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衝擊下的義大利,藝術機構如何向公眾傳播藝術?

2020-12-12 中聞聚焦

自2月20日義大利疫情爆發以來,義大利各地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歌劇院等文化場所逐步宣布關閉,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了。通過政府頒布的《反冠狀病毒法》規定,市民只能呆在家中,只有在必要情況下才能出門。除了藥店、超市、郵局、銀行等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場所,其他營業場所必須關門。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幫助公眾在隔離期間打發時間、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與大眾繼續保持聯繫,義大利的許多美術館在此期間做出了許多努力。

羅馬-奎琳娜藝廊Scuderie del Quirinal

其中,在疫情衝擊之下影響最大的展覽莫過於羅馬奎琳娜藝廊為拉斐爾逝世500周年準備的回顧展了。這場盛大的回顧展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其中包括了拉斐爾120幅作品和100多幅與藝術家背景相關的作品一起展出。

3月5日,展覽開幕當天,義大利感染人數已經高達3800多人,而學校也已經停課,美術館卻依然決定向公眾開放。從早上開始,排隊參觀的觀眾就在美術館門口排起了長龍,工作人員要求每個排隊的觀眾彼此之間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所有的工作人員按照要求戴上了藍色的一次性手套,防止接觸傳染,美術館門口還為觀眾發放了免洗洗手液。當觀眾進入展廳後,時時刻刻被工作人員提醒不要過度擁擠。

這場展覽本來預計會有25萬人次入場,最後展覽只持續向公眾開放了三天,就不得不遵循3月8日義大利總理頒布的封禁法令關閉了美術館。作為2020年義大利最令人期待的展覽,這對組織人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美術館被強制關閉,人們被強制隔離在家裡。奎琳娜藝廊決定將展覽搬上網絡,讓人們可以在家裡瀏覽這場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拉斐爾展覽。

在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站上,只要搜索#RaffaelloOltreLaMostra 話題標籤,就可以找到美術館為本次拉斐爾線上展覽所拍攝的視頻。大家可以聽策展人講解展覽、模擬參加展覽新聞發布會、了解展品、欣賞展品的細節,並且一窺展覽幕後的故事。

拉斐爾展覽的其中一個展廳,展示了拉斐爾的書信和文稿

拉斐爾展覽的幕後工作

美術館同樣為兒童準備了遊戲,讓孩子們在家裡也一樣可以沉浸於藝術的世界裡:工作人員設計了一個奎琳娜藝廊展覽歷史的地圖放在網上供大家下載,家長和孩子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擲骰子,遊遍奎琳娜藝廊的藝術世界。

美術館為兒童準備的遊戲

美術館為兒童準備的遊戲

都靈-利沃利城堡當代美術館Castello di Rivoli

和義大利的其他美術館一樣,利沃利城堡也被迫在疫情中關閉。在禁令開始前幾天,利沃利城堡剛剛為其新展《面對收藏家。來自希克的當代藝術收藏》舉辦了開幕式。禁令開始以後,美術館依然沒有停歇,館長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每天工作18小時,以便儘快在網絡開展美術館的線上展覽活動。館長說,在義大利人集體隔離時期,讓大眾一如既往地接觸藝術是美術館的「公共職責」。

為了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美術館在其官網上為大眾發布了一個名為「數字宇宙」的特別展覽,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向大眾展示了美術館大量的展品和收藏。

「數字宇宙」項目

由於許多展覽因為疫情而不得不關閉,美術館為此在官網上傳了大量展覽現場的圖片和介紹,首當其衝的正是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大量的靜物畫。工作人員解釋說:「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莫蘭迪常常通過他的靜物來反思自然和死亡。」

館長希望,他們的行動能夠在疫情期間對人們的心理狀態產生正面的影響,從壓力重重的衛生警告中解脫出來。

莫蘭迪展覽的展廳布置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烏菲茲美術館是義大利最著名的美術館之一,收藏了大量包括拉斐爾、達文西、丁託列託、提香等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和大量古希臘、羅馬的雕塑。館長埃克·施密特(Eike Schmidt)發表聲明說:「即使博物館關門,藝術也不會停止。」

在疫情期間,烏菲茲美術館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個社交媒體活動,讓人們的生活和藝術保持聯繫。博物館會每天更新社交媒體帳號的內容,以美術館的館藏為重點,分享作品照片、故事和視頻。

「烏菲茲十日談」中,一名美術館工作人員正在講解拉斐爾

這場活動被命名為「UffiziDecameron(烏菲茲十日談)」,名字的靈感來源於義大利作家喬瓦尼·博卡喬(Giovanni Boccaccio)在14世紀寫的小說《十日談》,這本小說講述了義大利瘟疫時期,十個年輕人為了躲避傳染,逃到佛羅倫斯附近的一座山上,每天講一個故事來度過他們的隔離生活。

