舊作僅有《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一半的長度,也未能脫離「就林徽因,談林徽因」的窠臼,但它在鉤沉史料、立論新穎、深入林徽因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已令人耳目一新。

為什麼會選擇對同一個歷史人物,再爬梳耕耘一遍?陳新華解釋說:「林徽因的一生,橫跨中西,與晚清、五四兩代精英知識分子皆有密集的交集。她一生的奮鬥與探索,與民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浮沉,乃至中西文化碰撞下時代與社會的轉型,都極具典型性。」較之舊作,陳新華的新作基本做到了擺脫時序架構全傳,各章相對集中地刻畫林徽因的某一側面,在相互地補充與強化中,最終形成了一個比較立體的林徽因的形象。

眾所周知,出生於1904年6月,逝世於1955年4月的林徽因,在其不長且多年忍受著戰亂、病痛的一生中,於建築與文學兩個領域,均留下了深刻的足跡。她的主要身份是一名建築設計師,在兵荒馬亂中四處考察古建築是工作常態,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還作為設計者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而在其視為「副業」的文學領域,林徽因也有著極高的藝術趣味和鑑賞能力。1931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段時期,林徽因共發表新詩44首,散文、小說6篇,劇本3幕,才華畢現,因此才被友人、前輩誠意推為「中國第一才女」。用陳新華的話來說,這6年,林徽因是「把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如果我們跟隨作者,試著將林徽因放置回那個變革動蕩的時代,那個中西碰撞的家族,我們就會理解,林徽因絕不是橫空出世的,如孤星般閃耀的「才女」。單薄的符號背後,躍動著極為鮮活、複雜的人物性情;她的身邊,圍繞著與其同氣相連的友人、伴侶;她的命運與選擇,亦繼承了幾代知識分子致力於家國建設、民族獨立富強的初心。

才女的「謎底」

近700頁的篇幅,《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的筆觸像工筆畫一樣,慢慢鋪排渲染出了一個時代。在前幾章,它用了大量筆墨講述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和父親林長民的故事——在許多「林傳」中被一筆帶過的家族背景,卻是讀者在其後理解「林徽因之所以成為林徽因」的關鍵。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一位晚清翰林,學養深厚,思想開明。雖然骨子裡仍是一介書生,但林孝恂無疑走在了同輩人的前列:感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痛楚下,他能看到實學的重要性,開始接受西方的法政思想。封建王權被推翻後,他轉身前往中西文化交戰的前沿上海,投股商務印書館,維持不絕如縷的文化事業。

林孝恂尤其注重教育,認為「求新還須知故」,因此不惜耗資在杭州萬安橋側興建林氏家塾,分東西兩齋,各授新舊之學。塾師既有國學大師林琴南、新派名流林白水,還有來自加拿大與日本的外籍教師。自己的子女、族中後輩一概被送入家塾啟蒙。對於林家眾多子侄而言,小小年紀接受的如此「豐盛」的家塾教育已為他們兼容並蓄、增長見識奠定了基礎。

林徽因自幼陪伴在祖父之側,成長的歲月中輾轉於杭州、上海、北京,南北方的靈氣兼收,舊學與新知並進,16歲時可以隨父赴歐洲遊覽,20歲時能用流利的英語出演泰戈爾的名劇,然後便是與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學,學習她一生摯愛的,融歷史、文化、藝術於一體的建築學……如此履歷,確非中國同時代的普通女性可奢望。「對於林徽因,祖父是靜默在她命運中、血液裡的,謎底一般的存在。」陳新華在書中寫道。所謂謎底,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家學淵源」。一個人的性格底色、教育基礎,決定了他們日後或被動,或主動選擇的人生方向。

祖父對林徽因的影響靜默在她的血液中,父親林長民對林徽因的影響則是清晰和全面的。林長民才華出眾,自負狂放,被林孝恂斥責為「名教叛徒」。別人為仕途走上科舉之路,他卻因胸懷更大的抱負放棄科舉。林長民、梁啓超這一輩晚清的典型文人,一方面渴望成為時代的先鋒,學習西方,為中國尋找出路;另一方面又根植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觀念,希望能實踐政治。陳新華著力描寫了林長民這一「書生從政」過程中的曲折與浮沉,一個在入仕和為文之間掙扎的靈魂。

