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英語啟蒙教育到底如何開展才對?不同於母語教育本身佔據的天然優勢,英語啟蒙教育對多數家長來說,有很多的未知領域,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正確的英語教育觀,孩子就一定會成為最大的犧牲者,而且還是不可逆反的。可是放眼四周,我們很容易就發現,有不少父母在英語啟蒙教育上用錯了方法,走進了教育誤區。
比如,很多寶媽都會把以下這種行為當作是孩子會英語的標誌:
寶媽:寶貝,蘋果用英語怎麼說呀?寶寶:apple寶媽(立刻兩眼放光,發出由衷地讚嘆):哇!我的寶寶太棒了!說得真好!當寶媽還在沉醉於自己的教育成果時,殊不知這是在嚴重誤導孩子!
因此,學好英語的關鍵不是你在問孩子「蘋果、香蕉、橘子等用英語怎麼說」的時候,他都能說出來,而是當你說出apple或孩子看到apple的時候,孩子立刻就能在腦子裡反應出蘋果的畫面。
前一種方式我們一般把它叫作翻譯性思維,這是很多家長最經常掉的「大坑」,這種教法將直接導致孩子以後每次說英語的時候,都要先想英語,再翻譯過來,反應遲鈍,無法下意識地用英語直接溝通。
第二種教法叫作英語思維,這是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教育觀點。所謂「英語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圖像和聲音的結合,讓圖像直接對應英文單詞,促使孩子學會用英語直接思考。
01 英語的「學」與「習」大不相同:正確區分學得和習得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學得與習得」這兩個概念,這有助於幫助我們學會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教育。
所謂「學得」,就是讓孩子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一種語言,比如,中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法就是典型的習得,其行為主要表現在讓孩子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等。
而「習得」和「學得」正好相反,它是指讓孩子通過大量接觸和使用,潛移默化地學會一種語言。比如,孩子從小獲得母語能力,就是一個典型的「習得」過程,孩子在剛開始學會說話,並沒有經過像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那種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我們從沒聽說過哪個小孩學說話是因為父母教孩子識字認字才學會的。
回到英語啟蒙教育,我們常常會困惑於這種現象:同樣都是家長很重視孩子英語教育,也同樣都是在國內學了幾年的英語,為什麼最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以下是兩位同學走不同的學習路線之後,對英語不同程度地掌握情況,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A同學:家長很重視英語啟蒙教育,不僅從3歲起就開始讓孩子跟隨外教學習英語,還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視聽材料和原版英文書籍。A同學很喜歡閱讀,到8歲的時候,其英文閱讀能力就已經達到了CAE程度,大致相當於美國本土8年級的水平。B同學:從3年級開始學習英語,期間家長一直給報英語補習班,但C同學平時一直忙於應付功課,既沒時間聽英語,也沒有時間閱讀英文讀物。雖然上了好幾年的英語補習班,卻看不懂簡單的英文讀物、聽不懂簡單的英語動畫視頻中的英文對話。
這兩個同學在智商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然而他們由於各自走了不同的學習路線,在5年之後的英語學習成果大相逕庭。
這兩個同學為什麼5年之後在英語輸出方面會出現這麼巨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其實,如果我們深入去分析他們的學習英語的方式,就不難看出造成他們巨大差異的原因,主要在於家庭裡開展的聽和讀上。
在英語補習班之外的聽和讀屬於習得,而這個「習得」場所主要是在家庭中。可以說,有沒有習得才是問題的關鍵。和「習得」相對應的就是「學得」。
我們通過對以上兩位同學的不同學習方式進行剖析,就會發現,A同學從小跟隨外教學習,大量聽、大量讀,沉浸在一個英語小環境裡,屬於長時間習得。雖然他從來沒有背過單詞,也沒有學過語法,但他依靠習得達到了相當高的英文水平;而B同學自始至終都只有在課堂上「學得」這一途徑,完全沒有經歷「習得」過程,加上「學得」的質量也不太高,所以他儘管也和A同學一樣學了五年的英語,但英文水平卻相當有限。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孩子之所以在英文水平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走了不同的學習路線,而學習路線的不同又主要受到家長教育理念不同的影響。
可以說,中國孩子英語學得好不好,關鍵就在於有沒有「習得」,「習得」是不是佔據重要位置。孩子的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就越重要。
02 「習得」才是最適合兒童的外語學習方法
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學得」和「習得」的概念。
習得是一種無意識的吸收。比如,家長在真實語境中和孩子用英語對話;讓孩子看原汁原味的英語電影和動畫片、聽英語故事或歌曲、自由閱讀英文書籍,等等。和有明確學習任務和考核的「學得」方式不同的是,這種以大量聽讀為特點的學習方式,既沒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沒有考核,就是一種「習得」學習方式。相對學得來說,習得是無意識的獲取,效果更好,也更適合低齡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
在不少家長看來,只要把孩子送進英語補習班,孩子就會掌握英語。如果家長抱有這種想法,多半是要失望的。這是因為,外面的英語補習班教孩子學英語,就是以「學得」為主的。如果在家裡沒有為孩子創設「習得」的條件,在有限的時間內,孩子是無法真正掌握除母語之外的外語的。
而且,我們還要看到,現在的孩子常常被各種沉重的學習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哪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好好對付英語的學習呢?
