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的力量!索尼 WH-1000XM4對比XM3誰更值得買

2020-12-15 歌布林

【引言】

估計待大家看到我這篇文章時,很多大佬都已經發布過關於索尼 WH-1000XM4的評測了。Emmm,作為一個資深索粉,我覺得除了要看新品的黑科技,更重要的是看它到底值不值得買,畢竟大家的鈔票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除了不計成本就知道買買買的貴富,我相信大多數燒友跟我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對的。我是索尼 WH-1000XM3用戶,可以說對於這款耳機的認識還是非常深刻的。至於今天要拿出來說說的索尼 WH-1000XM4則是屬於我一個小夥伴的哈!剛買來沒多久就被我搶來玩兒了一段時間。所以今天的評測,我主要還是將這兩款做個對比,同時希望能給大家在選擇上做個參考。

【外觀上的差別】

上面我放出了索尼 WH-1000XM4和索尼 WH-1000XM3在功能上的差別,其實說了那麼多,如果不親自嘗試的話還是很難感受到索尼 WH-1000XM4功能提升上所帶來的體驗差別,所以我會逐一跟大家聊聊這些功能在日常生活裡帶給我的具體感受。不過,咱還是先從外觀上說起吧。

如果不把索尼 WH-1000XM4和索尼 WH-1000XM3擺在一起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兩個耳機外觀上有什麼不同......,兩個幾乎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在顏色選擇上,索尼 WH-1000XM4和索尼 WH-1000XM3均為黑色和米色可選,但在產品質感上,WH-1000XM4採用了一體化啞光設計,更顯商務簡約風。在顏色上的更迭,也更增強了1000X系列在高端品質上的被感知度。

繼續仔細觀察,也能發現差別比較大的地方!下圖中,左右兩側頭梁的外部材質是有區別的:索尼 WH-1000XM4用的是類膚材質,摸上去手感細膩,似乎有些滑鼠用的就是這種材料,類膚嘛,跟頭梁頂部的皮料還是蠻契合的,不僅沒有違和感,而且整個頭梁看起來會更加有統一性,從皮料到類膚材料的過渡也比較自然了。 WH-1000XM3的兩側頭梁則是純塑料外殼了,從頭梁頂部的皮料過渡到兩側的塑料,你會覺得有種莫名的「斷層感」,也就是從柔軟一下子過渡到了硬邦邦的感覺。這個咋說呢,雖然從佩戴上沒有帶來什麼影響,但如果是從一款產品的升級角度來說,索尼 WH-1000XM4的用料更加紮實了,外觀也更和諧了。

【佩戴上的差別】

雖然官網給出的信息是索尼 WH-1000XM4能帶來更舒適的佩戴感覺。雖然講得不是很詳細,但我也在新老款之間做了無數次嘗試,講真,一開始我真沒感覺有什麼差別。但當有一天我把它們倆都帶出門邊走路邊感受的時候,我發現索尼 WH-1000XM4會更緊一點,但也只是比索尼 WH-1000XM3略緊了那麼一丟丟。我是個大頭胖子,這點壓頭的感覺還是比較明顯能夠感受到的。對於壓頭的這個問題,我覺得作為一款出街佩戴的降噪大耳並不算是個問題,因為在戶外是非常講究佩戴的牢固性的,略緊一點可以讓耳機牢牢的戴在你頭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過hifiman ananda或者拜雅T1這類耳機,稍稍甩一下頭,耳機就會移位,所以像這類耳機一般來說還是更適合放在家裡聆聽。索尼 WH-1000XM4由於其使用場景的特殊性(通常在戶外使用),所以略緊的調試反而能讓用戶用得更加放心。

再多嘴一句,即便是我這樣的大頭胖子,略緊的索尼 WH-1000XM4依然能讓我較長時間佩戴它,不會產生耳朵疼、頭疼的感覺。正常頭型的小夥伴應該不用擔心,索尼大法的調試水平還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對於佩戴感受比較敏感的話,建議還是先去索尼專賣店親自戴著感受一下比較好。

