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夏(爸媽進化論主筆)
幫襯式教育,夫妻搭配幹活不累
最近熱播綜藝《新生兒日記》裡,體操冠軍劉璇對兒子雄赳赳的「鐵血教育」方式引來網友的不少爭議。
作為運動員出身,劉璇對自己的身體和飲食嚴格的自律,從不吃高熱量的食物,即使懷孕期間,也沒有停止鍛鍊。
一張「挺孕肚倒立」照,讓網友不禁歡呼:不愧是體操冠軍,沒懷孕的人都沒有幾個能做到。
對於兒子的教育也是軍事化管理,每天的時間管理細化到小時。
而且雄赳赳都四歲了,吃的食物不舔鹽,不知道果凍巧克力是什麼。
爸爸對孩子滿眼的心疼,偶爾拿個餅乾誘惑一下,兒子雖然十分想吃,但還要徵得媽媽的同意。
網友直接驚呼:雄赳赳作為一個只有4歲的孩子,實在太可憐了。
對於劉璇的「鐵血教育」,老公雖然心疼孩子,卻也不敢多言。
他曾坦言自己是劉璇鐵血教育路上的逃兵:「我和太太理念上一直都不太同步,但現在只能先看著。」
當雄赳赳出現反抗情緒時,爸爸也會主動站出來開導兒子。
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幫助安撫兒子的情緒,跟老婆站到同一陣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父母的暴力溝通只會傷害孩子
《少年說》有一期看的讓人心塞,一個男孩緊張的握著拳頭,站在高臺上大聲的說:
「爸爸媽媽,你們能不能別再打架了。」
說起打架的原因,多數是因為兒子的學習。
父母會因為讓兒子先寫作業還是先休息而爭吵,進而動手廝打在一起,有次兒子害怕極了,打了110報警。
面對兒子的控訴,母親說打架是父母的溝通方式,可能這個方式有問題,但對兒子的愛是純粹的。
母親的強勢,讓她覺得自己都是對的,不容她的思想行為被辯駁,當父親提出讓兒子先休息再學習時,就引發了關於家庭話語權的大戰。
當主持人問:「您考慮過在家庭中,母親如此強勢而一言堂之後,兒子的性格會變成什麼樣子嗎?」
母親想了一下說:「自己會變得沒有主見,以後談戀愛結婚都會怕女人,就覺得女人說了算。」
主持人苦笑了一下說:
「這樣長大的孩子幾乎不太有責任感意識,等到孩子二十到三十歲,需要扛起責任的時候,就會選擇去逃避。而到了四十歲以後則會把自己推向另一個極端,凡事瞎承擔責任。」
何以為家,家應該是一個溫暖有愛的港灣,而不是拳腳相對的戰場。
一個油鹽不進的強勢媽媽和一個不會溝通的暴力爸爸,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最大的威脅。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想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置於家庭中的重要位置。
心理學也表明,良好的夫妻關係會讓家庭成員都感覺到快樂,夫妻關係直接影響家中其他原生家庭成員的幸福指數。
孩子如果體會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那父母無疑是失敗的。
偽裝出來的統一戰線,根本毫無意義
一次去遊樂場玩,我把孩子給孩子準備的備用衣物,零食奶粉等東西全部收拾好裝進媽咪包,放在沙發上。
出門前跟老公說:「你等下拿著包直接去車庫開車出來接我們,我們在路口等你」,等到了目的地時才發現,他居然把包忘記了。
我心裡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對他嘟囔了兩句,又不想當著孩子的面跟他吵架,就一路沉默,再也沒有搭理他。
回家時,女兒問我:「媽媽,你跟爸爸生氣了嗎?」
我說:「沒有啊」。
女兒說:「那你們為什麼不說話?」
孩子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別以為父母不說他們就不懂,你的一個眼神動作就能出賣你。
所謂的「父母統一戰線」不過是一場滿足我們內心戲的表演。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一家人的名義》中的齊明月,從小被母親被母親管的很嚴。
從衣食住行,結交朋友到考什麼大學,全都在母親的掌控之中。本來就是學習成績好,性格乖巧的「別人家孩子」,卻極度的不自信。
在高考時,她為了「報復」媽媽,少填了一張答題卡,沒有考上心儀的政法大學。
在父母準備離婚,一家人吃散夥飯的時候。她說,從小最喜歡爸爸,因為爸爸不管她,後來長大才知道,爸爸不管她是因為怕麻煩。
父親總會對她說「聽你媽的」,在母親過度的管控下,必然是一個父親在生活中的缺失。
如果當初父親能關注一下她,讓她在面對媽媽的強勢時,有個傾訴的對象,那結果也許是另一個樣子。
比起父母是否站在同一陣營,父親是否真正願意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當中,更為重要。
比起給孩子樹立絕對權威,「協同培養」才更合適
育兒不是一場戰爭,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輸家和贏家。
如果要求父母必須統一戰線,給孩子傳遞的是唯一的價值觀。
那麼這不就意味著,我們在用「權威」的方式,迫使孩子認同。而孩子認同了,也就是意味著「我贏了,孩子輸了」。
教育並不是為了絕對的服從,為孩子好的初心不差,但比起「贏過孩子」,我更期望和他是一種平等、尊重的親子關係。
一次晚上吃飯時,女兒正在玩積木搭建城堡的遊戲。我喊了一次,她說飯太熱了,想涼一會再吃,等她先搭好城堡。
我沒有再繼續催,因為我覺得這沒啥,小孩餓了就知道要吃了,但老公覺得,得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於是,他也扯著嗓子喊了兩次,可小傢伙就是捨不得離開。老公開始著急上火了:「你過來不過來,再不來吃飯,以後都不要吃飯了。」
女兒哭著跑到我懷裡,委屈地說:「媽媽,你不是同意我先搭好城堡再吃飯的嗎?」
我點點頭說:「是啊,這件事在媽媽這裡沒問題,但爸爸擔心你會餓肚子,就會希望你先吃飯。你和爸爸之間有不同意見,那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跟爸爸商量商量?」
女兒立刻反應過來,拉著爸爸溝通起來。最終的結果是:女兒承諾再玩三分鐘,無論到時候城堡搭完搭不完,都會吃飯。
比起父母建立統一戰線,來形成對娃的絕對權威,還不如大家各自誠實表達,一個開放的討論環境,反而會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
在《異類》中,社會學家拉裡奧把這種教育風格稱為「協同培養」,它不僅會更好的「發掘孩子的天分」,還可以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權利意識,也會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本來就不會一帆風順,父母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出現觀點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但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初心是好的。
當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開撕,可以製造一個自由討論的氛圍,大家可以各抒己見而不必擔心因為某句話,就被指責和批評。
能為孩子建立這樣一個包容、真實和開放的原生家庭,那孩子的心底也一定會更溫暖而堅定。
作者簡介:半夏,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熱愛生活的90後二胎寶媽,用文字記錄成長,治癒自己,溫暖他人,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