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下山樁?從山上挖下來的樁嗎?其實下山樁包含從山上挖下來的樁但不僅限於山上,從野外挖的也是,準確的說非人工自小培育的樁材統稱為下山樁。盆景的養成,很大一部分素材來自下山樁,最常見的像杜鵑、金彈子、黃荊等等。但是無論如何還是得提一句,挖樁可以但儘量不要破壞生態平衡,不要因挖樁導致自身受限制(你懂得),已經有人被請進去免費吃住了。就像我籤名寫的一樣,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節制些。
新樁深埋,這大概是一部分人一貫的做法吧,但是下山樁深埋是個大忌!誰都知道新樁地栽比盆養更具優勢,是無爭議的。如果地栽,可千萬不要深埋,新樁有一種最常見的死法,估計百分之八十的新樁都是死於澇死!由於地栽挖出的坑回填的土比周邊土壤疏鬆,最容易積水存水一旦積水根部不透氣,後果可想而知。再有對於萌發力強的樹種來說,深埋容易出現中上部另發新根,底層原根系僵死。目前科學的辦法是淺埋高堆,一般園子裡都是如此。
用土的話,不管是什麼下山樁,栽植的時候最好用素土,可多摻入乾淨的河沙,有的品種可以用純河沙來栽植,增強透氣透水性,這樣有利於新樁生根;還可以帶盆地栽,盆下放些大顆粒土質,在盆面高堆細植料,這些都得是經過消殺後的。最好不要用綠植店買的成袋的腐殖土,說是經過殺消了,其實都知道,下山樁無論根還是枝幹都是傷口較多,殺消不徹底的土壤尤其是混合式的土壤不要用,防止根部枝幹傷口感染細菌真菌,下山樁栽植前期是植株最脆弱的時期,一旦感染就不好玩嘍。
怎樣處理受傷樁體和枝幹傷口?最好的當然是癒合劑了,各式各樣的癒合劑不多說,再有就是油漆、凡士林、蠟、其次才是木乳膠水,除去癒合劑,有時大量的下山樁癒合劑成本太高,從密封性和癒合性來說,通常習慣拿木乳膠水處理;油漆一類和傷口截面不易相融容易脫離開裂,從而導致植株水分消耗。認識一位老師傅用凡士林塗抹效果很好,外面用育苗專用膜包紮傷口和樁體,這樣既可以保證水分防止水分散失,而且新芽還可以破膜而出不用再人工出芽。
新芽萌發並不是所有的枝杆都能長出滿意芽點,這需要人為幹預,必要的時候可以嫁接,最好是芽接,成活率高不會過多的傷害植株且成活後生長迅速。一般植株的芽點可以看得到(環皺紋理,一個不算太凸出的小黑點),在挖樁的時候不要一步到位,儘量留有餘地。第二年,很多樹種可以通過刻痕來破壞植物皮組織求得新芽點。新發芽點不管是否有用先不能抹殺,放養一段時間,促進植株蒸騰作用,這樣有利於植株促進生根。在確定已經成活的前提下,才可及時抹殺無用芽枝,保留更多的水分和養料促使理想芽點迅速成長。
下山新樁一般不用肥,保持溼潤多噴水,不能慣用幹透澆透原則,一旦過於乾旱會造成縮芽縮枝,甚至植株死亡,幹一次也會給植株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夏天正午,不要以為枝葉茂盛就沒有事,儘量不要過多暴曬,適當遮陰,下山樁前期在半陰環境下最為理想。
上盆。除了部分萌發能力強的樹種,一般不要急於第二年就上盆;地栽兩到三年可以更快的成型,畢竟地栽比盆栽要生長的快速,這樣對根對枝丫都有好處。對於枝條位置和粗細沒有達到理想要求時候,不要急於修剪求型,可以每年適當修剪、除櫱、頂尖、短截都可以使其保證充足的養分快速增粗。上盆的話,不要一次就換上最終的盆,至少要三到兩次倒盆才能確保植株正常健康生長和成型。第一次上盆儘量用大點的盆,首先確保植株服盆成活,再逐次的換小盆,倒盆的時候需修根,適當的剪去老根,多留毛細根,修根的同時也要剪枝,剪去多餘的枝條,保證根部吸收的養分可供植株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