【功能方面的差別】

這個部分的內容,我覺得應該是本文的重點。因為新老款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功能上,相比而言,外觀上的這點差別實在微乎其微了。

首先是索尼 WH-1000XM4這次加上了佩戴感應功能,此功能在索尼 WH-1000XM3上是木有地!說得直白一點,當你在聽音樂時,如果摘下耳機,耳機裡的音樂會自動停止播放,戴上耳機,音樂則會自動繼續播放。我想它內部應該是加載了一個類似於手機上的距離感應器,通過它來自動操控播放和暫停。

它對於我們日常使用到底有何意義?我覺得,如果你是一個對於音樂或者觀影力求完美,不能錯過每一個細節的人,那麼它的意義便是非凡!試想一下,當你在筆記本上看劇的時候,忽然老媽讓你去收拾乾淨你自己的狗窩,你會怎麼做?筆記本上按下暫停鍵,放下耳機,然後氣呼呼地去打掃房間,打掃完後回來戴上耳機,按下繼續播放......心情真是糟透了。如果你在認真聽歌或看劇的時候經常有類似的事情來打斷你,這些操作還是非常繁瑣的。有了佩戴感應功能,可以讓你徹底規避手動按下暫停/播放鍵的動作,摘下暫停,戴上播放,一氣呵成,美哉!

功能上的另一個差別還體現在外觀上的按鍵處,如下圖所示:同樣的位置,索尼 WH-1000XM4是CUSTOM鍵,索尼 WH-1000XM3則是NC/AMBIENT鍵。索尼 WH-1000XM3的NC/AMBIENT鍵僅僅是用來切換環境音開/環境音關閉/降噪,而索尼 WH-1000XM4的CUSTOM鍵是可以用來自定義的,除了默認的與索尼 WH-1000XM3具備同樣的環境聲音控制,它還可以定義成召喚谷歌助手或Amazon Alexa,不過似乎這兩個語音助手在國內都不怎麼流行,所以咱還是老老實實用它的環境聲音控制功能吧。

索尼 WH-1000XM4這次加入了一個超級好用的功能:智能免摘。我們在用索尼 WH-1000XM3之前的耳機時,如果想在不摘耳機時與人溝通,必須右手捂住右耳罩才行,此時音樂播放的音量會降到一個極低的響度,然後耳機會自動開始接收外界環境音。這多餘的一個右手操作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什麼覺得麻煩的,但現在索尼把它做得更好了:當你說話時,耳機裡的音樂會自動暫停播放(是自動暫停播放哦,不是降低播放音量),然後自動開始接收外界環境音,這樣你就能在不做任何多餘動作的情況下,不摘耳機與人溝通了!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當索尼 WH-1000XM4檢測到你說話時,它會立刻暫停播放音樂,但自動恢復播放音樂的時間比較長:15秒、30秒、1分鐘、不自動關閉,這些都可以通過Sony | Headphones Connects App進行自定義。這裡可能有小夥伴質疑為何恢復播放音樂的時長那麼長,其實按照生活形態下的溝通與交流,最低15秒的交流時間是比較正常的,所以我一般會設置成15秒後恢復播放音樂,然而即便此時你與好友連續說話超過15秒,耳機還是會繼續延長暫停播放的時間,這一點做得相當人性化。

另外一個問題是:對面的人說話時,或者你咳嗽的時候會不會導致索尼 WH-1000XM4暫停播放?這一點大家放心,我試過了哈,即便是近距離面對面的交流,對方的聲音也不會影響到它。我猜測可能是索尼 WH-1000XM4隻會檢測距離麥克風的指向性和人聲響度雙重判定出來的結果,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會產生任何困擾。但是,有個但是哦!它的靈敏度太高了,即便在Sony | Headphones Connects App裡調到靈敏度最低,我只要是開口說話還是會讓耳機接收到,然後給你來個猝不及防的暫停......所以如果你覺得它影響到你的使用體驗,也可以在Sony | Headphones Connects App關閉掉。