林長民性格中的銳氣、逸氣與真實,在林徽因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林徽因同樣鋒芒畢露,真實不作偽,外加熱情幽默,談鋒甚健,所以很自然地成為所有聚會的中心人物——這也是「太太的客廳」會出現在林徽因與梁思成居所的重要原因。

作為林徽因的父親,在林長民的身上,幾乎看不到父權的陰影,「平等」是他送給林徽因的又一份禮物。他曾在給林徽因的家信中訴說仕途的艱難,完全一副把女兒當成知己的樣子,也曾對徐志摩說:「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要先做到友誼的了解。」這番言論,放在今天亦毫不過時。正因有這樣的父輩,林徽因才能夠在身心上皆擺脫「小腳」的束縛,獲得同時代女子罕有的自信與灑脫。

林長民攜女赴歐時,他曾對林徽因說,帶她去英國是為了讓她領悟到自己的抱負,暫離家庭煩瑣,增長見識,擴大眼光,養成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陳新華感慨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林徽因,可以忍受抗戰時李莊生活那樣的清寒與病痛,堅持學術研究。因為在她年少之時,蒙父輩教導的理想與人生追求,就與物質無關。

除了開篇的林孝恂、林長民外,《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在隨後的章節中更圍繞林徽因,細緻地鋪陳開了梁啓超、梁思成、朱啟鈐……還有在抗戰「南渡北歸」中一眾學者的愛國求知事跡。時代的動蕩變遷,幾代知識分子的群像——這個宏大的故事,才是託起林徽因的基礎,是那個時代風雨中的聲聲琳琅。「與此同時,這樣的寫作,它也藏著我的一點私心,作為一個以中國近代史為專業研究方向的人,我始終認為,這個宏大的故事,是值得我們今天一讀再讀的。」陳新華說。

她是京派作家的「靈魂」

1928年,林徽因、梁思成學成歸國,已完婚的二人同時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學系。「中國雖然有漫長的建築歷史,卻始終沒有與之相稱的建築學和建築教育。」陳新華寫道,一直到近代,如梁思成、林徽因一樣攜西學歸來的留學生群體才將建築學作為一門學科引進國內。

這年秋季,梁思成以27歲的年紀出任草創時期的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教師只有他和林徽因兩人。「他們硬是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擔起所有的教學和研究任務,梁思成負責建築學概論、建築設計原理、建築史,林徽因負責美術課、雕飾史和建築設計,並開設專業英語。」據東北大學第一屆學生劉致平回憶說:「當時最苦的是沒有助教,所以先生只能在課餘,利用晚上來教室為我們改圖,講授渲染技法……他和林徽因先生幾乎每晚到教室來為我們改圖直到深夜才回去休息。」

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東北大學建築系逐漸步入正軌。近二十年後,飽經戰亂與別離之苦的林徽因又以一副病弱之軀,協助梁思成和最先受聘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吳良鏞,共同擔起了清華大學建築系起步階段的一應事務。

1931年,林徽因因病回到北平療養,在療養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同年9月,全家開始定居北平東城北總布胡同三號。

北總布胡同三號,即名聲遠揚的「太太的客廳」的所在地。林徽因憑藉良好的文學素養、學術背景、人脈關係,不但自己投身於文學創作,還積極地創辦同人刊物,扶持新人,為京派開拓人脈,凝聚共識,成為了「京派的一股凝結力量」,不少京派作家喜歡聚集在林徽因的家中。即使這個位於北總布胡同三號的沙龍在隨後疑似遭到了冰心、錢鍾書的撰文諷刺,在京派作家圈中,林徽因還是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蕭乾說,林徽因是「後期京派十分重要的一個角色。她又寫、又編、又評,又鼓勵大家。我甚至覺得她是京派的靈魂」。

陳新華認為,雖然蕭乾的評價帶有幾分感情色彩,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番話有著另一重意義上的真實。「身為後期京派的重要成員、沈從文之後《大公報·文藝副刊》的主編,沒有誰比蕭乾更了解林徽因當年對於京派的付出。」在《文壇多面手》這一章中,作者進一步列舉了林徽因在這一時期對京派文壇的貢獻。

1933年9月23日,沈從文主持下的第一期《大公報·文藝副刊》正式面世,在沈從文的邀請下,林徽因參與了這份刊物從籌備到發刊的全部過程,並寫下《惟其是脆嫩》的發刊詞,呼籲創作界不拘一格,聯合起來,豐富文藝的土壤。1934年5月1日,《學文》月刊創刊,作為主要成員的林徽因、沈從文在學文社再度合作,林徽因還以漢碑圖案為題材,設計了封面,而林徽因一生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說《九十九度中》、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都發表在《學文》創刊號。

