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好好研究了一本關於漫畫分鏡的書。
分鏡,在電影拍攝上可以想像成不同機位對劇情的同步拍攝,而放在漫畫中,也就是漫畫的格子布局及內容排版。
同樣的故事,展現方式不同到底有多大區別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畫家想展現男主邀約女主一起回家的場景:
平庸版
高階激情版
如何?第二幅畫通過男主的斷句(內心羞澀卻依舊鼓起勇氣邀約)女主的眼神(意外中帶著驚喜)以及微風吹拂,風和日麗的場景配合,預示著一個美好的開始。
很不一樣吧!
通過不同的漫畫格子切割,所呈現出的畫面感和張力也完全不同。
通過不同角度及遠近的人物和場景展現,也可以讓平庸的排版瞬間生動起來!
平庸版
高階生動版
我之前從來沒有注意到的漫畫呈現細節:
平視、俯視(上帝視角)和仰視(營造張力)的構圖區別:
俯瞰容易掌握情況,仰視更易體現張力
相同的表情,只要改變角度,氣氛就會有所變化;透過角度的改變,也能將位於不同高度的物體同時放進畫面裡。
和拍照一樣,人物的前方和後方都有物體的話,更易打造景深。
景深出現後,閱讀者的現場感也隨之產生。
景深同樣可以打破距離的限制。
不同的構圖,會影響畫面的穩定性,帶給閱讀者的舒適感也不同(覺得人物場景「更上鏡」)。
講到這裡,在漫畫的構圖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好「特寫」、「上半身」、「部分」、「全身」和「景色」呢?
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規定到底應該如何組合這些不同的鏡頭呈現,這也就是藝術家們靠「天賦與直覺」來區隔和我們這些平庸之輩的「模式化」學習手段的方式了吧……
最適宜的取景方式永遠依不同的故事情節而異。
另外一個重要的點是:在畫漫畫時,要避免鏡頭過於緊湊而導致閱讀者無法理解作者意圖的問題,所以在畫面即將呈現「關鍵格子」的之前,需要有「預告格子」(通過畫面告知閱讀者「有事即將發生」,讓閱讀者做好心理準備)。
「反應格子」則是出現在「關鍵格子」之後,增加「關鍵格子」的震撼感。
同時,「反應格子」的不同內容,也可以改變閱讀者對於「關鍵格子」中所呈現的內容的不同感受。
以下為「預告格子」、「關鍵格子」和「反應格子」在構圖中的展現案例:
題外話,「預告格子」、「關鍵格子」和「反應格子」這三要素和市場戰役中的「準備期」、「爆發期」和「發酵期」不謀而合呀(熱愛工作的我...)
好吧,通過閱讀「漫畫分鏡教室」這本書,我對於漫畫情節構圖有了全新的認知,更看不上自己以前畫的那些玩意兒了…
這些都是什麼玩意兒啊…(捂臉🤦♀️)
既然我對漫畫的認知更上了一層樓,勢必也要多醞釀一些好的「分鏡」作品出來才對得起自己和讀者!
說幹就幹!大家等我一陣子哈!
最後祝大家和自己新年快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