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結緣饌事,10月18日,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饌事留痕——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案例及其他》新書首發式在京舉行,83歲的餐飲行家劉達華著書留痕。
作為《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社的一名編輯、記者,劉達華老先生自1954年「北漂」到京,其數十年間深入前店後廠,與餐廳老闆及廚師攀談,遍訪千餘家餐飲及製造業企業,寫出數百萬字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案例,發表在全國各報刊雜誌上。
《饌事留痕》第一章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是全書重點,用14篇囊括了全聚德的歷史淵源。改革開放後,全聚德人創新全聚德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業績,提升了老字號品牌的影響力等,在書中都有著翔實的論述;特別是在「全聚德如何打造億元店」一文中,對2002年全聚德前門老店首創全國餐飲單店年營業額超億元有著十分精闢的論述。
對改革開放後全國各地美味佳餚爭相進京打擂,書中也有著真切的評述。如對貴賓樓飯店「以一當十」的精品戰略的研究;對我國首例專利菜餚金三元「扒豬臉」的揭秘;對山城辣妹子嚴琦靠一道「辣子田螺」招牌菜闖天下的褒獎;對蟹老宋「香辣蟹」等6道香鍋贏得京城百姓青睞的獨到看法;老北京本土風味也不示弱,關泉海創辦「海碗居」老北京炸醬麵大王餐館,連鎖店有多家,深受各路食客青睞……以及川菜、滇菜、上海菜、客家菜、粵菜、家常菜、火鍋、藏式美食等等均有涉獵。
值得一提的是,《饌事留痕》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從小處著眼描述了30餘位後浪推前浪的廚界「英雄少年」。他們是國寶級魯菜大師王義均的愛徒、亞洲大廚屈浩;廚界前輩大師陳守斌的愛徒、現任全聚德集團顧問的顧久如;中國烹飪大師、亞洲大廚徐福林;全聚德第五代傳人、北京市勞動模範楊宗滿;西安餃子館總經理、全國勞動模範馬運生;當年的支邊青年、全國勞動模範、隴南春酒廠廠長楊萬春等人的學藝成長之道。
北京烹飪協會會長雲程表示,這本書堪稱改革開放40多年來北京餐飲行業改革創新蓬勃發展的重要見證和記錄。通過多個精彩紛呈的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的一個又一個案例,重溫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京城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情景。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李佳編輯/高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