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榴槤爸收到鄰居家媽媽的求助,她家孩子今年才5歲,可是英語發音不標準,該怎麼辦?
鄰居媽媽訴苦說,家裡堆積了各種英語光碟、點讀筆、早教機,繪本書簡直都在按斤買了,花了這麼多錢,為啥孩子還是發音不準呢?該怎麼矯正呢?
孩子發音不標準,大多數家長會想當然,那就糾音,矯正過來啊!對於正處於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很多家長都和鄰居媽媽一樣,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發音不標準,很有可能是「聽力」培養不到位的問題。
因「聽力」啟蒙不足造成的問題,太多了!5歲的時候,孩子暴露的問題是發音不標準;等孩子大一點,你還會發現,花大價錢報了培訓班,大概懂了100多個單詞的讀音,一旦停課,基本上也就忘光光了……
為啥別人家孩子6歲聽力就趕超初中生了,咱還在這兒干著急呢?
聽力—英語啟蒙第一課
在中國「新課標」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能力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將「聽」放在了第一位。
聽力啟蒙對英語來說有多重要?有一位親子英語啟蒙專家曾說:「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器展現,只要從耳朵聽進去的東西,將化為語言信息停留在腦袋裡。」
太形象了!無論是中國小朋友學中文母語,還是美國小朋友學英語母語,他們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
0個月時,開始意識聽到聲音;
1歲開始意識到語言與事物的聯繫;
1歲半隻會說單個的名詞;
3歲左右完全學會了說話;
6歲開始簡單的閱讀、識字;
10歲開始簡單的寫作。
由此可見,在語言習得中,頭等重要的是聽力理解。「聽」是語言交際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最初的感知環節。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語言的輸入是語言習得最基本的條件,聽力作為一種輸入性技能在學生的語言習得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也是為什麼榴槤爸在前面提到的,聽力培養和孩子記不記得住課堂內容直接掛鈎了。因為如果聽力不提高,外教說什麼孩子只能聽懂一半,花錢上的外教課效果也打折,很大一部分花費其實都是浪費。
英語啟蒙的第一步,建議從聽開始入手,語言的本質是聲音,孩子看得懂(閱讀)的不可能超過聽得懂的部分,另外,聽比讀可簡單多了,再加上幼兒時期是非常關鍵的語言敏感期,孩子的辨音能力比大人強好幾倍!
英語聽力啟蒙方法
榴槤爸和鄰居媽媽說了這個建議以後,鄰居媽媽又不買帳了,反駁說:「咱家孩子聽力還不夠重視嗎?每天都給他放原版動畫片,孩子還挺喜歡看呢!」
說起英語聽力啟蒙,大多數家長都和鄰居媽媽一樣,認為只要每天讓孩子看英文動畫片,時間長了,聽力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也就是大家都在說的「磨耳朵」。
這種做法,叫做泛聽,但它的難度在於,如何給孩子選擇正確的泛聽材料。榴槤爸問鄰居媽媽,你都給孩子聽啥了,鄰居媽媽像打開了話匣子一股腦從嘴巴裡蹦溜出好多動畫片……說真的,多有的時候也不是好事兒,鄰居媽媽在挑選的時候,顯然就是看到啥就給啥,隨意性比較大,殊不知,這些東西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太難了!
可理解性輸入
這一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首先提出,主要是用來指導閱讀進階訓練。事實上,在聽力訓練的時候,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克拉申提出了學習者在第二語習得中需要的四個基本條件:
1. 語言輸入必須是可理解的。
2. 語言輸入必須是有趣的,有關聯的。
3. 語言輸入必須是非語法程序安排的。
4. 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
榴槤爸的建議是,聽力和閱讀一樣,也是需要分級的,每一個階段的訓練,都需要同等難度聽力材料的大量輸入,然後再逐漸增加難度。聽得再多,孩子沒聽懂,不白學了嗎?
那麼我們該怎麼幫孩子選擇聽力材料,幫助輔助聽力學呢?
