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精神,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深入挖掘、廣泛宣傳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匯聚起愛國奮鬥的磅礴力量。經各地方、各學會、各單位推薦,共有400餘位科技工作者入圍,我們將陸續推出部分入圍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讓我們一睹他們的最美風貌吧!
「
恪守初心紮根土地,科技助力脫貧攻堅
「1984年,我考上中國農科院的碩士研究生。從1985年開始,我就投入到馬鈴薯研究工作中,如今已經30多年了,一輩子就做這一件事。」說起與自己一生相伴的馬鈴薯,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語氣平和、波瀾不驚。而她堅定的眼神、黝黑的皮膚、額頭那一道長長的疤痕,卻無聲地傾訴著一段不平凡的馬鈴薯科研之路。
「馬鈴薯在我國貧困地區被廣泛種植,但以前我國馬鈴薯品種單一,農民種植技術落後,農民只能守著一畝薄田、苦於貧困。」行走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金黎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多希望有一天這「土蛋蛋」能夠成為村民們致富的「金蛋蛋」。
進行品種選育、建試驗站建基地、開展技術集成示範……金黎平和她的團隊風餐露宿、馬不停蹄,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貴州畢節威寧縣。建工作站那幾年,幾乎每年3月末的馬鈴薯播種季節,金黎平都會出現在田間地頭,和當地科研人員、百姓一起進行種薯處理、材料分類、地塊分區、開溝播種。貴州山區「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她和團隊既要克服土地條塊散落和不平整的困難,又要搶在雨季來臨之前完成播種。夏天馬鈴薯花開季節,金黎平也會如期而至,調查記錄試驗材料的生長情況。威寧的平均海拔超過2200米,紫外線十分強烈,一天暴曬後,皮膚常常被灼得褪掉一層皮。威寧的田間工作,真可謂「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金黎平和科研人員卻樂在其中。
寧夏固原山區。工作期間,為節省時間,金黎平帶領團隊帶著乾糧下田,中午在田間地頭簡單吃幾口,鋪個蛇皮袋子坐在地上休息一會兒就接著幹,經常忙到晚上八九點。常年風吹日曬,讓她的臉曬得比馬鈴薯還黑,「在和農民一起勞動時,很難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
河北壩上。每年四月末五月初,壩上依然春寒料峭,金黎平就帶領著團隊開始忙著整理材料和播種了。「播種時室外溫度很低,尤其遇上寒流時溫度驟降,在地裡披著軍大衣還會凍得瑟瑟發抖。9月馬鈴薯收穫時,北京還是金秋,壩上已進入初冬,碰到下雪和冰雹更是家常便飯。」金黎平說,即便在夏天,她的衣櫃裡都要留存一套棉衣,以備隨時上高原。
2014年9月13日,壩上傾盆大雨,金黎平帶領團隊在田裡趕收土豆,為防止雨水浸泡育種材料,她和團隊連夜搶收,回程時天已漆黑。在返回住處的路上,迎面行駛的大貨車違章越線,撞向金黎平團隊所乘的三輛汽車,導致多人受傷,坐在首車副駕駛座上的金黎平傷勢最重,額頭縫了10針、鼻骨骨折。沒通知家人、沒有回京,她依然堅守在壩上。她說,作為團隊的「主心骨」,自己不能隨意離隊。
作為團隊的領頭人、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常年在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36個試驗站之間奔走,每年一半以上的時間花在田間地頭。每到一地,金黎平都直奔主題,先下田再研討,調研中主要「找不足、求改進」,她經常對科研人員「追根問底」,「大家似乎都有點怕我。」她笑著說。
作為馬鈴薯產業科技帶頭人,金黎平非常注重馬鈴薯農技人員培訓和主產地馬鈴薯研究人才的培養,她說:「只有紮根當地的農技人員和科研人員才是永遠不走的脫貧攻堅主力軍。」多年來,她率領團隊為貧困地區開展技術培訓,多次參加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和地方政府等組織的各類科技諮詢和服務活動,為寧夏、貴州和內蒙古等培養了數千名農技人員,培訓了上萬名馬鈴薯行業從業者,並為畢節培養了第一個馬鈴薯博士;為河北、內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培養了近20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特培和委培農技人員及碩士研究生。如今,金黎平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農技人員活躍在馬鈴薯科技扶貧第一線,為萬千種植戶帶去豐收的希望。
在科技強農理念的指引下,金黎平和團隊在馬鈴薯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育成了中薯系列30多個馬鈴薯新品種並在全國推廣,研製成了多套種植新技術在各地示範應用。尤其是她率領的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使貧困地區馬鈴薯種植平均增產22.5%,每畝平均增收542.8元,馬鈴薯實實在在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總書記的回信,是對我們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鼓勵和信任。科技報國、科技為民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理想,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作為給總書記寫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之一,我將加倍努力,在補齊行業技術短板、破解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不斷開拓,推動全國馬鈴薯行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出更多貢獻。」金黎平說。(文/光明日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最美」風採錄】金黎平:讓「土蛋蛋」成為「金蛋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