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9》撲了。
雖然說星戰系列在中國院線的處境向來是"改檔提檔刪檔您隨意,反正我誰都打不過"。
但上映六天票房才剛剛破億,也實在是有點過於悲慘。
而全球範圍內,《星戰9》的票房表現也沒好到哪兒去,後傳系列最差。
《星戰9》內地票房,圖源藝恩數據
口碑更是一言難盡。
豆瓣6.6,IMDb7.0,爛番茄的媒體新鮮度只有55%。
推特上甚至還有不少人發起了「感謝RianJohnson」(《星戰8》導演)的話題,認為對比之下才發現星戰8的優點。
這話題還衝上過推特趨勢榜第二。
奇怪的是,《星戰9》的爛番茄觀眾新鮮度並不低,有86%。
評價的人數還不少,四萬多。
那麼問題來了。
《星戰9》到底差不差?值不值得看?為什麼還是有觀眾給它打高分?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部星戰終局之作——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
Star wars:The Rise Of Skywalker
先說值不值得看。
如果你沒看過星戰前面的電影(至少是正傳三部曲+後傳兩部),或者是看過但並不喜歡,那麼我不推薦你去看《星戰9》。
如果你看過並且喜歡,那麼《星戰9》就絕對值得一看。
因為不管《星戰9》有多少人批評,評分多麼低,它依然算是老星戰人物的告別之作。
況且告別就這麼一次,以後大概也不會再有了。
預警:下文涉及劇透
作為一名看完了星戰所有電影的入門粉,我幾乎是哭著看完《星戰9》的。
總結起來,哭的原因主要是這麼兩個:
對於舊星戰的多處致敬,以及舊星戰裡人物的悉數退場。
說白了就是賣情懷。
前半段還好,無非是一些細節或者情節上的致敬。
比如熟悉的楚伊下棋、熟悉的原力鎖喉、熟悉的上敵軍飛船上救人、熟悉的"我有一種不詳的預感"、熟悉的沙漠飆車......
《新希望》
然後大概是從中間漢·索羅的出現開始,影片開始甩出一顆顆重磅催淚彈。
漢·索羅對凱洛倫說出的那句"我知道",當年他在被碳凝前也曾對萊婭公主說過。
《帝國反擊戰》
盧克用原力把X翼戰鬥機從海裡託起來,對應的是當年尤達大師教導他時,他未能完成的任務。
《帝國反擊戰》
而最後蕾伊來到塔圖因星球埋下光劍,站在荒漠裡看向遠方的兩個太陽時。
當年,盧克也站在同樣的地方,眺望著同樣的景色。
恐怕那時候,對自由和冒險的嚮往就已經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這是這場夢開始的地方,也是這場夢結束的地方。
還有萊婭公主的死、C-3PO的"最後一眼"、楚巴卡曾經沒有拿到的獎牌、盧克英靈的空手接光劍......
每一個都足以讓老粉暴風哭泣。
《新希望》
但。
被感動了,並不代表對《星戰9》滿意。
讓觀眾哭,很簡單。
讓觀眾哭完後還能回味的,才叫用了心。
舉個慄子,最後的大戰。
讓一艘戰艦被擊沉,先做鋪墊。
給幾個抵抗軍們乘坐的小戰機和最終秩序的龐大軍艦對比的鏡頭。
給抵抗軍首領波一個沉思鏡頭,放慢速度,抽去雜音,只留下抵抗軍的呼喊與細語。
然後讓鏡頭有意地跟著芬恩繞過一艘軍艦(視覺阻礙,為了豁然開朗的效果而設置),看見了——
密密麻麻的援軍戰機鋪天蓋地而來。
再配上個情緒漸起的音樂,你想不哭,真的很難。
而"為什麼抵抗軍會來救人"這個邏輯上的蒼白之處,就被技巧的純熟給偷偷掩蓋掉了。
另外這技巧也不是導演發明的,而是自1916年就出現了的模式:最後一分鐘的營救。
而且,能讓人觸動的,幾乎都算是老星戰的情懷戲份。
新星戰有多少戲份能讓人真心實意的觸動?
幾乎沒有。
因為新星戰三部曲本身就充滿了很多矛盾,特別是《星戰8》和《星戰9》。
你要講《最後的絕地武士》?
那不好意思,我要講《天行者(絕地武士)崛起》。
《天行者崛起》
其實看的時候還好,因為情節編排過於密集(這也是個問題),讓人沒有太多時間去想其中的矛盾。
頂多也就是當時覺得有些奇怪。
但看完電影,冷靜下來之後,再去想其中的情節,就會發現很多都自相矛盾。
《最後的絕地武士》
比如波。
他雖是抵抗軍,但他的出身是走私犯。
所以他的性格被設定為偏向於魯莽、愛冒險。這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在《星戰8》中,電影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講述他從一個冒失的飛行員變為懂得顧全大局的將領。
而在《星戰9》中,他好像又變回去了。
一出場就很酷炫地飛壞了飛船,然後和蕾伊打起了嘴炮,說她不該留在島上搞訓練。
最後的援軍支援,靠的也完全是在賭博。
這哪還有一點將軍該有的樣子?
