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12月7日發表了題為《是什麼令澳大利亞的中國政策大轉彎》的文章,作者為肯·莫克,文章認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需要程度超出了它願意承認的程度。莫裡森總理應該堅持其與中國「愉快共存」的姿態。聽從反華人群並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只會損害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全文摘編如下:
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已經緩和他對中國外交官發布的漫畫的怒火。中方不僅拒絕刪除圖片,還要求澳大利亞調查並為其士兵在阿富汗的暴行道歉。出乎意料的是,媒體報導稱莫裡森希望與中國「愉快共存」。
這就引來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澳大利亞總理在該國的反華政策上突然大轉彎?或許有兩個答案。
首先,莫裡森可能最終承認,澳大利亞需要中國來維持其經濟增長。不能恩將仇報,對吧?
其次,除了在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紐西蘭的「五眼聯盟」外,莫裡森或許並不希望被視為偽君子,指責中國做了某些事,而這些事情澳大利亞做得更糟。
數年來,澳大利亞一直在幹涉和欺負較小的國家。坎培拉還批評北京實施香港國安法,而這並非澳大利亞的事情。這只是一長串澳大利亞幹涉別國事務以及欺凌行為的例子中的幾個。
莫裡森的大轉彎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尤其是對他的國家而言。
然而,重啟中國與澳大利亞關係或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能期望中國既往不咎,並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恢復貿易。此外,莫裡森在國內和美國方面都面臨相當大的反對重啟這一關係的壓力。
莫裡森的主要問題是,反華人群操縱輿論,導致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對這個亞洲大國持負面看法。右翼民粹主義政客抱怨亞洲人「淹沒」了這個國家。反華人群還指責北京開展間諜活動、竊取機密或技術,並幹涉澳大利亞事務。
儘管相關指控從未得到證實,但損害已經造成,令曾經互利的兩國關係跌至歷史最低水平。
當然,澳大利亞宣傳反華情緒可能是由美國推動的,尤其是在川普政府時期。
不出所料,只是為了取悅「頭兒」而挑戰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和學生及遊客來源地,對澳大利亞而言產生了經濟和地緣政治後果。由於中國遏制澳大利亞的出口,以及進入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生和遊客數量減少,這令疫情引發的衰退更加糟糕。在今年上半年,經濟陷入衰退。
由於澳大利亞缺乏值得一提的製造業,其主要財富來源是出口資源和教育服務以及吸引遊客。中國購買澳大利亞約三分之一的出口產品,還有大量中國學生和遊客前往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對澳大利亞做出的貢獻能和中國一樣多。
說實話,中國並未犯下澳大利亞政治家、專家以及媒體指責其犯下的任何罪行。例如在竊取澳大利亞技術方面,真的沒什麼值得中國竊取的。澳大利亞並不以其技術成就而著名。事實上,讓中國學者在澳大利亞高校工作可以提高研究的質量和數量,因為中國在5G等技術方面遠遠領先於澳大利亞。
中國並不真的需要澳大利亞,事實是,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需要程度超出了它願意承認的程度。
莫裡森總理應該堅持其與中國「愉快共存」的姿態。聽從反華人群並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只會損害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