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創造出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打開量子世界探索新大門

2020-12-22 美女小倩談科學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類型不同的物質形態,比如我們會遇到水變成液態,或者水變成固態。這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所以氣態和液態以及固態,在人類生活中屬於三種常態性質的物理現象。但是在生活中還有一種等離子態,就不是大家熟悉的了,一般情況下也比較少見到,但是在大氣層中,有等離子態的存在。這也是科學家,了解到的第四種形態。其實在我們的物理研究中,還有第五種物質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相信大家對於這種物質狀態並不是非常了解,也不了解,這其中隱含著什麼深層次的意義。近期科學家有了全新的發現,朋友們可以加我關注和粉絲,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的最新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不明白的可以留言,美女小倩會第一時間回復。

第五種物質形態,對於量子研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家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只不過因為很多技術方面的限制,科學家一直沒有實現,第五種狀態的太空研究。不過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終於開始在國際空間站,進行這類研究,而且取得了全面成功,這對於未來量子研究意義重大。

國際空間站這次成果製作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將會讓人們進一步了解量子運動的一些奧秘,要知道在太空的這次研究成功,將會讓這個研究變得容易很多,如果在地球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話,會消耗非常大的能源,甚至會消耗非常多的資金,因此這次成功的意義十分重大,值得引起大家關注。

很多人不明白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到底是什麼,其實這是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如果形容的話,需要很多理論介紹,美女小倩儘量用簡單語言給大家解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它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展現出來的一種氣態以及超流行的物質狀態,屬於一種宇宙物質演化中的重要因素。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實際上就是溫度足夠低,原子運動速度足夠慢的情況,能夠將原子聚集起來,實現最低的量子態,科學家就能夠從新形成宏觀量子狀態中進行全面研究,這無疑能夠讓科學家看到,慢動作的量子運動,從而能夠揭示出很多量子運動的奧秘,甚至可以打開量子世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科學家在近期表示,其實這次的科學成果,不僅僅能夠幫助科學家研究量子奧秘。甚至有可能研究暗物質的奧秘,因為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中,物質會呈現更加原始狀態,這樣就能夠進一步的區別各類物質,從而能夠找到暗物質的一些蛛絲馬跡,當然這項技術,科學家還沒有嘗試。

近期空間站的科學家,已經將研究結果在《Nature》發表,他們這次研究屬於第一批數據,因此今後還會有更多的數據出現。艾莉森是研究小組成員之一,他認為未來這項研究,將會幫助人類找到更多新的微觀世界奧秘,幫助人類儘快掌握量子技術。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物質第五態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有四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則是區別於前四種形態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 最新研究:太空微重力條件下製備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量子物理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國際空間站上製備產生了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該研究成果使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首次在太空中觀察到量子「物質的第五態」
    通常所見的物質: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而物質的第五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當某些元素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就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該存在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玻色預測的。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據報導,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創造了一種罕見的物質狀態——一種在地球上不能長時間存在的狀態。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小型設備製造了罕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s),也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 CAL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 宇宙最酷的實驗室在太空中創造出奇異的量子物質
    一種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創造表明實驗室可以成功地利用空間的微重力,使科學家能夠創造出諸如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等地球上不可能的現象。生產30微米的凝結水氣泡以創造出新型漩渦,並可以安裝原子幹涉儀來工作。物理學家在國際空間站製造了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它能讓他們深入探索量子物理學的奧秘。
  • 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態,火是什麼態?光又是什麼態?
    物質的極端形態當然除了物質的第四的等離子態外還有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和第六態費米子凝聚態,因為跟火焰實在相差太遠,下面簡單來介紹下兩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玻色子在極低溫下處於同一基態而形成的一種超流物質態,1995年沃夫岡·凱特利與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氣態的銣原子在170 nK的低溫下首次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這種狀態下,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 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1924年,愛因斯坦預言當一團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新狀態。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
  • 奇異物質:國際空間站的新成員
    (Credit: NIST/JILA/CU-Boulder)1995年,科學家在170 nK(1nK=10^-9K)的低溫下首次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簡稱BECs)。所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指玻色子(遵循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自旋量子數為整數的粒子。
  • 量子力學科普:量子相變,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華麗變身
    量子相變這個名詞雖然看起來很高端大氣上檔次,但理解起來卻並不難,因為量子相變與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現象等不同,量子糾纏、量子隧穿只能發生在微觀量子世界,它們是微觀粒子特有的量子效應,宏觀世界找不到可以參考的現象,但量子相變卻可以在宏觀世界中找到類似現象來做參考,以方便我們去理解,閒話不多說,下面直接開講。
  • 科學家在空間站上創造奇異物質,探索量子世界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上獨特的微重力環境中產生了一種奇異的物質,並將其用於探索量子世界。日常生活中共有四種物質狀態-氣體,液體,固體和等離子體。但是,還有另一種物質狀態- 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BEC),科學家在25年前在實驗室中首次創建了這種物質。當一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原子開始聚集在一起,表現為它們是一個大的「超級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跨越了由古典物理學控制的日常世界和遵循量子力學規則的微觀世界之間的邊界。
  • 世界上最快生成的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
    科學家們現在以創紀錄的速度製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在大約100飛秒的時間內即形成了這一令人著迷的物質相。要想知道這個速度有多快,如果以一百飛秒當作1秒鐘,那麼一天就相當於我們宇宙的年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一種量子現象,其中大量粒子開始表現得就像是一個粒子一樣。愛因斯坦和玻色曾在上世紀初預言了這種迷人的行為。許多不同的系統,例如鹼原子氣體或與光耦合的半導體,已用於觀察這些冷凝物。但是,它們都沒有像現在科學家們所形成的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那樣快。
  • 物質的第五種形態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有什麼用?一起來圍觀下吧
    後來科學家又確認了物質的第四態,等離子體態。 2017年1月23日,一小塊微晶片盤旋在瑞典頭頂的太空中,它成為了宇宙中,當時已知的最冷的點。 這個晶片有郵票大小,是成千上萬緊密排列的銣-87原子封裝的。科學家將晶片發送到了太空中,讓它搭載了一個12米長的火箭。
  • 科學家發現第五態,光也能像水一樣流動
    但還有一種態,它不是氣體,但是卻看得見摸不著,那就是光,光是一種能量的傳遞方式,我們之所以能夠看見光,是因為光的原子和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著。而影響光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熱運動、輻射躍遷以及物質內部帶電粒子加速運動時所產生的光輻射。
  • 深度剖析量子力學裡面的「疊加態」
    上一期內容中我講解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觀察」會導電子的「疊加態」發生改變,有可能從一種「疊加態」變到另一種「疊加態」,也可能使電子從「疊加態」變回「本徵態」,到底屬於哪種情況就看你是否觀察到了粒子的存在,如果觀察到了就變回本徵態,如果沒觀察到就變到另一種疊加態。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他的成就
    雖然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 = mc2 最著稱於世,他是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 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二十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然而當時的物理界,包括普朗克本人,都討厭「量子」這個怪物,千方百計想要將它消化在經典物理的世界之中,但卻屢試不果。唯有愛因斯坦獨具慧眼,他認為光輻射不僅在於與物質相互作用時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輻射的能量,本身就是「量子化」的,一份能量就是光能量的最小單元,後來稱之為「光量子」,或簡稱「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