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阿昌環走遍中國」的旅行日記,歡迎與阿昌一起看遍祖國大好河山,喜歡請關注!
在我國閩南一帶、福建的漳州龍巖有很多很宏偉的傳統建築,就是土樓,土樓是福建一帶最有特色的傳統建築,大約起至時間屬於清朝年間,為什麼土樓在福建一帶很有名呢,是因為它的建築材料,結構獨特,並且歷經幾百年風雨保存完好。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土樓有漳州南靖土樓,龍巖的永定土樓,是福建土樓的代表。
今天就來聊一聊福建漳州的二宜樓,二宜樓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始建於清乾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740年,二宜樓為蔣氏家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落成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二宜樓前後建造長達30年時間,耗資大量財力,佔地面積約9300多平方米,直徑73.4米,是福建省內同類建築中單體最大的雙環圓形土樓。二宜樓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被譽為「中國南方壁畫博物館」。1996年11月20日,二宜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樓為什麼要建那麼大一棟,外型像個碉堡一樣,其實這些年根據一些有關專家、學者的考證,土樓這樣建築方式就是為了一個家族都居住在裡面,一般土樓的建築是分為四層,一層基本設立廚房,二樓是臥室,三樓是倉庫、「四層樓是家的祖祠堂,用於供奉祖先」。
土樓裡面居住的居民基本都是一個家族從先祖分支下來的同族人,土樓這樣的方式第一為了防止匪患來侵擾,第二也具有一定的防震作用,所以這些土樓保存到今天這麼完整也是跟這種建築方式有關係的,今天華安二宜土樓已經成了一個熱門旅遊區,你去過二宜土樓嗎?
你對這種土樓有什麼感受,歡迎留言發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