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狠人!」「請收下我的膝蓋!」近日,四川遂寧一位醫生自己用左手給右手開刀做手術的事引發網友各種膜拜,7月16日晚,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上這位神奇的醫生,他是四川遂寧第一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曾江華。「之前右手患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拇指都抬不動,很疼,我就給自己做了這個手術。」
曾江華說:「主要是用微創的尖刀片割去腱鞘中的病灶。第一次刀進去的時候下手比較輕,對自己不夠狠。我又把刀伸進去割了第二次,割起來的感覺和割棉布有點像吧!」記者了解到,因為主攻顯微外科,曾醫生一直想嘗試探索腱鞘炎的微創手術治療,所以這次先拿自己「練個手」,並且成功了。曾江華的同事張醫生告訴記者:「這個手術需要技術,同時也需要勇氣!真的很佩服他!」
右手患腱鞘炎骨科醫生左手給右手做手術四川遂寧第一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曾江華告訴記者,做手術的事發生在一個星期前,由於長期做精細的顯微手術,他的右腕部2019年年底患上了右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由於拇指或腕部活動頻繁,肌腱與腱鞘局部出現滲出、水腫和纖維化,造成肌腱在腱鞘內的滑動受阻而引起的臨床症狀)。「最近症狀比較嚴重,痛了兩三個月了,保守治療沒有緩解,那天早上起來,拇指都沒法動了,痛得很厲害。」曾江華說,科室建議他休息,但是他知道近期還有不少病人的顯微手術等著他做,所以沒有請假。
作為骨科醫生,曾江華知道想要快速治療右腕的腱鞘炎,手術是唯一的辦法。「開始也想讓同事做的,但是傳統外科手術方式需在手腕處開一道3釐米長的創口,還需要麻醉師、主刀醫師、護士配合,要住院,術後恢復也大概需要兩周時間。」曾醫生說,自己不想請假,同時因為主攻方向是顯微外科,他也一直想嘗試探索腱鞘炎的微創手術治療,所以就準備拿自己先試試,親身體驗一下這種微創手術能否成功。
曾醫生告訴記者,7月7日,他在手術室裡,單手鋪開手術用的尖刀片、消毒液、麻醉劑等器械後,左手給右手手腕消毒、麻醉,再用刀尖只有兩三毫米的手術尖刀片輕輕割開發炎腱鞘上的皮膚和肌肉。整個手術的過程只持續了幾分鐘,隨後讓同事幫忙包紮了一下。
「之前也沒用這種方式給病人做過,這次如果成功了,那這種用微創手術治療腱鞘炎的方式也可以用到其他病人身上,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同時創口也比較小。」此次微創手術,也是先打麻藥再消毒,不同的是使用尖刀片通過一個小的傷口進去,把狹窄的部分切掉,病變就會緩解,最終手術的創口只有3毫米。
「裡面的口子還是比較大的,是由於皮膚具有伸展性,所以能讓尖刀片伸進去。不像傳統的手術,要把外面的皮膚都切開。」曾醫生說:「中醫裡也有這種小針刀,把小針刀伸進去,可以做微創,用刀片做微創比較少。這次的這個手術,是一次創新嘗試。」
割起來像割棉布要克服心理的恐懼為能在醫院做完這臺小手術,前幾天曾江華下班回家,就對著顯微鏡反覆練習。回憶起做手術的過程,曾醫生坦言,「打麻藥的時候稍微有點疼,真的做起來就還好。下刀的時候,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畢竟是自己拿自己開刀,開始還是有點害怕的。」說起切腱鞘的感覺,曾醫生打了一個比方:「割自己腱鞘的時候,是能感覺到的,刀進入皮膚,刺入腱鞘了,自己都能感覺到。割病灶時,有點像割棉布,割到什麼程度了,每一寸每一分毫,都能有深刻體會。」他說,如果讓別人做這臺手術,不能感受只能用眼看,而他給自己做就能感受到病灶的位置和深度等,切口可以開得更小。
曾醫生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做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怕找不準腱鞘的位置,同時還怕割得不夠到位。這次手術,我割了兩次,第一次刀進去的時候還是下手比較輕,對自己不夠狠。刀取出來之後,我感覺割得不夠,又把刀伸進去割了第二次,第二次割得挺成功的。」
曾醫生說,平時自己都是用右手做手術的,用左手「開刀」在自己的手術生涯裡也是第一次。「還好我是做顯微外科手術的,包括斷指再植、手外傷等等。很多手術都是在顯微鏡下練習,左右手的手抖程度都控制得很好。」
「割完之後我立刻活動了一下看看情況,當時還有點疼,但能自如活動。現在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已經完全好了。」曾醫生笑著說。
同事:親眼目睹手術佩服他的技術與勇氣「這個醫生太厲害了!膝蓋給你!」「醫術非常高超了,敢自己給自己動手術!」「這可能就是強者的世界吧!」「好敬業的醫生!」「是個狠人!」「左手一個慢動作!能自己解決的事就不麻煩別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留意到,對於曾醫生給自己開刀的事,網上好評如潮。大家感嘆曾醫生厲害的同時,也稱讚他「醫者仁心」。
據了解,今年35歲的曾江華,是四川成都人,成都醫學院碩士畢業,是2018年由遂寧第一人民醫院從成都大醫院引進的高技能人才,在顯微外科上有較深造詣,目前已是該醫院創傷骨科科室的微創手術專家。