《學文》面臨經營困境終刊後,1937年,以林徽因、沈從文為代表的後期京派文人決心再行創辦一個純文學的刊物,因此《文學雜誌》誕生。身為編委之一的林徽因,不僅閱稿、審稿、設計封面,還以實際的文學創作支持刊物,她唯一的劇作《梅珍同他們》就發表在《文學雜誌》上。

林徽因對文學投注了極大的熱情,但如果翻到另一個章節《絕學大昌》,讀者又會看到,在1932年至1937年間,在林徽因成為京派作家「靈魂」的同時,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為研究主體的中國營造學社,還在不斷吸取國外建築學者的研究成果,研讀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和宋代《營造法式》,積極開展田野考察,構築中國建築史的學術體系。

「截至1937年7月,他們共調查縣市190餘個,遍及全國15省,實地勘察古建殿堂房舍1823座,詳細測繪的建築有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他們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基本釐清了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為古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所言不虛。

緊接著,戰爭的步伐打亂了一切。林徽因「顛沛西南的部分略顯平平」是另一位林徽因的研究者陳學勇對陳新華的前作《百年家族——林徽因》的建議,「這一時期是很見林徽因精神的,大可濃墨重彩。」

新作基本彌補了這一缺憾,對林徽因在抗戰和新中國成立後的細節豐富成為了本書的一大亮點。如果說,林徽因之前的人生還基本處於優裕與平靜之中,戰時的清寒與病痛則讓她體會到了真實的殘酷。梁思成因車禍後遺症,「脊椎痛得常不能坐立」,於是林徽因拖著孱弱的身體一個人扛下所有家務。

早年在給胡適的信裡,林徽因曾經說過,自己最怕的就是「平庸處世,做妻生仔地過一生」,藝術和美,建築與學術,就是她一生用盡力量發光發熱的追求。為什麼她能將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也許在《秋天,這秋天》這首詩中,她已吐露了自己的態度:「秋天的驕傲是果實,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不獻出你積累的馨芳。」

從被誤讀的林徽因再出發

「應該說,寫作這本書最大的動機,就在於還原真實,公正評價歷史人物。」陳新華坦陳自己的寫作動機,即「尋找和敘述真實」這個聽起來已經「有點老套」的宗旨。

即使林徽因有著不願平庸處世的抱負,她被談論得最多的卻並非是她的人生追求、藝術作品和文藝觀念,而是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嶽霖等人的情感生活,故事被一再誤讀。

徐志摩在歐洲認識林徽因後,苦戀而不得,甚至為其與髮妻離婚,但林徽因最終還是另嫁他人,與梁啓超之子梁思成結婚。「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在和自己侄孫女張邦梅說到往事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說她相信徐志摩之所以和她離婚,必定得到了林的某種鼓舞。是不是這樣呢?」陳新華真誠地發問道。

另一樁公案則是發生在林徽因、梁思成之間的那段「人盡皆知」的愛情對話,她對梁思成說,自己愛上了兩個人,梁思成表示願意尊重她,而金嶽霖則願意退出。「這則被很多林徽因傳記作者引為鐵證的資料,我在第一次寫作林徽因傳記的時候同樣也做了引用。但其實只要再往深一步,通過不同人的敘述,在各種相互衝突的記憶敘事中仔細比對,就會發現,這段對話很有可能是不成立的。」陳新華說。

林徽因是否鼓勵過徐志摩離婚?陳新華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從林徽因身邊的人的回憶,從林徽因父親林長民的舉動,以及他先後給徐志摩的信,當然還有林徽因本人的文字和回憶稍加考證,不難發現,婉拒求愛,珍惜友情才是林徽因真實的態度。」

「這些情感故事這麼多年深入人心,人們對林徽因的毀譽,也多半因此而起。但其實都是站不住腳的,不公正的。」儘管發心自糾正對歷史人物的「誤讀」,陳新華卻沒有止步於剖析幾樁情感公案,她想要藉此延伸的,是林徽因和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在為人、對待藝術上的不同態度;想從林徽因、徐志摩、金嶽霖這幾位讀書人入手,探尋他們在中西文化之間的精神世界與抱負襟懷,以及他們在真實世界與藝術世界的情感共鳴。