關於同時藍牙連接2臺設備的多點連接功能,其實也並非什麼新鮮功能,蘋果很早就實現了,而國產廠商的一些耳機也有類似的功能,但是想要同時連接2臺設備的操作極為複雜。這次索尼 WH-1000XM4變得十分簡單:先連接一臺設備,然後再連接一臺設備,夠直白了吧(索尼 WH-1000XM4在已經連接一臺設備的狀態下,依然向外發射接收信號的)!至於切換就更簡單了,直接在設備上操作便是。我用的是華為mate20pro手機,可以直接通過後臺呼出藍牙設備的切換鍵,其它手機不太了解,估計切換方式應該大同小異。

這個功能可能對於許多小夥伴並非剛需,但打個比方,假如你在用索尼 WH-1000XM4接著電腦追劇,此時手機上的電話進來怎麼辦?摘下耳機,去接電話麼?其實你只要拿起手機切換到索尼 WH-1000XM4,直接用索尼 WH-1000XM4接聽就可以了,設備之間的切換是無縫的,不用摘下耳機,不需要等待時長,實用價值還是比較高的。

【新老款的降噪差異】

索尼 WH-1000XM4的國內發布會上,主持人宣布新款依然用的是QN1 HD降噪處理器,我和許多小夥伴大吃一驚!索尼也要向佳能開始學習擠牙膏了麼?!雖然當時提出在新款在算法上做了優化,但是說實話這玩意兒不真正體驗過還真的感受不到差別來。作為一個索尼 WH-1000XM3用戶,我本人對於它的降噪能力已經足夠滿意了,但經過這些日子索尼 WH-1000XM4的體驗,我發現索尼果然是把降噪功能發揮到了夠用的極致!

從上圖可以看到:索尼 WH-1000XM4的降噪範圍幾乎包括了高中低所有頻段!其中中頻部分的效果是最顯著的,但我覺得最大的亮點還在於高頻部分同樣做了明顯的降噪優化,畢竟高頻降噪是當下降噪技術方面的一個難點。在實際感受方面,索尼 WH-1000XM4也確實給我帶來了巨大驚喜!為了測試新老款在降噪方面的差距,我多次把它們帶到戶外以及戶內進行過深度體驗。

其中我認為降噪幅度最大的部分在於中頻部分,這一點與官圖不謀而合。比如在菜市場裡,索尼 WH-1000XM4對於人聲的消除最為徹底,索尼 WH-1000XM3其實在這方面的表現已經很不錯的了,但如果我與旁人的距離大約5米左右,對方以正常說話的響度進行交流時,還是能依稀聽到一點人聲,而索尼 WH-1000XM4如果是在同樣的距離,對方的人聲是完全聽不到的!注意,我測試時僅開啟了耳機電源,耳機裡並未播放任何聲音!此時我幾乎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聲,這種降噪幅度在三代身上並沒有那麼明顯,在一個吵吵嚷嚷的環境裡,我仿佛置身於只有我一個人的世界裡,這個感覺很是奇妙。

此外,在低頻方面,我的差距感受並不多,可能是3代本身就已經足夠好了,我的耳朵靈敏度還遠不及耳機吧.......到是在風噪問題上索尼 WH-1000XM4同樣給了我不小的驚喜,有一次我老爸開車帶我出門,儀錶盤上顯示車速大概是60公裡/小時,此時我打開窗戶把頭伸出窗外,然後通過摘下和戴上耳機不斷的切換對比,大致可以感覺到風噪能降低70%左右,可以說這個成績已經完全達到了可用狀態!