同時,作為全世界收藏拉斐爾作品最多的美術館,為了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烏菲茲美術館出借了近50件作品給奎琳娜藝廊。在疫情期間,烏菲茲美術館也同樣為拉斐爾重點製作了專題介紹,像十日談裡的年輕人們一樣每天都在社交媒體上向大眾介紹一幅拉斐爾的作品。

美術館還在官網上設立了虛擬展覽,以專題展覽的方式為大眾展現了博物館館藏的高清照片和介紹。這些專題展覽角度多樣,遠遠超越了古典藝術本身的視角,更是從時代、國際、文化交融、地緣政治等多個角度讓人們重新看待烏菲茲美術館收藏的古典作品。美術館邀請了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讓他們在家裡,通過他們的文化視角和語言來解讀義大利古典時期的作品,用他們的母語來書寫和講解作品。可以說,烏菲茲的線上展覽不僅僅將藝術和隔離期間義大利人的生活相連接,同時也在做一場以國際化視野重新審視義大利古典藝術的實驗。

虛擬展覽的專題《世界視角》

一名中國人結合自己的家鄉貴陽,對《聖母頌報》進行解讀

佛羅倫斯-斯特羅茲宮基金會(Fondazione Palazzo Strozzi)

斯特羅茲宮基金會是佛羅倫斯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義大利文化界的焦點。作為一個對公眾開放的獨立文化基金會,自2006年創立以來已經舉辦過包括達文西、卡斯滕·霍勒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等著名藝術家在內的五十多場展覽,在歷史和當代、新與舊之間創造了生動的對話。

斯特羅茲宮基金會致力於展示新作品和富有挑戰性的想法,嘗試打造新的協作形式,讓觀眾儘可能地參與到藝術當中。在疫情爆發以後,基金會創建了一個名為「聯繫(IN TOUCH)」的藝術項目,把斯特羅茲宮基金會的官方網站變成一個向公眾開放的文字、圖像、視頻、故事的分享平臺,將藝術機構和大眾建立新的互動關係,通過我們最熟悉的語言——藝術的語言,來 "遠程觸發 "一場辯論。

藝術撰稿人們通過這場病毒給大眾帶來的反思,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討論兩者之間的關係。許多藝術家都積極參與了斯特羅茲宮基金會的這場線上活動。作為斯特羅茲宮下半年秋季展的主要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拍攝了一段視頻,鼓勵義大利人和全世界一起度過這場難關。一個中國藝術家拍了一段視頻:「新冠病毒沒有國界,它影響了每一個人,沒有國籍和社會階級的分別。」

傑夫·昆斯在視頻裡說道:「義大利,你們做得到!」

疫情造成的社會停擺對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藝術機構也同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這意味著儘管藝術機構處於關閉狀態,工作人員仍然要日復一日地為不久的將來會發生的事情做準備、及時採取戰略措施。目前,斯特羅斯宮仍然希望他們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儘快重啟他們的展覽《託馬斯·薩拉森:空氣》,作為一個裝置藝術家,託馬斯·薩拉森(Tomás Saracen)的作品更加著重於大眾在空間中體驗藝術品的感覺,因此人們很難在網絡上體驗它的作品。斯特羅斯宮為託馬斯·薩拉森的其中一件由光束組成的作品做了一個視頻,在視頻中人們可以看到一些粒子被釋放到光束中,隨著人們的移動改變著自己的移動方式和發聲方式。藝術家在視頻中解釋說,「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空氣中如何運動,就會如何影響人類未來的道路……我們也可以限制某些粒子的運動,避免對社會和地球造成危害。」幫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託馬斯·薩拉森的作品正像是人們理想生活的完美展示——讓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和社會更加負責任的生活方式。

和其他藝術機構、美術館不同,斯特羅斯宮並非完全處於關閉狀態,它利用對外開放的庭院,將託馬斯·薩拉森的一件裝置《Thermodynamic Constellation》放在庭院裡,讓所有在疫情期間路過此地的人們都可以注意到這件作品。事實上,整個佛羅倫斯已經處於空城,義大利政府規定,只有在必要情況下才可以出門,一些人仍然不得不出門上班、去藥房、或者出門購買生活必需品。斯特羅斯宮庭院的這件裝置,無意能夠讓路過的人們可以讓籠罩在瘟疫陰霾的情緒得到一些喘息的機會,讓藝術成為一種支撐生活信念的力量。(作者:施越)

