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於京城餐飲業和製造業40多年的知名媒體人劉達華編著的《饌事留痕——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案例及其他》新書首發式,由該書出版單位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主辦,10月18日在北京旺順閣魚頭泡餅財富購物中心店舉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江毅;京味兒作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味兒小說語言承傳人劉一達;全聚德第五代傳人楊宗滿;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北京烹飪協會會長雲程;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吳穎;旺順閣餐飲集團總裁張雅青;世界中國名廚委副主席、亞洲大廚屈浩;研究員、《中國食品報》原副總編輯王仁興;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廚師專業委員會主席石萬榮;中國全聚德集團董事、總經理周延龍;全聚德集團顧問顧久如等百餘位餐飲業人士光臨祝賀。首發式上,作者向嘉賓和餐飲業同仁籤名贈送了百餘本新書《饌事留痕》。
新書《饌事留痕》現已上市
厚積薄發,特徵鮮明
作者在編著這本書時可謂厚積薄發,從幾十年來在全國報刊發表的幾百萬字文章中精心甄選出20多萬字、126篇文章編著而成。在編著時,作者又分條析理地為一些文章撰寫了「編著者的話」:或道出當時撰寫文章的原委,或為文章畫龍點睛。使讀者在品讀品味時更添精彩透徹。
知名媒體人、《饌事留痕》本文新書作者劉達華先生為嘉賓新書籤名
這本書收錄的126篇案例文章特徵鮮明。一是涉及領域廣,從餐飲行業到製造行業,從傳統老字號餐飲企業到新興餐飲企業,從傳統經營業態創新到新興業態創新,從企業管理創新到市場營銷創新,從企業核心競爭力到人才成才,從企業物質文化創新到企業新產品專利等;二是大多屬於作者通過一個個親臨實地採訪調研乃至長期跟蹤的實際案例,抽絲剝繭、鞭辟入裡地闡述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製造業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人才成才創新之道的研究類文章。
白常繼 《饌事留痕》首發式主持人、隨緣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烹飪大師
餐飲行業40年改革創新重要見證
這本書堪稱改革開放40多年來北京餐飲行業改革創新蓬勃發展的重要見證和記錄。閱讀諸多精彩紛呈的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的一個又一個案例,仿佛與本書作者,目睹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京城餐飲企業文化與品牌創新之情景,宛如親臨其境,與這些餐飲企業的經理人、嶄露頭角的新人和餐飲大廚與大師們對話交流。
《饌事留痕》作者劉達華先生
《饌事留痕》書中精彩的篇章有:享譽中外、素有北京傳統餐飲文化名片之稱的京城百年老字號餐飲企業全聚德,幾代經理人創業創新時獨具慧眼、洞察市場的睿智和開拓市場的膽略;在改革開放新時代餐飲市場激烈競爭環境下現代經理人挖掘與傳承百年傳統餐飲文化的情結、堅守與創新品牌的銳意進取,從餐飲文化之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服務文化諸方面既傳承發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改革發展歷程。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北京烹飪協會會長雲程致辭
在新世紀之初,京城老字號餐飲企業翹首全聚德的前門店創造了一把椅子全年營業額超10萬元和單店全年營業額超過1億元的中國餐飲業新紀錄,與諸多老字號餐飲企業一起協力推動餐飲企業文化和品牌創新,乃至我國餐飲企業文化和品牌的創新發展……這些,在全書14篇文章中都有精闢的論述。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江毅致辭