撇去種種花邊逸聞,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意義在於,他既是林徽因文學世界的領路人,又是她一生的知己。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無果,卻由此踏入了詩歌的世界,為後世留下了經典的詩篇;而林徽因也在徐志摩意外身故後登上詩壇、文壇,「某種意義上,相當於接過了新月社的衣缽。」

林徐二人在性格與文藝觀上都以「求真」「自由主義」「人本主義」為突出的特色,願意「更熱誠地來刻畫這多面錯綜複雜的人生」,這才是他們能一生互相欣賞的原因。「流言和迷霧背後的真實的林徽因,最大的特點,恰恰是真實。」陳新華總結說,「這話聽上去很繞,但卻是我認為林徽因難能可貴的地方,她的真實透露出她的瑕疵,比如心高氣盛,愛出風頭,恃美而驕,恃才自傲,凡事都要爭第一,說話不留情面。這些瑕疵,她從來都無意掩飾。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她是率真的性情中人,愛憎分明,疾惡如仇,任何時候都敢怒敢言,敏捷銳利,鞭辟入裡,充滿說真話的勇氣。」

對於冰心疑似為諷刺林徽因寫作的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陳新華認為,單純只看作品本身,《我們太太的客廳》無論於冰心個人的文學創作,還是於中國現代文學史,都是深具意義的一部作品。而林徽因的反擊——送山西陳醋給冰心的做法,也是「典型的林徽因的方式」,只聽從自己的內心,快意恩仇,不留情面。從多年來的幾樁誤讀和公案出發,作者從若干角度論述了林徽因、徐志摩、沈從文與錢鍾書、冰心等人在性格和文藝觀念上的本質分歧,下筆中正客觀,又相當精彩。

至於金嶽霖對林徽因的情感,也許傳記中引用的這句話已足以表明他的心跡:「林徽因被她父親帶回國後,徐志摩又追到北京。臨離倫敦時他說了兩句話,前面那句忘了,後面是『銷魂今日進燕京』。看,他滿腦子林徽因,我覺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認識,他們是兩小無猜,兩小無猜啊。兩家又是世交……徐志摩總是跟著要鑽進去,鑽也沒用!……比較起來,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構思畫圖,梁思成是高手,他畫線,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沒那本事。他們倆的結合,結合得好,這也是不容易的啊!」

