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攝影報導
又是一年猛禽遷徙季,當你抬頭望天,在成都上空可以看見多少種猛禽?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秘書長楊小農編寫的《成都自然觀察指南——遷徙猛禽觀察》給出了答案。包括鷹形目和隼形目在內的21種猛禽被一一收錄,這也是首本針對成都地區的猛禽識別工具書。
《成都自然觀察指南——遷徙猛禽觀察》
識圖觀鳥猛禽觀察有了工具書
靴隼雕翼背面近身體位置有兩個顯著白斑,蛇雕翼下有白色條帶。在這本由成都觀鳥會聯合成都鄉野走廊專門編制的科普手冊中,編者朱磊和楊小農對猛禽的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進行了介紹,並且按照特色鮮明的物種(大、中、小型)、常見的種類、疑難種類等不同方面,對猛禽進行分類。這也是專題介紹成都地區常見猛禽的首本工具書。
「這本小冊子基本按照猛禽體型從大到小排列,主要介紹了春季觀察到的21種猛禽,並選取鳳頭蜂鷹、普通等四種常見種類進行詳細描述。最後將辨識難度大,外形相似的種類進行比較。」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說,為了逐步建立初學者信心,在編排方式上從易到難,在紙張選擇上也使用了更適合戶外環境的非光面材質。
紅隼
鳳頭蜂鷹
「過去對於成都境內遷徙的猛禽研究極其有限」
「過去對於成都境內遷徙的猛禽研究極其有限。」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介紹說,目前已知僅1998年和2016年有專家學者對成都猛禽遷徙過境有零星研究。
2020年開始,來自成都觀鳥會和鄉野走廊的志願者們在成都龍泉山開始對遷徙過境的猛禽進行定點調查。春季調查中,包括朱磊、楊小農在內的志願者們記錄到了鷹形目17種和隼形目4種,辨識出1626隻共計21種猛禽。隨著志願者人數的增加和調查力度的增強,2020年9月10日至10月3日,志願者團隊已在龍泉山記錄到了1066隻猛禽。
參與《四川省鳥類名錄與更新》修訂工作的朱磊,在這篇於2020年上半年發表的論文中,綜合了20多年來的鳥類分布記錄,對四川省境內已知的鳥類物種數進行系統梳理和修訂。結果表明,四川省現有分布野生鳥類757種,其中鷹科36種。而成都平原地區的猛禽尚缺乏系統調查研究。「猛禽數量相對較少,飛行高度通常較高,單靠肉眼不易辨識,隨著我們調查的深入,也許還會有新的記錄和規律被發現」朱磊說。按照朱磊等人的想法,將以此本《遷徙猛禽觀察》為契機,陸續編輯成都越冬雁鴨類、成都夜觀指南等本土自然觀察小冊子。
遷徙過境成都上空的猛禽
觀鳥愛好者在龍泉山定點調查猛禽過境成都
候鳥遷徙 壯麗的自然景象
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介紹,傳統上通過環志研究認為在我國境內分為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候鳥遷徙區。其中,西部遷徙區包括內蒙西部乾旱草原、甘肅、青海等地乾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及高原草甸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鳥,遷飛時沿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邛崍山等山脈,其後再沿橫斷山脈至四川盆地西部、雲貴高原甚至中南半島越冬。候鳥在經過成都平原及周邊時,多會沿盆周的山系進行遷徙,龍泉山脈及龍門山一線也因此成為了欣賞過境猛禽的好去處。
「候鳥遷徙需要耗費大量體力,克服重重困難,才能最終抵達目的地,可謂是一場艱辛的旅途,也是這個星球上最為壯麗的自然景象之一。不需要護照,也不用購買機票,遷徙的候鳥自由跨越著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時刻提醒著哪怕遠隔千山萬水,我們不過都是地球家園的一分子,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對於正在經歷疫情的世界而言,此時抬頭仰望天空,找尋候鳥的身影,既是與老友間的久別重逢,更有了別樣的體驗與感悟。」朱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