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網綜合 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於4月5日病逝,享年65歲。其作品《大唐雙龍記》、《尋秦記》被翻拍成電視劇,廣為人知。今年,《尋秦記》將被翻拍成電影版,可惜黃易卻再也看不到了。
黃易原名黃祖強,1952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也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因為喜歡玄學及《易經》中的「日月為易」的概念,所以將筆名定為「黃易」。
許多人認識黃易,其實是通過電視劇《尋秦記》和《大唐雙龍傳》,而並非通過其原著小說。憑藉著這兩部作品的走紅,黃易一舉成名,成為香港武俠小說五大宗師之一(另四人為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時人稱為「金古黃梁溫」。
黃易於1989年退隱香港大嶼山專心創作,後來因為不甘心武俠小說市場就此沒落,決定成立黃易出版社。一掃「金庸以後無武俠」的低迷局面,開創了玄幻、穿越和異俠三大流派——這恰好也是當今網絡文學創作的主流。黃易也因此被譽為「網絡小說的鼻祖」,今天的許多網絡「大神」寫手們,都是模仿黃易起步的。
其中,「異俠」是在傳統武俠的基礎上加入玄幻、神魔、異類等內容,以人間入世為核心;而「玄幻」則匯集了科幻、武俠、玄學及超自然力量等元素,每部小說主角性格迥異,各懷所學,具有洞天悉地之能力。
對於內地的大多數黃易書迷而言,「玄幻」一系的《尋秦記》與「異俠」全系的《荊楚爭雄記》、《破碎虛空》、《覆雨翻雲》、《大唐雙龍傳》和《邊荒傳說》是宗師最著名的作品,已有半數被搬上螢屏。
此六部作品之所以名動江湖,主要是因它們有兩大共同特點:一者,皆是超長篇的巨著,極大的突破了「新武俠」的字數局限。《尋秦》約160萬字,《覆雨》200餘萬字,《邊荒》近300萬字,《大唐》更是愈500萬字,一寫動輒就是上百萬字的架構,每部作品都是一套十多本,對武俠迷來說,絕對是不二福音;二者,皆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等歷史人物,對於現代讀者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令人產生強烈的歷史代入感。
近年來各種穿越、玄幻等影視題材劇、網絡小說蔚為成風,如《宮》、《步步驚心》影視劇的熱播。這些都與黃易作品的啟發和影響不無關係。其代表作品《尋秦記》更是被眾人視為「穿越小說」的開創之作,小說主角項少龍被描寫成來自未來世界穿越到戰國時期的實驗者,同時以這位穿越者引導戰國歷史的發展。
不管是玄幻還是穿越,黃易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他把歷史、科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玄學、易理等有機結合為一體,以獨樹一幟的玄幻武俠作品,成就一派宗師盛名。天馬行空、自由不羈。可以融合科幻、奇幻、仙俠……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就好比男主角可以是從新世紀的香港穿越到古代,操著一口有事沒事蹦英文單詞的中西結合式粵語,在戰國割據的戰場上揮灑義氣……黃易小說的創新,帶動了新一波閱讀的潮流,看完黃易小說的讀者都不禁驚呼:原來武俠可以是這樣!
黃易曾表示,「武俠是中國的科幻小說。它不受任何限制,馳想生命的奧秘,無遠弗屆。與中國各類古科學結合後,就能創造出一個自圓其說的動人天地。在武俠世界裡,我們可以馳騁於中國優美深博的文化中,任由想像力天馬行空,追求其他文學體裁難以到達的境地。」
1994年,三聯書店正式推出《金庸作品集》;王一川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將金庸排行第四;金庸被人文學科的重鎮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教授……自此,金庸獲得知識界的正名和加冕,武俠作品登堂入室,躋身文學經典之列。而黃易因為「離經叛道」的出道、文字堆砌情節冗長等老毛病,還沒有得到金庸這樣的待遇。但在武俠迷心目中,那些都不重要,他早已是黃袍加身的黃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