書中還探研了京城諸多新興餐飲企業異軍突起,酷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創造創新自身企業餐飲文化和品牌。其中,不乏作為北京新興餐飲企業代表的貴賓樓飯店,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菜餚物質文化創新悟性,科學管理理念和貼近顧客的服務文化,助力企業持續進入全國餐飲企業百強;
旺順閣(北京)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雅青女士現場致辭
旺順閣張雅青從下崗女工到勵志創業創新「魚頭泡餅」餐飲文化與品牌,志在打造百年老店,已然成為星光燦爛的餐飲企業家,堪稱傳奇經歷;
重慶辣妹子嚴琦從一個人們司空見慣的小小田螺,敏銳洞察到「辣子田螺」的無限商機和發展遠景的創新感悟,經歷多年艱苦而卓有成效的創業,造就「辣子田螺」餐飲文化和品牌;
京味兒作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味兒小說語言承傳人劉一達先生致辭
沈青父子皆為工科男,陰差陽錯跨界進入餐飲業,居然幹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選準了他人看不上眼的「扒豬臉」作為企業標誌性拳頭菜餚,並運用工程技術方法,進行一系列科學的分析試驗研究,制訂了科學的製作方案、工藝和製作工序,保障「扒豬臉」菜餚質量及其穩定性,贏得了客人和市場,「扒豬臉」獲得我國首例菜餚專利,揭開了餐飲業智慧財產權的新篇章;
現場嘉賓從左到右:龍志丹、劉江毅、劉達華、張雅青、高惠京
有家不起眼的「熱盆景酒家」小餐館,坐落在作者家門口虎坊橋地段,不僅生存下來,數十年經營得紅紅火火,其市場定位準確,其餐飲企業文化貼近百姓。
研究員、《中國食品報》原副總編輯王仁興先生致辭
當然還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我國第一家民營餐飲企業湘鄂情,其興衰成敗,也是餐飲業的一份寶貴財富,值得餐飲業的經營者和創業者認真閱讀、思考、剖析,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提升駕馭變幻莫測的餐飲業市場的能力,有助於自身企業餐飲文化與品牌的持續創新和提升。
世界中餐名廚委副主席、屈浩學校校長、亞洲大廚屈浩先生致辭
看全書,回味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餐飲經理人紛紛攜積澱幾千年中華餐飲文明的八大菜系與各地方特色的餐飲文化及其菜品,闖京城,川菜蜀王、鄂菜九頭鳥、滇菜昆明春天、客家菜老黃牛等爭先恐後忙開張,爭芳吐豔,熱鬧非凡,不同地區不同口味的菜品,造就了京城餐飲文化與品牌創新的亮麗風景線,使京城百姓大飽眼福口福,盡情享受中華餐飲文化……在《饌事留痕》中都有不同角度的展示與剖析。
與會嘉賓現場圖
諸多餐飲業新人皆栩栩如生
這部書還推介了諸多創業創新的知名餐飲業新人和餐飲大廚,如全聚德第五代傳人楊宗滿、中國烹飪大師田潤福、亞洲大廚屈浩、顧九如、徐福林等,他們各具特質,各有成就,各有耐人尋味的成才成功的故事,皆栩栩如生。在餐飲企業文化和品牌創新的舞臺上,他們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更是演繹餐飲物質文化的核心動力。品味真實的他們,有助於促進餐飲物質文化創新和廚師人才的培養與勵志成才,為餐飲企業文化和品牌創新造就更多的既有強烈責任擔當又有銳意創新悟性的餐飲業新人和餐飲大廚乃至大師。
與會嘉賓現場圖
《饌事留痕》作者在首發式上展出了1962年至1964年發表在報紙上的部分戲劇評論文章。1962年10月18日北京晚報刊出的《兩個紅巖》(書中已錄);1963年8月9日北京晚報文化生活欄目刊出的《歌新味厚——評張家口京劇團的「八一風暴」》;1963年12月26日光明日報「劇評」欄目刊出的《興無滅資做紅色接班人——看曲劇「祝您健康」》;1964年2月21日工人日報「文化宮」欄目刊出的《「合金鋼」贊——談「激流勇進」》中王剛的人物塑造。這些剪報雖已泛黃,但字跡卻清晰可見,讓人回憶與感慨良多。
現場嘉賓從左到右:關躍、田景平、趙培培、屈浩、楊宗滿、劉志遵、汪士治、劉達華、劉一達、徐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