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那個心結,村民們已經逐漸解開了。」望著曲城村產業園,華陰市嶽廟辦曲城村黨支部副書記孫建青感嘆道。
曲城村地處華陰市東部臺塬腳下,觸摸著村子發展的脈絡,繞不開的一個字就是「磚」。前些年,由於土質好、數量大、易開採,只有480多戶的曲城村裡先後開辦了5家磚廠,一座座磚窯是村民的搖錢樹,高聳的煙囪是富裕的標誌,家家都有拉磚車、人人都有磚夾子,村裡的「磚頭經濟」可謂熱火朝天。
那時,從早到晚,磚廠裡的推土機發出「隆隆」的轟鳴聲,漫天的塵土給村子披上了一襲輕紗,成片的耕地失去了耕種的條件,臺塬腳下往往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
為了綠水青山,2015年村兩委下定決心,在街道辦事處的協調下,先後關停了5家磚廠,村民收入也從人均過萬驟降至不足8000元,許多村民依靠磚廠生活,一下子沒了飯碗,那兩年村上壓力大、村民抱怨聲更大。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後,2017年6月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先後到村開展扶貧工作,他們同村兩委幹部、街道辦包村幹部共同組成了「四支隊伍」,發展村集體產業是他們首先要啃下的一塊「硬骨頭」,為此他們先後考察了倉儲物流、苗木種植等產業,但都因可行性不足而未貿然實施。
2018年11月,在楊凌農高會上,「四支隊伍」了解到蛋雞養殖產業前景好、利潤大、見效快,想到村裡廢棄的磚窯場地和閒置的廠房,在舊磚窯裡發展蛋雞養殖,一個「變廢為寶」的提議讓大夥一拍即合。
說幹就幹,村「四支隊伍」先後10餘次到楊凌畜禽養殖基地考察,並加快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2019年6月曲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掛牌成立了。
依託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村子又註冊成立了喜上卿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積極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3萬,與此同時,包聯單位出資10萬,村級自籌45萬,扶貧產業總投資達到了預期的198萬。
資金和場地都到位後,2019年8月,3.15萬隻生態蛋雞和1500隻散養綠殼蛋雞被順利引進到曲城村產業園。
「零風險入股、1:1配股、多渠道增收,是我們產業帶貧的思路。」駐村工作隊長楊戰勝介紹說。貧困群眾真銀白銀入股、包聯單位補貼增股、合作社再1:1配股,不僅完善了貧困戶與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降低貧困戶資金風險,貧困戶還通過合作社找到了就業崗位,極大提高了收入。
「當初入股時還心有顧慮,後來看到咱幹部為了養殖場忙前跑後的,也就放心入股了。」產業園一角,貧困戶楊成本一邊攪拌著飼料,一邊樂著說,「養殖場每天能產蛋近3萬枚,今年預計每戶能分紅5000多元。」說著,他掏出手機:「看!這是合作社前兩天剛給我發的這個月工資,3000塊哩,真是做夢都沒想到的好日子呀!」
曲城村養殖場
曲城村養殖場
漫步在產業園裡,雞圈雞舍乾淨整潔,道路兩側綠樹如蔭。和楊成本一樣,在這裡務工的村民還有20多人,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還輻射帶動了40多戶村民。在村「四支隊伍」的精細管理下,通過生態化養殖,現在,曲城村的土雞蛋和綠殼雞蛋受到了各地客商的青睞,遠銷西安等城市。
欣喜的變化不光體現在村民的腰包裡,從前的抱怨聲也消失不見了,隨著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曲城人自發開始在苔塬上栽植綠樹,對全村生態進行大修復,如今的村子,景美、戶富、人和。
昔日舊磚窯,如今產業園。翻開曲城村合作社章程:村集體股本利潤分成按照4:3:3的比例進行利潤再分配,其中利潤分成的40%用於貧困戶二次分紅,30%用於產業的繼續發展再投入,30%用於集體積累資金,主要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支出,讓全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既立足於當下,又有長遠謀劃,去年曲城村產業帶貧模式已經在華陰市開始推廣。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