分階段啟蒙
對於學齡前,而且剛剛接觸英語學習的孩子來說,這個時期可以針對兒童英語語感啟蒙進行——內容包括兒歌童謠和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應法)親子互動。
每周精學一首,親子共同參與。最好是父母先學會,然後再教孩子。其餘的歌曲,作為泛聽材料,利用零碎時間播放,使孩子熟悉英語的節奏和韻律,進行語感啟蒙。
TPR就是全身反應教學法,是指力圖通過身體活動來進行語言教學,是一種建立在語言和行動和諧的基礎上的語言快速教學法。目的是在開口之前培養聽力能力,減少語言學習的心理壓力。
TPR親子互動方法有很多,比如直觀演示:孩子在學習動物單詞的時候,學習一個就可以模仿叫聲和它的特徵表演出來,或者讓寶寶自己進行模仿;遊戲法,陪孩子玩猜詞小遊戲,學蘋果單詞時,露出一個角讓孩子猜;表演法,學cry時,表演哭的樣子幫助理解;另外還有卡片教學法、繪圖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都是基於畫面或場景,幫助孩子理解聽到的語言含義。
孩子有了一定基礎後,家長往往會給孩子安排閱讀學習,包括英文繪本和分級讀物。在這裡榴槤爸爸想提醒的是,閱讀時搭配上音頻,是非常好的語言輸入機會。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看圖畫就可以明白意思,沒有必要再聽英語的音頻資料。這種理解是錯誤的,聽力可能更重要。
材料選擇注意方法
首先,孩子感興趣很重要。正如克拉申理論中提到的有趣的重要性,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幫手。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聽力材料,就不會感到枯燥,有助於孩子堅持下去。一定要多觀察孩子的情緒,多問問孩子的意見,及時調整策略。
第二,廣泛涉獵不同題材的材料。增加聽力材料的範圍,既可以提高詞彙量,又能擴大知識面。榴槤爸爸一直給孩子堅持上《哈佛外教百科英語》,課程每天學一個百科知識,題材新穎,對孩子來說,是一份非常給力的聽力啟蒙材料。
第三,不同時長的材料。將聽力材料分成不同的時長,或是選擇不同時長的聽力材料,比如2-10 分鐘,半小時等。
引導式教學磨耳朵
單純的磨耳朵輸入意義不大。美國華盛頓大學語音與聽力科學教授、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的聯合主任的Kuhl教授曾經做過相關實驗,分別對2組不同的嬰兒單獨進行音頻和電視的輸入,測試結果表明這兩種輸入方式對嬰兒並沒有產生任何的學習效果。究其原因,缺乏社交屬性的不可理解輸入對語言學習者而言無異於對牛彈琴。
鄰居媽媽確實承認,自己比較忙,哪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學啊,以為給他放英語動畫片就行了。這也是為什麼榴槤爸如此強調陪伴式教育的原因,除了心理上的陪伴,孩子在學習語言中,更需要引導和理解上的幫助。
有的家長也會有煩惱,自己本身也不是很懂,或者很忙,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陪孩子怎麼辦?榴槤爸爸的建議是,選擇一些有專業老師引導教學的課程作為補充,幫孩子形成一個線上的磨耳朵環境。榴槤爸爸就是堅持每天給孩子上哈佛課+愛課六級,他們都有非常專業的老師,引導式地教孩子學語言。其實我自己也沒花多少精力,但孩子的口音,確實是聽得到的標準!
啟蒙階段,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非得讀多少書,完成多少任務,而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語言敏感度。所以,像鄰居媽媽這樣的家長也不用著急,只要從意識到問題開始,認真地陪孩子做好每一步,慢慢來就可以。本身語言學習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技巧,更加需要耐心和堅持。
另外,榴槤爸想告訴大家的是,孩子從「聽」的階段過渡到「說」的階段,都需一定的轉化過程,也就是俗稱的「沉默期」。孩子需要等聽力輸入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可能開始對外輸出,沉默期一般幾個月到一年不等。也就是說,效果不可能是一開始就顯而易見的,往往需要一些時間的沉澱。為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成長,切不可急於求成。底子打好了,樹在汲取養分後,自然會慢慢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