《天行者崛起》
還有芬恩的感情戲。
在《星戰8》中,他結識了亞裔女孩羅絲,兩人都已經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中親上了。
然而在《星戰9》中,這條線擱淺了。
還不是直接砍掉,而是讓兩個人都出現,但兩個人沒有交集。
倒不如直接砍了呢。
這就像端出來一個瓜給觀眾看了看,然後又拿回去,鎖在了透明玻璃櫃裡。
難受。
《絕地武士崛起》
在整體故事架構上,後傳自身的矛盾也很明顯。
《星戰8》是有野心的(《星戰7》就不說了,基本是照著《新希望》重新拍了一遍)。
所以在電影上映後,口碑形成了誇張的兩極分化。
當時,單就這部電影來看的話,導演是想把星戰從舊有的觀念中拉出來。
雖然盧克的突然畏縮讓很多人十分出戲,但也並沒有到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步。
當年歐比旺邀請盧克一起去解救萊婭公主的時候,盧克也曾退縮過,他說:我還有很多農活要幹......
《新希望》
再後來,尤達大師勸他完成絕地訓練後再去找達斯維達,他也是救人心切,不顧勸阻地奔向了敵人的圈套,差點GG。
還好是萊婭等人最後把他救了下來。
PS:現在想想,那時候盧克使用技能"原力傳話",或許也算暗示了萊婭能夠運用原力。
《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萊婭感知到盧克的話
所以,盧克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絕地大師,他更不是神。
他也是有可能害怕,有可能恐懼的。
只是因為《星戰8》裡對盧克轉變的原因交代得太倉促了,所以顯得十分突兀。
另外還有其它的諸如原力的解釋、原力敏感者的範圍普及等改動,這裡就不多提了。
總之,《星戰8》裡透露了導演想要創新的苗頭。
《絕地武士》
這其實是個好事,不破不立嘛。
然後《星戰9》帶著渾厚的原力巴掌呼嘯而至,把我扇了個一臉懵逼。
它不僅僅是把《星戰8》給拍回了《星戰7》的世界裡。
也把整個後傳,拍回到了老星戰六部曲的故事框架裡。
本以為可能變成小人物的崛起史,沒想到最後還是變成了家族情仇。
《天行者崛起》
對抗的雙方沒發生變化。
反派依舊是帕爾帕廷,前傳正傳中的最大反派。
在《星戰6》中被醒悟的安納金扔下了飛船,正常情況下是被認為已經死了。
正派依舊是"天行者家族"。
凱洛倫不用說了,而蕾伊雖然姓帕爾帕廷,但後面教她養她的,仍然是盧克和萊婭。
連對抗的層次,也沒發生變化。
先得克服自己內心的黑暗面,然後讓處於搖擺位的凱洛倫回歸光明,最後逮著大反派帕爾帕廷錘。
《帝國反擊戰》中,盧克也和自己對打過
但當年帕爾帕廷好歹也算是小佔上風,只是最後敗於突然覺醒的安納金。
算是個意外。
那已經很慘了。
如今蟄伏多年,也不知花了多少錢多少時間,建造了最終秩序軍團。
自己還吸收了凱洛倫和蕾伊的生命原力,蛻皮重生。
那一瞬間,我還以為他會超級難打。
《絕地大反擊》
畢竟,他的設定已經是手中一道光,飛船全遭殃。
他也成了所有西斯的結合體。
看起來特別厲害的亞子。
然後,被所有絕地的結合體用大約10秒的時間打敗了。
之所以時間是10秒,很可能是由於蕾伊得先念完臺詞。
這不像是光明力量與黑暗力量的對抗,更像是前者對於後者的單方面毆打。
而光明的力量來得如此輕而易舉,甚至是有些理所當然:你只需要相信就好了。
要解釋?
別問,問就是原力。
《絕地大反擊》
原力可以手抓飛船,原力可以起死回生,原力可以隔空傳物......
反正所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可以用原力掩蓋過去。
雖然說這些設定都能在星戰漫畫中找到出處,但對於未作交代的系列電影而言,用原力來解釋一切實在是太偷懶了。
就像是故事編不下去了,原力來湊。
還記得隊員問芬恩,為什麼知道信號源在主艦上。
只見他屏氣凝神,隨著鏡頭的緩緩推進說道:I have a feeling.
我服了。
他在沙漠裡想對蕾伊說的話估計也是這句話
這也不能全怪導演和編劇。
後傳三部曲,就像是想用三部電影的時間,去講前傳後傳六部電影的事情。
比如說,凱洛倫。
其實他對於蕾伊的感情,算是後傳中最為新穎的一點,也有跡可循。
雖然兩人親了,但我沒有覺得那是出於愛情。
凱洛倫是孤獨的。
從《星戰7、8》中萊婭和漢索羅的對話中就可以得知,他們或因為工作或因為性格,對兒子太過忽視。
後來盧克自發要當他的師父,算是填補了他的父愛空缺。
但盧克卻有那麼一瞬間被凱洛倫的黑暗原力所嚇到,而剛好那一瞬間又被他給看到了。
他這才墮入了原力黑暗面。
而蕾伊是那個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他的人。
因為她深知那種孤獨滋味如何——
從小就被迫與父母分離,每日幻想著他們還能回來。
本來是挺感人的一段關係,但後傳對於凱洛倫的背景交代太過於零碎。
你要麼就和前傳一樣,把凱洛倫的背景故事完完整整講一遍。
不用三部電影那麼長,因為前傳裡的政治角逐成分已經被後傳拋棄了。
要麼就和正傳一樣,一開始就讓凱洛倫壞個徹底。
等劇情發展到中間的時候,再開始加入一些他背後故事的留白和暗示。
但後傳選擇了站中間:一開始就讓凱洛倫陷入糾結,但他糾結的情感鋪墊又不足。
所以很多粉絲稱他為中二少年。
所以凱洛倫向蕾伊伸出手,和達斯維達向盧克伸出手相比,差了一個量級。
總地來說,又要填新星戰的坑、又要告別老星戰,卻只有142分鐘給導演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