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太空微重力條件下製備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量子物理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國際空間站上製備產生了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該研究成果使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

該論文指,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所呈現出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但是受重力作用影響,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及同事為克服重力作用影響的限制,在國際空間站上啟動並成功運行的冷原子實驗室。他們描述了在微重力條件下製備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並測量了它們與在地球上觀測到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之間的特性差異,例如,前者的自由膨脹時間超過了1秒,而後者一般只有幾十毫秒;微重力條件下可觀測時間的延長,可以提高測量的精準度。此外,在微重力條件下,原子能被較弱的力捕捉,從而有可能達到較低的溫度,此時奇異的量子效應就會變得愈加明顯。

針對上述科研成果,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麥克·拉克曼(Maike Lachmann)在《自然》同期發表觀點文章認為,這些初步實驗表明,太空實驗室有益於未來研究超冷原子氣體。在太空中成功製備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研究量子氣體和原子幹涉創造了新機會,也為未來執行更加宏大的任務鋪平了道路。(完)

相關焦點

  • 太空創造出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打開量子世界探索新大門
    其實在我們的物理研究中,還有第五種物質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相信大家對於這種物質狀態並不是非常了解,也不了解,這其中隱含著什麼深層次的意義。近期科學家有了全新的發現,朋友們可以加我關注和粉絲,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的最新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不明白的可以留言,美女小倩會第一時間回復。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1924年,愛因斯坦預言當一團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新狀態。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
  • 宇宙最酷的實驗室在太空中創造出奇異的量子物質
    一種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創造表明實驗室可以成功地利用空間的微重力,使科學家能夠創造出諸如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等地球上不可能的現象。生產30微米的凝結水氣泡以創造出新型漩渦,並可以安裝原子幹涉儀來工作。物理學家在國際空間站製造了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它能讓他們深入探索量子物理學的奧秘。
  • 世界上最快生成的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
    科學家們現在以創紀錄的速度製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在大約100飛秒的時間內即形成了這一令人著迷的物質相。要想知道這個速度有多快,如果以一百飛秒當作1秒鐘,那麼一天就相當於我們宇宙的年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一種量子現象,其中大量粒子開始表現得就像是一個粒子一樣。愛因斯坦和玻色曾在上世紀初預言了這種迷人的行為。許多不同的系統,例如鹼原子氣體或與光耦合的半導體,已用於觀察這些冷凝物。但是,它們都沒有像現在科學家們所形成的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那樣快。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物質第五態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有四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則是區別於前四種形態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一起來圍觀下吧
    在接下來的6分多鐘裡,火箭在低重力環境中搖擺著,科學家利用這個絕佳的機會,對物質奇特的,人類很少了解的物質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也是第一次,科學家在宇宙中製造出了物質的第五態。
  • 首次在太空中觀察到量子「物質的第五態」
    通常所見的物質: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而物質的第五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當某些元素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就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該存在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玻色預測的。
  • 科學家:細菌在微重力下變異更快,更具有致病性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對於太空的研究和探索也逐步深入。2020年7月,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載有軌道器、著陸器和火星車的長徵五號從海南省起飛,將於明年年初登陸火星表面。同樣,7月19日阿聯火星任務的發射,也標誌著阿拉伯世界進軍星際太空旅行。
  • 德國物理學家: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開發新理論
    玻色-愛因斯坦的冷凝物通常被描述為物質的第五種狀態:在極低的溫度下,氣體原子的行為就像單個粒子。然而,這些系統的確切屬性很難研究。對這種奇異物質狀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愛因斯坦,他在1924年預測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的理論存在。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他的成就
    在絕對零度,諧振子的能量仍有值½hν。零點能的存在導致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蘭姆位移與卡西米爾效應。廣義相對論和等效原理主條目:廣義相對論參見:等效原理及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07-1915年間提出的一種引力理論。
  • 新研究:長期太空旅行會永久改變大腦
    長時間暴露於微重力環境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逐漸水落石出,人類看似終得紮根地球。一篇新研究表明,長期在外太空飛行會永久改變大腦體積並導致腦垂腺變形,科學家需想辦法預防此現象發生,只能說人類離開地球到外遊蕩還有很多事前準備要做。
  • 最新研究證實:長時間生活在無重力的太空下將會導致人腦體積增大
    美國《新科學家》雜誌在14日報導,美國的一位科學家通過研究太空人長期飛行發現太空人長期飛行一段時間後腦體積會增加,我們都知道,太空人在一段長時間的飛行之後視力會下降,研究表明就是因為腦體積的增加導致頭部聚集了大量的壓力,而這些多出來的壓力導致太空人的視力下降。
  • 最新發現: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腦容量
    現在,一項發表在《放射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影響不僅僅是視力受損這麼簡單,嚴重地甚至可能會導致腦容量改變和腦下垂體變形。據報導,國際空間站(ISS)上超過一半的太空人在長期暴露於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後,在評估中會表現出視神經腫脹、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結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