再加上當下的應試教育也削弱了「習得」的實踐效果。在不少家長看來,學什麼考什麼,學校只考課本內容的話,為了英語考試成績,那就圍著那薄薄的英語課本轉就好了。
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孩子當然就圍著英語課本轉了,課本之外的「習得」就被疏忽和邊緣化了。這樣能讓孩子真正學到東西、提高英語水平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在若干年之後,那些不重視「習得」的孩子就會發現,自己的那點英文水平捉襟見肘,既不夠應付日常對話,也看不懂原版英文小說和英語電影。
正是由於我們不少的家長缺少「習得」理念,導致我們在給孩子開展英語啟蒙教育中總是走「學得」的彎路,即使把孩子送到了外面的英語教育機構,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老師很喜歡給學生布置抄寫字母和單詞之類的做法。這種做法明顯違背了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更是放棄了兒童與生俱來的、比大多數成年人強很多的「習得」方面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學不好英語的,更不可能做到出色掌握英語這門語言。
英語啟蒙是「英語聲音的啟蒙」。在學齡前兒童階段,無意識的輸入才是「習得」,其輸出成果一定要大於有意識的學習,換句話說,就是「習得」的效果要比「學得」的效果好。簡而言之,「習得」才是最適合兒童的外語學習方法。
03 家長如何在教育實踐中為孩子創設「習得」環境
如何讓孩子通過有意識地聽、說等各種方法獲得豐富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途徑。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教育的時候,要堅持讓孩子大量聽,獲得必要的輸入,幫助孩子建立英語語音體系,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幫孩子建立「聲音」和「圖像」或「情境」之間的直接對應關係,對應得越好,英語就會說得越流利,孩子聽得多了,自然就會懂得開口說,也為後面的更進一步的學習、閱讀英文讀物等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
但不少家長在心裡總有一個擔憂:我們大人都不會英語、沒錢去請外教和孩子一對一學英語、沒錢上高價英語興趣班,我們還能給孩子創設一個合適的英語語言環境嗎?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放下這種擔憂,不同於以前,現在網絡上為我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我們完全能夠利用好這些資源,為孩子創設一個理想的英語「習得」環境。
英語習得環境本就和生活密不可分,我們可以在家裡為孩子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英語習得環境,並且保證孩子每天有一個小時左右時間(累積)能夠沉浸在英語環境中,孩子同樣也能做到習得。
要實現這種英語習得環境,並沒有想像中的高不可攀,大部分普通家庭都能做到。那麼,我們如何在家裡為孩子創設「習得」環境呢?
第一,如果家長自身具有較強的英語對話能力、語音標準,那在平時就儘量給孩子說英語。
第二,如果家長自身英語水平較低,或說得不標準,怕誤導了孩子,就可以藉助「多看原版英文動畫、多聽原版英文故事、多讀原版英文讀物」等工具,來為孩子建立全方位的英語語言環境。
工具1:多看原版英文動畫片。從3歲起,家長可每天讓孩子看原版英文動畫片20分鐘左右,比如《瑪澤的故事》《粉紅豬小妹》等等,一直看到孩子上小學之後。
工具2:多聽原版英文故事。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聽力詞彙量積累,就可引導孩子多聽一些原版英文故事。現在智能音箱比較普及了,價錢也不貴,不到百元也可以淘一臺不錯的智能小音箱,我們可以通過智能音箱等播放器來播放英語有聲書,循序漸進,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在聽力上必有收穫。
工具3:多讀原版英文讀物。不管是何種方式的英語啟蒙,我們最終都要落實到英語閱讀上,培養孩子大量閱讀英文書籍的習慣。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購買很多英文讀物,也可以在英語App上尋找一些免費的電子英文繪本作為替代,只是要注意保護視力,控制好看「書」時間。如果擔心小屏幕傷害眼睛視力,也可以投射到大電視上,控制好距離,能降低對眼睛的傷害。
總而言之,我們要讓孩子愉快地沉浸在各種形式的英語環境中,儘可能多地給孩子輸入英語聽力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儘可能多地通過諸如和孩子玩英語遊戲、唱英語童謠等方式給孩子提供體驗和運用英語的機會,「習得」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在英語啟蒙教育中,選對學習路線,孩子將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