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城市,離猛禽有多遠?一群「發燒友」的經驗是:從成都市中心出發向東,不到一個小時。10月4日,紅星新聞記者跟隨觀鳥市民,來到龍泉山體驗了一把。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上午9點,龍泉山上聚集了十多位市民,他們在此一同體驗「觀猛禽」活動。「猛禽每年有兩次遷徙,分別在3至5月和9月至10月底,如今,正是觀賞猛禽的絕佳時候。」現場活動負責人蔣志友向記者介紹道,每年春秋兩季,猛禽都會進行季節性遷徙,在此過程中,龍泉山是一個過境和暫時性的棲息地,是成都春秋季觀賞猛禽的絕佳地點。
觀賞猛禽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上午9點30分,在蔣志友的幫助下,參加活動的市民掌握了專業望遠鏡的使用方式,便開始觀賞猛禽。「龍泉山可以觀賞到的猛禽種類很多,包括鶚、蛇雕、短趾雕、烏雕、黑鳶、靴隼雕、鳳頭鷹等等。」蔣志友告訴記者,猛禽在遷徙過程中,為了省力,往往會依靠熱氣流和風力飛行。龍泉山脈的地理位置,正好為它們提供了便利,「這也是龍泉山能觀賞到猛禽的原因。」
即便佔據了很好的地理位置,但想要觀賞到猛禽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很好地觀賞到猛禽,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蔣志友說,除開地理位置的影響,現場的天氣情況也很重要,一般在氣候溫暖時,猛禽的活動會更加頻繁一些。「另外一點就是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昨天我們就觀察到了300多隻。」
▲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為市民科普猛禽知識
「前方樹上有3隻猛禽,快看!」活動現場,猛禽一出現就會引來一陣驚嘆。一時間,所有人都拿起望遠鏡對準猛禽出現的位置,想要一睹它們翱翔的英姿。
或許是天氣的原因,在上午的觀賞活動中,並沒有出現大量的猛禽,更長的時間是在等待著它們的出現。對於這樣的情況,蔣志友似乎早以習慣,「觀賞猛禽實際上是『守望』猛禽。」蔣志友說,對於第一次觀察猛禽的市民,可能會有些無聊,但當猛禽出現的一刻,你會發現之前的等待都是值得的,「觀賞猛禽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活動負責人蔣志友
編制《遷徙猛禽指南》
成都境內分布著46種猛禽
活動現場,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為市民科普了猛禽的一些基本知識,教大家用羽毛識別猛禽、聽猛禽的叫聲判斷體型大小。「認識猛禽,其實最好的方式便是觀察。」在有著10多年猛禽觀賞經驗的朱磊看來,任何科普知識都沒有直接的觀察更加鮮活。
記者注意到,在進行科普時,朱磊手中拿出了一本《成都自然觀察指南——遷徙猛禽觀察》。朱磊告訴記者,這是成都觀鳥會聯合成都鄉野走廊專門編制的科普圖書。在圖書中,對於猛禽的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進行了介紹。並且按照特色鮮明的物種(大、中、小型)、常見的種類、疑難種類等不同方面,對猛禽進行分類。
「指南中猛禽的照片,絕大多數來自於今年春季現場拍攝到的真實畫面。」朱磊說,從今年3月開始,他和有著相同愛好的朋友們一起開始了對成都猛禽的監測。書中以春季記錄到的21種猛禽為主,按照體型大小,主要介紹了13種特徵鮮明的猛禽。
「編制《指南》,一方面是進行科普,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到猛禽。」朱磊說,過去對於成都境內遷徙猛禽的研究極其有限,目前成都境內分布有鷹形目28種,隼形目7種,鴞形目11種,總計46種猛禽。朱磊介紹,他們在今年春季進行的定點調查中,記錄了鷹形目17種和隼形目4種,共21種猛禽。但想要獲得更多的龍泉山乃至成都範圍內遷徙猛禽的知識,還需要開展更多、更持久的工作。
紅星新聞記者 鄧文博 攝影記者 繆睿哲
編輯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