在家裡,我同樣做了風噪的測試。我的身邊半米處就放著一臺電風扇,測試方法很簡單,把電風扇開到最大,此時扇葉的呼呼聲是最大的,通過對比,我覺得索尼 WH-1000XM4在風噪處理的程度上要比3代還要好百分之50左右,說人話:我基本聽不到風噪!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的徹底消除,但也算是基本可以無視掉了,特別是開啟音樂聽歌的時候,風噪對於耳朵的幹擾為零。我個人覺得對於風噪的優化可能對於大部分小夥伴來說意義不大,主要的應用場合還是偏向於狂風暴雨的戶外環境吧,但是風噪一直是降噪耳機業內的一個大難題,索尼能把風噪問題控制在了一個良好並且完全可用的程度內,絕對處於業內首屈一指的存在!

在降噪算法上,不同廠商可能有不同的應對方案。我曾使用過某國產品牌的降噪耳機,開啟降噪後有一種腦袋發悶、心中憋得慌的感覺,就好像是潛入水裡的那種很相似,說實話這種降噪在我看來並不適合長期使用。索尼的降噪估計是在算法方面的優化,即便把環境音開到0檔(也就是降噪開到了20級,環境音和降噪等級成反比),也不會感受到身心上的發悶感,僅僅是把周圍的環境音給降低了,同時保證耳機裡的音樂更加敞亮和通透。

【聲音方面的差距】

注重聲音的小夥伴或許注意到了本次索尼 WH-1000XM4當中的喇叭部分並未提及有所升級,咱姑且可以理解為沒有升級,那麼聲音方面相比3代是不是原地踏步呢?非也!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DSEE HX,在索尼自家的高端音頻產品線上屢見不鮮。DSEE是Digital Sound Enhancement Engine的首字母縮寫,既數字聲音增強引擎。是索尼研發的一種技術,主要通過恢復壓縮過程中損失的高頻音來提高壓縮音頻文件的音質。通過啟用DSEE,我們可欣賞到幾乎與原始音源完全一樣的豐富而自然的音響效果。這次,DSEE升級版來了:DSEE Extreme(數字聲音增強引擎進階版)。它能把DSEE HX上的聲音補償,從CD級的16bit/44.1kHz升級到24bit/192kHz!把經過壓縮的音頻文檔補償到更高規格採樣率,僅憑這一項技能,就能使索尼 WH-1000XM4的聲音大有不同!

具體聲音方面的差距,我在這裡做個簡單的表述:(以下聽感是兩款耳機分別開啟DSEE HX和DSEE Extreme後做的對比,播放平臺為QQ音樂(會員)。)

高頻部分:

索尼 WH-1000XM3高頻屬於細膩柔順的風格,齒音控制出色,亮度不是很高,但也算得上中規中矩。索尼 WH-1000XM4的高頻明亮度有明顯提升,更注重線條感,柔度降低,但更有張力。

中頻部分:

主要是聽了一些人聲流行,我更關注人聲部分的表達。在這個層面上,索尼 WH-1000XM3的人聲比較靠近耳朵,線條邊界比較模糊,發軟,我覺得聽女聲會更有妖嬈感;索尼 WH-1000XM4的人聲靠耳更進一步,依然強調線條邊緣的犀利感,不是粗枝大葉,而是更有鮮活度。

低頻部分:

索尼 WH-1000XM3的低頻依然偏軟,低頻營造出一種自然寬鬆的感覺,我個人是比較喜好這種低頻的。索尼 WH-1000XM4的低頻略微發「緊」,下潛深度有輕微加強,聽流行樂更加有氛圍感。

瞬態和動態部分:索尼 WH-1000XM3的瞬態速度表現出色,動態中規中矩,聽古典樂時能虛擬出良好的環境來。索尼 WH-1000XM4瞬態速度與3代差不多,但動態有明顯增強,大規模的音樂作品能感受到跌宕起伏的宏偉現場感,聲場方面兩者差距不大。

