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節,重慶都會成為一些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必經站,觀鳥愛好者也迎來了觀察猛禽遷徙過境的最佳時機。今(29)日下午,由重慶觀鳥會發起並開展的重慶平行嶺七嶺猛禽同步調查啟動會召開。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從5月1日至10日,近20名監測員將首次在主城區的七條平行嶺上同步開展遷徙猛禽的監測。
▲鳳頭蜂鷹
猛禽,俗稱為老鷹,它們有著鋒利的趾與嘴,是以捕食其它動物為生的鳥類,大多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猛禽種群數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著當地生態環境的好壞。
重慶觀鳥會會長危騫介紹,在中國,所有的猛禽都是國家二級甚至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並且保護力度越來越大。和許多鳥類一樣,大部分猛禽是候鳥,在每年的春秋季節需要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進行長途遷徙。
▲褐冠鵑隼
為何重慶被譽為「鷹飛之城」?危騫介紹,重慶坐落於四川盆地的東南邊緣,處於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的過渡地帶。在這裡,形成了眾多走向一致、互相平行的山脈,它們被稱為重慶平行嶺,也叫做川東平行嶺谷。而這些平行嶺谷是我國重要的猛禽遷徙通道,也是國內春季遷徙猛禽數量最大的遷徙點,是我國乃至亞洲東北部區域猛禽越冬後返回繁殖地的主要通道,其安全遷徙對於猛禽順利繁殖具有重要意義。
▲日本松雀鷹
「川東平行嶺谷是我國東北—西南走向山脈組合最整齊地區,千百萬年來,在這條山脈的每一處地方,都上演著猛禽遷徙的史詩大劇。」危騫表示,作為唯一坐落在平行嶺上的特大城市,重慶也被譽為「鷹飛之城」。
▲蒼鷹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了解到,重慶觀鳥會自2013年開始,對重慶遷徙猛禽開展系統性的科學監測,具有一批監測經驗豐富的監測員,採用科學的監測與記錄方法,在重慶平行嶺這一全球獨一無二的遷徙通道上,系統開展遷徙猛禽監測。
▲蛇雕
7年來,重慶觀鳥會共記錄遷徙猛禽30餘種,其中有眾多較為罕見的大型珍稀瀕危猛禽,如白肩雕、褐冠鵑隼、短趾雕、靴隼雕、白腹隼雕等。
「它們平時不僅難得一見,而且在之前從未有過更北方的分布記錄。」危騫介紹,比如褐冠鵑隼一般分布在重慶以南的地方,近年通過重慶觀鳥會監測,褐冠鵑隼也通過重慶向重慶以北的地方遷徙。
▲鶚
今日下午,重慶觀鳥會還對監測員進行了有關培訓。危騫表示,考慮天氣影響,此次同步調查計劃時間為5月1日至10日,近20名監測員參與。重慶觀鳥會在巴嶽山、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東溫泉山七條平行嶺上設立了七個監測點進行同步監測,每個點平均2至4個監測員,一般監測時間在每天8點至18點。監測員通過望遠鏡、相機等記錄猛禽種類以及猛禽遷徙的環境情況,比如風力風速等。
危騫表示,希望這次監測,重慶的遷徙猛禽數量能夠衝擊10萬,並在突破單日上萬的新紀錄。
▲遷徙的猛禽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文、圖、視頻 猛禽照片由重慶觀鳥會馬凱渝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