託馬斯·薩拉森的裝置《Thermodynamic Constellation》在斯特羅斯宮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的藝術從業者|策展人李振華:藝術沒停擺,是在重構
    疫情的發生讓藝術行業陷於困頓之中,藝術場館關閉、新展無法送達;藝術機構和市場希冀通過線上方式彌補線下的缺失;而在這背後藝術創作者的未來也陷於不確定之中。策展人、藝術家李振華,他從1999年開始關注媒體藝術的發展,作為策展人他一般每年落地兩三個策展項目。因為疫情,原本全世界飛的他, 在柏林停留了十周。
  • 義大利藝術作品將「空降」青島雕塑館,持續開放一個月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承辦的「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將於12月10日在市雕塑館開展。此次展覽得到義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佛羅倫斯市政府、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等政府及學術機構的大力支持。
  • 「藝術北京發現」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
    12月18日,「藝術北京發現」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本次展覽面積1300多平方米,展示作品以當代藝術、經典藝術、設計藝術為主的100多件藝術創作。「藝術北京發現」展覽由「元PLUS」畫廊邀請展、「藝術家發現展」、專題展三部分構成,並計劃了系列的藏家鑑賞活動等。
  • 疫情後繼續優秀的藝術培訓機構才是真正的名角兒!
    在經歷了五個多月的漫長抗疫時光後,作為衝擊最為慘重的行業,「藝培人」終於迎來了重生的曙光。時下,線下學校基本已全面複課,風雨過後,藝培從業者們不禁有著同樣的感慨:「活下來,真好。」字裡行間,透露著辛酸與不易。
  • 「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展覽:跨越500年的超時空對話 藝術...
    「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以國際領先的收藏級數字採集和製作還原技術,數位化創新呈現了拉斐爾大師的36幅代表作品,其中每一幅都具有個案研究的價值。展覽充分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對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轉化、使美用和活化傳播,使得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無法移動的珍品能夠以全新的形式匯聚一堂,對於作品和觀眾而言都是一場「不可能的相遇」。
  • 【網連世界】疫情下的博物館:文化藝術傳播超越時空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少了人頭攢動,卻正通過先進技術實現文化藝術超越時空的傳播,在實現知識共享的同時,加強普通大眾與藝術和歷史的互動。 徵集抗疫見證物 記錄人類戰「疫」歷史 疫情當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正在以各種方式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見證物,他們呼籲市民捐贈那些記錄他們疫情生活的紙質和電子物品,收集到的點點滴滴將成為後人了解、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證物。
  • 疫情之下,再現500年前拉斐爾的藝術人生
    除了烏菲齊美術館將40餘幅重量級作品借給奎利納勒博物館展出,主辦方還在全球範圍內採取行動:他們向巴黎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美國國家藝術館、博爾蓋塞美術館等一眾重量級藝術機構借展,顯示了其希望讓拉斐爾散落的作品重聚羅馬的雄心,以及力圖為觀眾呈現一個完整的拉斐爾的決心。
  • 拉斐爾的藝術 不可能的相遇展覽在昆明環球融創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本次展覽由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主辦,環球融創滇池南灣未來城、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以及義大利RAICom公司聯合主辦,環球融創當代藝術中心承辦,上海太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擔任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
  • 「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展覽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高高致辭,她表示:「在全球持續應對新冠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希望通過拉斐爾溫暖敬意和充滿理想美的人文主義作品,能夠喚起觀眾內心的平和和對美好生活的堅定希望,以及對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共鳴和思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高高致辭。
  • 現場|紐約軍械庫展會:義大利畫廊零缺席與疫情下的變革
    無論是當前疫情風險,還是競爭愈發強烈的藝術市場本身,提升學術影響力、擴大社會影響、開發藝術市場中的新思維、新模式,已經成為重要藝博會的新風向。每年三月份的春假是紐約市藝術活動最集中的時期,但在今年全球特殊的境況下,春假期間的藝術活動仍然如期而至,確實令人感到意外和驚喜。自從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全球藝術市場受到了強烈衝擊,各種藝術展會和活動接連被取消。