【總結】

如果僅僅是看索尼 WH-1000XM4和XM3的紙面參數,我和大家一樣都無法感受到這次新品在升級上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但經過深度對比,我發現索尼 WH-1000XM4的提升有些出乎意料,特別是核心功能:降噪和音質這兩個方面。降噪表現上,20級的降噪檔位和4個場景的智能Ai降噪依然保留,在此基礎上降噪頻段的範圍進一步擴大,這是一耳朵就感受出來的;音質也是如此,索尼 WH-1000XM4更強調線條感和能量感,3代到4代的變化就好比是1080p到4K的變化,這個清晰度的提升也相當可觀。至於其他的功能附加,我覺得也是附加值較高的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功能,比如一如既往反映頗為靈敏的場景識別功能,我開著Sony | Headphones Connects App,一會兒跑步,一會兒走路,一會兒坐下,看著app上及時的場景變化,我覺得我可以玩兒一整天.......另外在續航方面居然長達30小時,同時還具備充電10分鐘,播放5小時的快充技術,我覺得這個續航成績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已經足夠用了。當然說了這麼多,索尼 WH-1000XM3也並非一無是處,4代的上市必然伴隨著3代的降價,可以說索尼 WH-1000XM3已經降到了一個人人都買得起的程度。如果你對降噪和聲音追求的是極致性能的話,索尼 WH-1000XM4是不二之選,但你如果是一個講究性價比的用戶,索尼 WH-1000XM3不敢說排名第一,但也至少也是當下第二啦!