「由始至終,他都只想以一種沒有絲毫破壞性的方式,參與她的人生。」陳新華寫道。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於北京病逝,得知消息的金嶽霖還是忍不住在辦公室號啕大哭,據他的學生周禮全回憶說:「他兩隻胳臂靠在辦公桌上,頭埋在胳臂中。他哭得那麼沉痛,那麼悲哀,也那麼天真。」4月3日,在林徽因追悼會上眾多的花圈和輓聯中,尤以金嶽霖和鄧以蟄聯名題寫的一副最為特別,亦常被後人在提起林徽因時引用: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然而,林徽因的一生,又豈是「一身詩意」與「四月的天」能夠概括的呢?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林徽因選了梁思成 而不是徐志摩、金嶽霖?
    梁思成是梁啓超的兒子,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林徽因溶建築學家與作家於一身,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他倆的愛情故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林徽因是大家閨秀,精通建築、詩文,並且相貌出眾,堪稱沉魚落雁。
  • 林徽因把孩子給了金嶽霖,把愛情給了徐志摩,把婚姻給了梁思成
    這麼多年來,林徽因一直都被誤讀,僅僅因為她的異性緣超好,以至於很多人都大罵她是「天字第一號綠茶婊」。 曾經徐志摩瘋狂地追求過林徽因,梁思成最終成了林徽因的丈夫,而金嶽霖是林徽因的藍顏知己也就是現在說的男閨蜜,並在林徽因去世後一直撫養照顧她的兒女們。
  • 才女林徽因真是女神嗎?你看錢鍾書在《貓》裡寫了啥
    提到古代的才女,想必大家的腦海中都會出現「李清照」這個名字。李清照作為唐朝著名女詩人,詩歌作品浩如繁星,且首首經典,道盡女兒心事。而要提到近代的才女,「林徽因」這個名字肯定也是極有分量的。1920年,林徽因與父親開始週遊歐洲各國,並在英國時,結識了著名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兩人對新詩寫作都頗有興趣,又互相欣賞對方的才情,故而一拍即合,分開之後,也經常用書信進行聯繫,聊表情思。1923年,徐志摩回國後就成立新月社,在這段時間裡,林徽因與徐志摩更是交遊頗多。
  • 為什麼林徽因註定會成為民國時期的傾城才女?
    很多年前,看過一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 ,由黃磊、周迅、劉若英等人主演,該劇講述了徐志摩與林徽因、陸小曼、張幼儀三人感情糾葛的故事。原本是衝著黃磊去看的,後來倒被周迅的靈氣所吸引。儘管那時的周公子還略顯青澀,戲份並不多,但由她飾演的那個清雅單純的林徽因確讓人印象深刻。
  • 林徽因:冰心諷刺、「女人公敵」男人傾慕,金嶽霖愛慕終身不娶
    提起才女,總感覺現代的才女都差了點底蘊,還是民國時期的才女有味道,如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合肥張充和四姐妹等等,才學、底蘊、家世、樣貌樣樣兼備,動蕩的時代又賦予了她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在個人成就、婚戀中都有很多精彩之處,在亂世中活成了傳奇。
  • 真實的林徽因究竟面貌如何?為何說她是京派作家的「靈魂」
    人們仰慕其「一代才女」的美貌與才華,嘗試著用AI技術修復她少女時的舊照,但更熱衷於談論的,恐怕還是她在傳言中被描繪得「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曾經,伴隨著一股「林徽因熱」,坊間湧現出了名目繁多的「林徽因傳記」,有嚴謹考據者,有文藝抒情者,也不乏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誕生的各種潦草之作。在層層「女神」「才女」「名媛」「情種」濾鏡的包裹下,真實的林徽因究竟面貌如何?
  • 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愛情故事,牽掛一世卻終不能在一起
    林徽因,國民才女,經歲月的打磨使得她溫柔似水。她追求愛情,追求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在花樣年紀,她遇到了徐志摩。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的徐志摩讓林徽因動心。得體大方,俏皮可愛的林徽因讓徐志摩找到了真愛。原本君有意,女有情,終成眷屬是天經地義的,但那時的徐志摩已為人夫。家中有妻子兒女。林徽因知情,一邊是自己所愛的人,一邊是道德倫理。林徽因是理性的,考慮多天,決定為這場愛情劃下句號。她給徐志摩寫了一封分手信。信裡的每一個字都是林徽因的心裡話,那時的林徽因才16歲。一個16歲的女孩,卻有著成熟想法。
  • 面對感情,民國才女林徽因,用她51年的人生經歷告訴你3個條件
    林徽因,民國才女,中國著名女建築師。她的人生雖然只走過51個春秋,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勳(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搶救景泰藍中國獨有的手工藝品;中國建築資料編纂、搜集整合等等)。同樣值得肯定的是她對待愛情及婚姻的態度。在她短暫的人生歲月的長河中,有3個男人和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近代史上最傳奇的才女林徽因,為何能讓3個男人為她痴狂?
    說到民國才女林徽因,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她筆下的那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詩中她用自己柔軟清麗的文風,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第一個走進她生命中的男人是徐志摩,當時的林徽因隨父親遊歷到倫敦,與前來倫敦學習的徐志摩相遇了,情竇初開的他仰慕徐志摩的學識,並跟著徐志摩學習怎樣創作新詩,徐志摩也喜歡她美麗的外表以及開朗活潑的性格吸引了,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個明豔的少女,為此不惜與自己的髮妻張幼儀離婚。他愛林徽因愛得是如此的瘋狂,以至於不顧拋棄自己懷孕的妻子會招來世人的非議。
