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雲霄菜埔堡
很多人知道漳州有許多土樓,卻不曉得這土樓並不是孤立的。除了土樓,在漳州二區九縣的廣袤土地上,還星羅棋布著為數眾多的土城、土寨、土堡。這些土樓、土城、土寨、土堡與官方建設的衛所古城、郡縣城池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曾經構成相互守望、分布密集、系統完備、種類多元的城鄉防衛體系,拱衛著鄉土與庶民的安寧,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特色鮮明的城堡文明。由於這種城堡文明在漳州顯得特別突出,與花果特產一樣,已經成為漳州最為重要的鄉土特徵之一,我們不妨把它稱之為「漳州城堡」。
漳州的傳統民居以土屋為主,磚房為輔,「漳州城堡」也不例外,其主要建材也是土,只不過這個土是三合土(其強度與耐水性較好)。所以城堡的主流是由土樓、土城、土寨、土堡組成的土築系列。也有個別地方將三合土改成了石頭與磚。像華安的昇平樓,其外牆便是清一色的石牆,但各種文獻與口頭稱呼中,它依然被稱為土樓。磚樓與磚堡則主要集中在平和山格一帶,其典型範例有蔡家堡。蔡家堡為什麼改成磚?一個原因是這裡是洪澇區,另一個原因是這裡歷史上比較富庶。這樣的磚堡,算是三合土城堡的一種進化。由於漳州長期只重「土樓」,所以「非土樓」的光輝都被埋沒了。這種磚堡文化,可以在「漳州城堡」的大框架下,作為一個分支,劃出特定的區域,進行系統的整理,並給予妥切的命名。
從城堡的種類上看,南靖、平和、華安、雲霄(山地區域)、詔安(山地區域)等地方存在較多的土樓,而漳浦、龍海、雲霄(濱海區域)、詔安(濱海區域)存在較多土堡。從沿海到山地,土堡漸漸向土樓過渡。土堡與土樓的區別,主要一個方面就是土堡往往是危險時的避難所,而土樓則實現了日常的居住功能,從這方面講,土樓是土堡的民居化,其設計目標是防禦與居住並重。可以想像,在土樓的分布地帶,曾經面對如何險峻的生存環境。這些地帶,也確實是客家人東進與閩南人交錯居住的地帶。
至於土城,則是土堡與土樓的城池化,是巨族的居所,其主要分布在漳州南部。漳州南部山地綿密,水網縱橫,且離府城較遠,是福建省的「省尾」,官方的管理比較薄弱,鄉間巨族出於自衛的需要,紛紛建起能容納更多人口的土城。土城之大者,城中有樓堡,如漳浦趙家堡,城中有山丘,如平和莊上城。趙家堡其實就是土城,卻名之為堡;莊上城明明是土城,卻起名為「莊上大樓」。趙家堡周邊,還有詒安堡(又名詒安城);莊上城所在的平和大溪,居然有三座土城。我的老家平和南勝,至少也曾經有三座土城以上。
這裡再說說衛所古城。
漳州的衛所古城與其它地方一樣,都是在明初建設的,與廈門城差不多同時興建。漳州的衛所古城有鎮海衛城、銅山所城、懸鐘所城、六鰲所城。除了六鰲所城,我都去了。從遺址看,鎮海衛與懸鐘所城都曾遭到致命的摧毀,也走向了衰落,唯有銅山所城,因旅遊業的發達,倒還生機勃勃。有意思的是,不管城毀與不毀,這些衛所城的關帝信仰卻大多流傳下來,香火旺盛,特別是銅山所城,關帝的信仰更是深入到家家戶戶。現在,家家供著關帝像,已經成為銅山的一大特色。
至於漳州的郡縣城池,其城牆大多已被破壞,就漳州古城而言,當年陳炯明治漳時,就曾把城牆拆了,但城池的輪廓總體還是在的。同樣,漳州各縣縣邑的城區也大多依然存在,如龍海的石碼城、詔安的南詔城、雲霄的雲陵城、東山的銅陵城等,其中,銅陵城由於正是銅山所城,所以城味很足。
如果將曾經存在過的「漳州城堡」全部恢復原狀,我們會看到一個類似春秋戰國時期城堡林立的武裝割據局面,而主導這種武裝割據局面的,不只是國家,最主要還是宗族。從形成時間看,「漳州城堡」主要出現在是明清時期,特別是倭寇、「盜匪」蜂起的明代中後期。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漳州城堡」在我的採風行程中出現,我感到在宛如星空的漳州城堡世界裡,土樓並不孤單!
平和莊上城
平和壺嗣城
漳浦趙家堡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
歡迎關注鷺客社人文之旅
-END-
點擊「在看」一起守望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