相關焦點

  • 這才是WH-1000XM3的「完全體」!索尼WH-1000XM4評測
    如果你問我上手索尼WH-1000XM4的第一直觀感受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戴久了沒那麼熱了!相信用過WH-1000XM3的小夥伴都深有體會,WH-1000XM4在這方面確實改善了許多;總的來說,就是戴起來更舒服了!
  • 索尼1000XM3升級款WH-1000XM4降噪耳機
    硬體層面上 WH-1000XM4 依舊搭載的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HD 降噪處理器 QN1,不過翻看官方介紹你會發現,索尼在它的前邊加上了一個「新」字,但其所對應的並非是參數變化,主要是算法上做了優化改進。
  • 箱底找出一款冷門失敗的降噪耳機,映襯出索尼1000xm3的優劣之處
    這幾天對面樓棟的裝修似乎是在趕工期,從早上七點多就開始施工,各種鑽各種響,那個難受實在不知道該找誰說。媳婦白天把孩子哄睡睡覺後就會刷刷抖音,然後找我要耳機用,給的差了還有意見,順便把我從去年雙十一到今年618買耳機和音箱的帳單統計了下,已經用了1.6W多塊,還說讓我把我耳機盤點一下,讓我賣一些。
  • 對2020年影響世界耳機市場的 索尼WH-1000XM4深銳觀察
    (1000xm3為255g,1000xm4是254g)僅從實際佩戴來說,新款的舒適性依舊優秀,且頂部的壓力感也近乎於0.來自頂部的「異物感」似乎有進一步降低。設計上,索尼很強調一致性、簡約、工整,但同時也訴求一種更高效、高質的結構。雖說1000XM3已經很精美,但真沒想到索尼工程師卻仍能找出「升級」的細節,並讓整機結構更可靠,體驗更愜意。
  • 索尼WH-1000XM3降噪耳機到底值不值得買?
    最近降噪耳機非常火,近期有網友以及朋友都在問我關於降噪耳機的問題,其中有好幾位都提到了索尼WH-1000XM3這款耳機值不值得買。那麼作為這款耳機的用戶,我想用實際使用體驗來回答你們的問題。作為一個WH-1000XM3的用戶,我分別回答下你的問題吧: 先說降噪,WH-1000XM3的降噪效果絕對屬於目前行業裡最好的水平,對於高頻和中低頻的消噪都很出色,而且不像QC35 II有很明顯的耳壓感,這點是我覺得特別好的地方。其次,WH-1000XM3的聲音風格比較「雜食」,也就是聽什麼音樂都行,我個人比較喜歡聽流行。
  • 索尼WH-1000XM4評測:這才是WH-1000XM3的「完全體」!
    同時在無線傳輸規格方面WH-1000XM4升級到了藍牙5.0,可以支持同時連接到兩臺設備,並且可以根據需求在設備之間無縫切換,比如B設備電腦在播放音樂,此時A設備手機突然收到來電,接通之後也會自動切換到通話設備去,
  • 索尼WH-1000XM4更香?蘋果耳機貴一倍,卻存在三大短板
    為什麼會說索尼這款耳機更香?因為這款耳機的售價不到蘋果的一半,如果選擇的是前代產品,那更便宜。不過考慮到升級程度,還是索尼WH-1000XM4更值得買一些。在比蘋果便宜的同時,兩者在規格和賣點上的差異,更可以直接成為說服消費者的理由。那麼一款2499元的耳機究竟比一款4399元的耳機強在哪?至少索尼有三個賣點,蘋果AirPods Max沒做到。
  • 3000預算該選誰? 索尼WH-1000XM4與BOSE 700橫評(全文)_索尼 WH...
    這款產品上市後的反響也不錯,全新的外觀設計,全新的操作體驗,還有一如既往優秀的降噪性能,讓BOSE 700收穫了不少粉絲。所以,當索尼WH-1000XM4上市後,估計很多消費者最終都會在它與BOSE 700之間取捨;而本次我們也專門找來了這兩款產品來做個對比,看看它們各自的優劣之處,希望能夠對你的選購帶來一點幫助。
  • 索尼WH-1000XM4評測:五顆星
    在2018年,當索尼推出其最新的旗艦無線降噪耳機(以真正的索尼時尚命名為WH-1000XM3的笨拙名稱)時,它們立即躍居我們最佳耳機列表的首位。舒適度,音質,降噪效果,電池壽命……350美元的XM3徹底摧毀了競爭對手。差不多兩年後,我們還沒有找到總體上更喜歡的另一套無線耳機。
  • 價格不到索尼1000xm3的一半,但它是國產降噪耳機的頂級之作
    ▲233621 trip在外觀上做出了那些一線HIFI耳機未曾做到的高度,單軸連接,外觀還比較大方,模具也別開生面,擁有一定的辨識度,機身走的是輕巧型,比索尼1000xm3還要輕。索尼1000xm3的重量則是252克,它的佩戴感是很多人沒有誇得,因為不少1000xm3或者BOSE QC35的用戶並沒有體驗過其他頭戴耳機尤其是HIFI頭戴耳機,並不知道1000xm3的佩戴感是相當的出色,比它輕30克的233621 trip的佩戴感是可與之相提並論的。
  • 看似相同大有不同,索尼無線降噪耳機WH-1000XM4對比1000XM3
    升級點3:佩戴感應佩戴感應是很多耳機目前都在做的升級,簡單的來說就是取下耳機後,便會自動暫停播放音樂。在索尼WH-1000XM4的耳罩內這個方形組件就是Proximity Sensor紅外傳感器。功能類似於AirPods的入耳檢測,摘下後音樂暫停戴上後恢復播放。