和曾醫生同一科室的張勇醫生告訴記者,曾醫生手術當天,他也在場,目睹了手術的過程,還為他拍下了照片。張醫生表示,做這個手術,首先需要過硬的技術,「都說醫者不自醫,給自己開刀,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看著他做手術,挺佩服他。」
張醫生說,生活中的曾醫生對人熱情,也很和氣,工作態度很好,十分敬業。為了不耽誤工作,他病了也沒請一天假,每天堅持上班。
記者了解到,這次手術的成功後,曾醫生馬上又投入了工作,只是術後兩天沒有接手術。「這次手術的難度不是很大,我也還在不斷探索與完善中。對於自己把自己治好了,我很高興,但其實這臺手術最大的意義是以後可以嘗試實現臨床推廣,把它用到我的病人身上,這樣病人可以不用住院,在急診室就能完成,恢復得也快。」
網友評論網友:太厲害了吧
延伸閱讀:醫生自己給自己做胃腸鏡是啥感覺?這操作太硬核!網友:是個狠人2019年3月報導:側臥在手術床上,醫生一邊安慰病人,一邊將胃鏡緩緩插入病人口中,然後不斷調整角度和幅度,全方位檢查胃部狀態。這是胃腸鏡檢查的常規版操作。
而最近,義烏男醫生金城鋒,就向大家展示了一個超硬核的版本:獨坐在手術室裡,右手操控著插入喉嚨的胃鏡管子,眼睛緊盯著眼前的屏幕,淡定地觀察自己的胃部環境。
沒錯,金城鋒正在自己給自己做胃鏡。他是自己的醫生,也是自己的病人。隨後,他還順道把腸鏡也做了。嗯,畫面太美,我們就不描述具體場景了。
平時勸說病人定期檢查
輪到自己頭上也有點心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消化內科醫生金城鋒告訴記者,給自己做胃腸鏡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事實上他已經思考了近半年之久。
大約2、3年前,金城鋒發現自己的胃腸功能變得不大好,左下腹偶爾會脹痛,飲食不當、腹部受涼後容易拉肚子。近半年來,胃腸不適的情況加重了,腹痛和腹瀉的頻率變高。
作為一名消化內科專科醫生,他每天都向患者科普胃腸鏡檢查的必要性,但還是遇到太多因忽視檢查耽誤治療的患者,不少還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樣的病例他隨口就能說出好幾個——
一對姐弟結伴來做腸鏡,姐姐31歲,大便反覆出血,弟弟29歲,經常拉肚子。腸鏡下,姐姐腸道內的癌組織清晰可見,弟弟的腸道則布滿了幾百顆大小不一的腸息肉。
一個33歲的孕婦,懷孕6、7個月就出現便血症狀,但直到產後3個月才來做腸鏡,查出來已是腸癌中晚期。
專業的醫學知識和慘痛的臨床病例都提醒著金城鋒,一次全面的胃腸鏡檢查逃不掉了。但當自己成為了病人,他終於理解了他們的遲疑,「雖然給病人開了無數胃腸鏡檢查,但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時候,我也有點猶豫和顧慮。」
反覆思量了小半年,金城鋒最終決定,不勞煩同事了,自己親手給自己做個胃腸鏡檢查,體驗一把既當醫生又當病人的感受。
「作為病人,我能感受一下胃腸鏡檢查是不是真的那麼難受。作為醫生,我可以趁機改善自己的操作手法,比如做腸鏡時用多大力氣後病人會感到疼痛。這樣以後再給病人做,他們的痛苦就能減輕一些。」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主任和同事,得到一致的支持。同事還仗義地表示,「一旦你『失手』,我們馬上接手幫你完成檢查!」
平時腸鏡十分鐘搞定
這次花了一個多小時
金城鋒今年32周歲,從醫5年多,已經獨立做過上萬次例胃腸鏡檢查,平均每周要做15次腸鏡,30多次胃鏡。
照理說,他已經被訓練成胃腸鏡檢查的「老司機」。但到了給自己做的時候,「老司機」一下子變成了第一次上路的新手。「給病人做胃腸鏡,每個醫生都有固定的動作、姿勢。而自己給自己做,動作、姿勢完全改變,就像汽車司機去開飛機,原理差不多,但實際操作完全不同。」
金城鋒說,胃鏡檢查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適感是從胃鏡接觸舌根開始的,人會生理性地嘔吐噁心。他像平時指導病人那樣,「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深呼吸,慢慢呼吸」,重複了5、6次胃鏡才穿過咽喉。胃鏡進入胃部後,一切都正常進行,全程花了約3分鐘,跟平時差不多。
但到了腸鏡檢查,困難就大大升級了。「做腸鏡的時候,右手的作用非常大,要同時控制鏡子的方向和往前推進的力量,相當於兼任『方向盤』和『發動機』。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由於手長的限制,右手損失超過一半的作用。因此難度可想而知。」
平時十分鐘就能搞定的腸鏡,他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做完後手都麻了,中途一度還真想過讓同事來幫忙。他覺得,腸鏡檢查沒有想像的那麼痛苦,只是用力的時候會感到酸脹。
「總體而言,胃腸鏡檢查會有一定的不適,但只要做好心理準備,認真配合檢查,也沒有流傳的那樣恐怖。」
幾天後,胃腸鏡檢查的結果出來了。胃鏡:慢性胃炎伴糜爛,胃竇黃色瘤;腸鏡未見明顯異常。金城鋒已經開始進一步的治療。
通過這次親身經歷,他更加呼籲公眾重視胃腸鏡檢查,「胃腸鏡檢查是胃腸道疾病診治的金標準。抽血、化驗大便、CT、B超、膠囊胃鏡等檢查手段均有其相應的缺陷,尚不能取代胃腸鏡。一般健康人群建議3~5年檢查1次胃腸鏡。根據年齡、生活習慣、家族病史以及本身胃腸疾病情況,檢查隨訪時間要相應縮短。年輕胃腸腫瘤的發病率相對不高,但不舒服的時候還是要檢查。」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