  • 【GET2020】ACG藝術教育張軍:藝術教育從「走出去」到「引進來」
    11月24日,在芥末堆主辦的「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素質教育分論壇上,ACG藝術教育創始人、總裁張軍以《不破不立,未來可期》為題進行分享。在演講中,張軍提到,疫情對線下藝術教育的影響巨大,但與此同時,也為藝術教育探索線上課程新模式提供了機會,從把學生送到海外進行培訓,到將以線上方式引進海外課程、師資。
  • 「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展覽在中華世紀壇開幕[組圖]
    中國網訊   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主辦,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RAICom公司、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提供學術支持的「拉斐爾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展覽於2020年12月12日下午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 成都「經典匯」聯手西班牙共同打造後疫情時代藝術新模式
    是西班牙著名的藝術機構,同時也是全球當代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的重要推動者。、畫廊、博覽會甚至全球各大拍賣會都在疫情的蔓延下,紛紛閉館、停業、延期甚至取消,整個行業在疫情的影響下,一方面,線下藝術展覽與交易陷入停滯,另一方面,數字文化消費,各種雲端看展覽、線上藝術品交易,卻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藝術行業已經發生了某些不可避免而意義深遠的變革。
  • 我們該如何看待羅馬式藝術?
    我們該如何看待羅馬式藝術?面對多數是文盲的信眾群體與來來去去的訪客,教會採用講故事的方式,結合各種宗教符號以傳播《聖經》教義。壁畫《耶穌受試探》原先位於西班牙索裡亞省杜羅河谷貝蘭加的聖包德羅聖祠。這是一幅典型的訓諭敘事畫,是裝飾聖祠教堂天花板的系列壁畫之一,以其明亮的用色與風格化的裝飾人像而聞名。大大的頭顱、眼睛與腳,以及類似表現主義的圖像特徵和生硬的線條角度,都與拜佔庭聖像相似。
  • 美第奇家族的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權力和藝術
    圖 3 義大利文藝復興城市地圖二、美第奇家族如何使用金錢來搭建攝人心魄的神聖藝術美第奇家族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藝術贊助人之一,他們為藝術家支付佣金這其實反映了一個更加有趣的文化,那就是美第奇家族的財富不可避免地會和傳統人文觀念產生衝擊,我們常常認為藝術是'無價'的,但是當它在被創造的過程中恰恰需要金錢來支撐,一些龐大的壁畫、教堂的天頂畫亦是如此,文藝復興 的開端就是伴隨著宗教、財富的大量積累,也許當我們看波提切利那美如軟雲的《維納斯的誕生》時,我們其實是在看一堆金閃閃的錢幣
  • 疫情下的藝術生態反思「共同體——2020中國深圳當代藝術邀請展...
    庚子歲首,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中國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擺,而正當國內疫情剛剛緩解之時,疫情卻又迅速在歐美乃至全球彌散開來,並伴隨諸多次生效應的出現,對整個人類的命運形成一次嚴峻的巨大挑戰……基於對疫情的思考,近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學術支持,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
  • 網際網路 文化教育藝術傳播!「盛世長白」虛擬實境文化旅遊藝術體驗...
    人民網長春12月25日電 近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長春師範大學主持的「盛世長白」虛擬實境文化旅遊藝術體驗館平臺正式發布,對長白山進行全景式展現的3D作品亮相。當日,《「盛世長白」虛擬實境文化旅遊藝術體驗館平臺建設》成果發布暨研討會在長春師範大學舉行,本次活動邀請到全國多所高校及相關領域的專家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盛世長白」平臺,集網際網路網站、手機APP、虛擬實境VR、微信公眾平臺於一體。
  • 西方藝術裡的疫情:丟勒、蒙克的寫實,凡·戴克的守護與信念
    立春已至,控制疫情、春暖花開的時刻必然將會到來。歷史上傳染病一直威脅著人類。而在科學無能為力的地方,藝術作出了它的回應。「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和您一觀西方歷史上的藝術家們如何用藝術來與傳染病作鬥爭。在談論其中的這些作品時,也許我們無法聚焦於風格,而會關注那些科學不常觸及的地方,即藝術如何激起情感,如何為那些對疫情恐慌的人傳達信念,帶去信念。丟勒與蒙克筆下,有對傳染病的寫實,而在凡·戴克筆下,疫情之際的守護神,則身著棕色長袍,長發纏繞,朝向天堂的方向,看起來健康而自信。
  • 疫情下的創作:在義大利三色旗中間,劃一道口子
    最近國外疫情形式嚴峻 義大利作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期特刊《名利揚Vanitifairitalia》 發布了四月份最新封面:
  • 當公眾無法親臨現場,藝術應該如何呈現?| 線上展覽推薦
    當公眾無法親臨展覽現場,藝術應該如何呈現?以此為出發點,木木美術館帶來了一場線上虛擬群展,邀請諸多國內外藝術家通過錄像、攝影、詩歌等藝術形式,呈現他們圍繞生態、自然、消亡、隔離和親緣關係主題進行的探尋與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閉館期間的展覽形式十分多樣。進入線上展覽首頁,觀眾首先會通過一段短視頻和圖文介紹了解展覽的主題,隨後由連結進入各個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