  • 人氣旗艦降噪耳機橫評: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誰才是真正的黑...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去年我們針對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進行了一次對比評測,當時得出結論是WH-1000XM3體驗更好,BOSE 700拾音降噪更有優勢,但音質、降噪在內的很多方面卻難以分出勝負,打得有來有回
  • 人氣旗艦降噪耳機橫評: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誰才是真正的黑
    總之,長時間佩戴也不會產生明顯的壓迫感和疲勞感,舒適性非常值得肯定。然而,仔細對比兩款耳機的耳罩和單元結構,還是會發現一些區別。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索尼WH-1000XM4比BOSE 700多了可摺疊結構,無疑是個加分項,能為用戶節省一些收納空間。降噪體驗對比,誰是行業標杆?兩款耳機的降噪效果及體驗,無疑是這次對比的重點所在,同時這也是很多人購買產品時首要考慮的因素。
  • 索尼WH-1000XM3夠牛了?看看新機1000XM4有何升級和不同
    前不久,索尼發布了最新款的頭戴式降噪耳機WH-1000XM4,不少耳機發燒友以及索粉就蠢蠢欲動了,因為它的配置信息實在是太誘人了。不過或許是因為外形上的高相似度,很多朋友都會想把它與前代WH-1000XM3作比較,畢竟索尼WH-1000XM3這款耳機已經是降噪耳機中的翹楚了,那麼WH-1000XM4與它究竟有什麼升級和不同呢。
  • 對比測評一下三星buds+和索尼1000xm3哪個好,音質區別大嗎?
    話這兩款耳機三星Buds +和索尼wf1000xm4區別不是很大的哈,款式和配置是差不多的,參數和音質都是差不多的,我自己用的是三星Buds +,舒適戴上之後和耳朵貼合非常好 其他特色:和三星手機適配非常好,延遲特別的低符合心理的預期 聲音效果:無敵akg調音值得信任 外觀材質:精緻好看 續航能力
  • 爆款分析:索尼降噪頭戴耳機WH-1000XM4與前代詳細拆解對比
    隨著索尼WH-1000XM3迭代新品索尼WH-1000XM4的發布,一代經典正式開始落下帷幕。我愛音頻網全程加急為大家帶來索尼WH-1000XM4 頭戴降噪藍牙耳機拆解報告,不過還是有很多小夥伴詢問具體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升級,還有現在入手XM3是不是更香了等問題,所以這篇新聞就來帶大家一起來看下兩代產品究竟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 索尼WH-1000XM4評測:2020最值得購買的降噪耳機
    索尼今年已經發布了新款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WH-1000XM4。儘管它看上去與前代產品沒有太大不同,但WH-1000XM4以極高的佩戴舒適度、出色的降噪效果,依舊是2020年無線降噪耳機的最佳選擇。耳罩具有旋轉/摺疊結構,摺疊後可以方便保存攜帶。耳機左邊上有一個電源按鈕和一個降噪切換按鈕,在耳機右邊有一個觸摸板控制器。WH-1000XM4的觸摸控制是一項方便的功能:向前或向後滑動即可切換歌曲,向上或向下滑動即可調節音量。點按兩次即可播放/暫停或接聽電話。WH-1000XM4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操作模式,比如:雙指長按激活/關閉智能免摘對話。
  • 看似相同大有不同,索尼無線降噪耳機WH-1000XM4開箱
    在索尼WH-1000XM4的耳罩內這個方形組件就是Proximity Sensor紅外傳感器。功能類似於AirPods的入耳檢測,摘下後音樂暫停戴上後恢復播放。
  • 索尼WH-1000XM4評測
    說起索尼這個牌子,大家可一點不會感到陌生,我們這一輩人的少年時代,手裡有一個索尼的MP3,耳機什麼的都會覺得非常驕傲,而當年我還是一個青澀的學生黨,就第一次體驗到了索尼第一代旗艦款降噪耳機MDR-1000X帶給我的震撼:四周的嘈雜都被完美隔絕了,內心升騰起一股久違的恬淡安靜,這種感覺就像自己喝了一杯回味無窮的清茶,將內心的煩躁滌蕩一空,從此成了這個系列耳機的忠實擁躉。
  • 索尼WH-1000XM3測評:超強主動降噪,為耳朵打造獨享moment!
    相比上一代,索尼WH-1000XM3改進了頭梁處曲線的設計,頭梁更貼合頭部輪廓,耳機的壓力被均勻地釋放到各個部位,疲勞感被有效緩解。短時間佩戴壓頭感並不明顯,四小時左右長時間佩戴時舒適度也很好,但個人感覺這方面還是不如BOSE QC35Ⅱ,可能是由於重量原因,255g索尼WH-1000XM3很難給人一種忘記自己還戴著耳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