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一種擁有高射速、強火力的武器,一般承擔著火力壓制、火力支援的任務,是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機槍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標準,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只有重機槍的概念;後來一戰爆發,輕機槍應運而生;再到二戰時期,又演化出了通用機槍。
輕重機槍的區分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標準就是「輕」與「重」,重量是劃分兩種武器的主要依據。重機槍重點突出一個「重」字,就拿早期的馬克沁重機槍來說,機槍本體的重量為11.8公斤,但配套裝備還有水冷套筒、三腳架、護盾、彈藥箱等等,這使得全重達到了49公斤,一名機槍手根本負擔不了這麼沉重的裝備,所以重機槍組往往由5-6人組成。
其他重機槍也大多如此,甚至重量超過50公斤的大有槍在,而早期汽車又不發達,所以重機槍大多充當固定火力點,成為守備陣地的重要武器。
毫無疑問,重機槍確實是相當強力的武器,一條防線架上幾挺重機槍,就是上千人的衝鋒都能打趴下,但隨著陣地防守武器的崛起,人們又開始考慮戰壕衝擊武器了,栓動步槍火力太弱,所以各國就想研發重量較輕的自動武器,當時出現了兩個分支,而且都是德國第一個吃螃蟹。
一個分支是衝鋒鎗,以德式MP18為代表,射速高、重量輕,確實是衝擊戰壕的利器,但問題是MP18誕生於1918年,當時一戰都快打完了,所以衝鋒鎗真正崛起是在二戰時期。
另一個分支是輕機槍,以德式MG 08/15為代表,1915年誕生,比衝鋒鎗要早不少,當時主要裝備暴風突擊隊。
從外形不難看出,MG 08/15是一款從馬克沁重機槍改造而成的輕機槍,去掉三腳架、護盾,減少冷卻水儲量,削薄水冷套筒厚度,另外將原本的彈鏈改成可掛式彈箱,令MG 08/15的重量下降到了40斤左右,讓機槍手可以抱著衝鋒。
同時期奧匈帝國、英國都以重機槍為基礎開發過輕機槍版本,重量都在40斤以下,所以這也成為早期輕重機槍的一個分界線,低於40斤為輕機槍,高於40斤為重機槍。
順帶一提,法國人應該是一戰期間在機槍輕量化上做得最好的,紹沙輕機槍的重量僅20斤,但問題是紹沙的性能太差了,輕機槍能卡成栓動步槍,所以論實用性,紹沙遠遠不如MG 08/15。
一戰結束之後,各國在復盤過往戰役時發現輕機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越發重視這類新武器,於是20年代誕生了許多質量上乘的輕機槍,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捷克式)、蘇聯的DP-28(大盤雞)等等,重量都控制在20斤以下。
比起過去的「偽·輕機槍」,後來誕生的輕機槍確實在輕量化方面做得更好。到了二戰時期,輕重機槍的定位更加細化,重機槍的地位有所下降,基本只用於固定火力點或車載,而輕機槍則成為一種常備火力,分配到了步兵班之中。
另一方面,依然是德國人,他們在二戰期間首次將通用機槍的概念展示在世人面前,即MG34與MG42。
顧名思義,MG34/42是一種通用武器,可以像重機槍那樣作為固定火力點,也可以像輕機槍那樣衝鋒,可以說將輕重機槍的特性都給兼顧到了,所以通用機槍逐漸成為主流,比如蘇聯的PKP、美國的M60,都是通用機槍發展的延續。
到這一階段,輕機槍基本已經處於淘汰邊緣,因為輕機槍擁有的優點,通用機槍都有,而且更勝一籌,各國自然更傾向於後者。
至於重機槍,它倒是沒被淘汰,但市場也受到了通用機槍的衝擊。原本重機槍的定位是反步兵武器,但如今這活已經被通用機槍包攬了,所以重機槍改變為反裝甲武器,從中口徑提升為大口徑,使用方法則是車載、機載、艦載或固定點,主要用於對付裝甲目標。
重機槍輕機槍與重機槍通用機槍與重機槍,機槍的發展大致就是這個流程,重機槍始終都在,只不過功能、定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輕機槍出現的時間不長,但作為一種優秀的火力支援武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通用機槍是如今時代主流,依然被各國裝備著,成為步兵班不可或缺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