  • 冰心和林徽因,她們的丈夫是好朋友,她們卻為何老死不相往來?
    文人相輕這個老毛病,才子易患,才女也難以置身事外。不過,冰心和林徽因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卻並非僅僅是因為「文人」二字,實則還因為「女人」二字。冰心和林徽因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思想文化極度活躍的時期,又處於時代更迭的節點,所以不僅才子,才女也多。
  • 徐志摩飛機遇難前後十天,與林徽因有哪些故事?
    徐志摩與張幼儀徐志摩追不到林徽因之後,回到國內。北京有個朋友叫王庚,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王庚因為要去東北任職,託徐志摩照顧妻子陸小曼。有一次,胡適太太看到徐志摩的袖口都磨破了,偷偷幫他縫補。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北京上海來回了八次。因為徐志摩在郵政部有熟人,所以總是搭郵政飛機來回。1931年11月10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因為有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校友來北京。等他們應酬完回家,看到徐志摩給他們留了一張字條。寫著:定明早六時飛行,此去存亡不卜。
  • 才女林徽因的三位守護者,個個都是大佬,且有一人為她終身未娶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的才女加美女,她既有好看的面孔又有有趣的靈魂,無數的男子為其傾心。在林徽因的眾多追求者中有三位與眾不同,他們對林徽因的愛並不只在朝暮之間,林徽因這三個字貫穿了他們的一生,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去守護了這個美好的姑娘。而且這三個男人都是當時的牛人,他們在自己的所屬領域都十分的出眾,他們就是徐志摩、金嶽霖和梁思成。
  • 林徽因生命裡的三個男人,一個多情,一個痴情,一個鍾情!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不僅有著很深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是著名的建築師。在林徽因的身上,除了那些讓人仰望的成就之外,還有就是她浪漫的感情經歷。在林徽因的生命中,曾經先後出現過三位才華橫溢的男子。一:徐志摩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段戀情,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人所議論。
  • 徐志摩真正曖昧對象,不是陸小曼,不是林徽因,而是林徽因的對頭
    徐志摩這個名字,一談民國愛情史總要被拎出來或感嘆、或鄙視、或痛罵一番。人人都知道曾有三個女子和他產生情感糾葛,一是被他拋棄的髮妻張幼儀;二是他苦追不得、最終嫁梁思成的林徽因;三是他從好友王庚那裡搶來的妻子陸小曼。但實際上,徐志摩的故事裡還有第4個人。
  • 才女鄙視鏈:冰心諷林徽因綠茶,張愛玲瞧冰心作,楊絳嫌張愛玲醜
    近代史上湧現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如張愛玲、林徽因、丁玲等人。男性作家有唇槍舌戰,女性作家則主要是暗戳戳的指責與評價。這些風華絕代的女子之間也形成了一條鄙視鏈。一、楊絳與張愛玲「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故意奇裝異服……相貌很難看」楊絳是中國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她的代表作有《我們仨》,丈夫則是家喻戶曉的錢鍾書。
  • 關於林徽因,除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還知道多少
    可是大家又是否知道真實的林徽因呢?她是如何對待感情,對待男士,對待婚姻的呢?林徽因可以說是一位感情上的嬉皮士,一生在多個男人之間周旋,備受同時代女性詬病。徐志摩為見她一面而身亡;梁思成幸為其夫,卻不得不為她撿拾徐志摩飛機失事的殘片,以供其紀念,不得不與林徽因的追隨者金嶽霖共同在同一個屋簷下,三人一起生活數年;金嶽霖為其一生「擇林而居」,終身未娶。
  • 林徽因:比起美貌,才情才是對一個女人更高的讚譽
    提起民國才女林徽因,守了林徽因一輩子的哲學家金嶽霖為她寫下的那幅廣為流傳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可謂是很形象的概括了林徽因的一生。或許,對於現代人來說,林徽因與三個男人的情感故事最為吸引人,也最令人津津樂道。
  • 林徽因:是不是真心愛一個人,其實就看一點
    於是,對於林徽因而言,大多數人對於這位才女的印象即是「綠茶」、「心機」。林徽因開始被後人誤解,被褻瀆,被謾罵。 我們記得的是,冰心寫文對她的譏諷,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徐志摩為她遭遇空難,甚至是林洙文章中的造謠抹黑。
  • 林徽因:冰心錢鍾書諷刺她,婆婆也嫌棄她,她不是女神,是綠茶?
    林徽因祖籍福建,出生於杭州,雖為庶人,但在封建王朝都將成為古典主義的年代,身處一個較為開放的大家庭,這一身份並不妨礙她獲得父親林長民的寵愛,更不妨礙她成為一代廣為人知的民國才女、傳奇女神。才華雙全的她,的確有資格成為女神。
  • 徐志摩日記公案,凌叔華林徽因各懷心思,妻子陸小曼無緣收藏
    哪怕就是人死燈滅已久,仍依舊被世人所津津樂道,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感情恩怨不就是如此。作為民國時期有名的風流才子,徐志摩幾乎每段戀情都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而在他的這些感情中,尤以對林徽因的感情最為深切和痴纏。畢竟林徽因於徐志摩而言,是愛而不得的心中珍寶,是至死一刻都在想念的心頭好。而林徽因作為民國有名的傳奇佳人,不僅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大師,還是能作詩善畫的才女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