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上評分9.1,爛番茄上打分為80%。我搜了搜該片的影評,發現著名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曾將其評為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伊伯特影評網頁下有位網友留言:剛開始我有點不大高興,看到伊伯特只給這部影片打了三顆星,很高興他重新考慮了,並將其評為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在我看到的頁面上,伊伯特給《天地玄黃》打了四顆星,這篇發表於2008年10月16日的影評如下。
正文:
影片由導演羅恩•弗裡克歷時14個月拍攝。為了拍攝該片,弗裡克設計了專門的時移攝影系統。1992年拍攝的《天地玄黃》是自1970年以來第一部採用陶德寬熒幕的影片,底片規格為65毫米。而直到現在(2008年),似乎也並未有其他影片採用過陶德寬熒幕。2008年的藍光修復版本是我看過以及想像過的最精美的影碟。修復版從陶德寬銀幕版本製作而得,數位化到了完美的程度,可以說比原始版本更加出色。這是第一部從65毫米電影修復而來的8K解析度影片,由這個世界上唯一一臺可以搞定這項技術的掃描儀完成。修復者說,這樣的解析度堪比人類的眼睛。光是為了《天地玄黃》這一個片子,你就值得去買一個藍光放映機了。
電影中景象絕倫,無論令人喜悅還是令人憂傷,總是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展現出獨特的美。但我不想用「風景如畫」這樣的詞來降低它的水準。我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一個好友恰好進來,當時鏡頭上正好是一隻大毒蜥頭部的特寫鏡頭,她看著讚嘆道,「這真美」。我問她是不是喜歡蜥蜴,她身體抖了抖回答說,「我討厭蜥蜴」。她看的時候想到的不是蜥蜴,她是在觀察這個生物頭部上彩虹般的鱗片。美麗是很個人的事情。我們看到了它的美。
亞洲的某處,他們面朝一尊佛陀。他們的動作要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鼓手們更為複雜、節奏更為錯綜。也更加激蕩人心,因為他們是為了崇拜而動,並非一項任務。他們將這場宗教儀式達到了完美,在他們的臉上我們看不到緊繃,也看不到堅毅,儘管消耗著體能,但臉上卻呈現出滿足和欣喜。他們的動作洋溢出滿滿的愉快、活力四射。
土著人的美麗難以言說。他們的身上戴著無數小珠子串成的項鍊、手鍊和身體裝飾物,他們的胳膊和臉蛋繪製著複雜圖案,圖案上交纏著無數的點狀物。他們拿起便宜的塑料梳子,蘸一蘸塗料,然後在皮膚上滑動,點狀圖案就這樣完成了。他們那催人入眠的舞步不知怎地與亞洲的舞者們呼應著,互相迴蕩。我們在年輕的亞馬遜女孩眉梢上看到了鮮亮的猩紅色圖案,女孩透過鮮綠的樹葉,莊重地凝視著外面。肯亞馬薩伊族的年輕婦人身著美麗的衣物,讓任何的「時尚設計」都顯得遜色。更多的景象:雨林中一棵古舊的參天大樹在慢鏡頭中緩緩落下,充滿悲傷。露天礦場那一系列的爆炸,在慢鏡頭中展現出詩般悲涼之美。一個個深挖的礦井讓土地滿目瘡痍。旋轉而下直至井底的通路無可辯駁地美麗,一條條相互交疊。高空俯視下的原始森林中,鳥兒像波浪般一波波起伏著,成百萬成百萬地從地平線飛來,又朝著地平線飛去。
當外星人看到這部電影時,他們能理解其中的畫面嗎?沙漠中升騰起的縷縷明晃晃的羽毛般煙氣,原來是科威特的油田在燃燒。棄用的B-52轟炸機消失在地平線。曼哈頓。屍體在恆河岸邊燃燒著。他們會知道驢子正在拉著它難以承受的重量嗎?他們或許能理解山脈、瀑布和火山。我們呢?《天地玄黃》讓我們深思著我們不會去的那些地方,我們正在破壞的地方,還有那些我們會找到重生的地方。
它就像是一篇禱告。
「Baraka」(影片英文原名)一詞源於伊斯蘭神秘主義派別蘇菲派,意為「祝福,呼吸,生命的精華,在其中,進化的過程一一展開」。從伊斯蘭教總的來說,它是「安拉散發出的品質和力量,能夠傳達到物體之上,進入人類心中。」在猶太教,它是儀式和祝福。在斯瓦西裡語中,它意味著「祝福」。在法語俚語中,它表示「祝你好運」。在塞爾維亞語和保加利亞語中,它表示「小棚屋」。在土耳其語中,它表示「營房」。在全世界,它是《真人快打》遊戲中的角色名。
毫米君郵件:347610334@qq.com
若喜歡活動或文章,轉發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