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原子「留步」!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2020-12-22 騰訊網

據報導,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創造了一種罕見的物質狀態——一種在地球上不能長時間存在的狀態。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小型設備製造了罕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s),也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

CAL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這就是為什麼CAL——該設備僅有床頭櫃大小——被認為是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

當一組原子的溫度幾乎達到零時,BECs就出現了。這些原子的氣態雲會集體行動,而不是單獨行動。

早在95年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物理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博斯就預言了這種物質的存在,但直到1995年才在實驗室中被觀測到。

這一概念表示,當溫度足夠低、原子的運動速度足夠慢時,它們將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態。此時,所有的原子就像一個原子一樣,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質。

第一批實現BEC的幾個研究小組分別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美國萊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他們分別獨立宣告在實驗上觀察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數十個實驗室實現了9種元素的BEC。主要是鹼金屬,還有氦原子,鉻原子和鐿原子等。

在太空中製造BECs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在地球上,引力將它們拉向地面,使它們在幾分之一秒內消失。

然而,在微重力空間中創建BECs時,BECs的壽命更長——原子會變慢,它們的波長會對齊,這使得我們可以更長時間地研究它們。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大衛·阿夫琳(David Aveline)表示:「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微重力遲早會派上用場,進入太空會在測量時間方面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

過去,科學家們已經在地球上進行了一些相當基本的測試來實現微重力——包括在不萊梅大學的應用空間技術和微重力中心使用一個特製的塔,研究人員從高處扔下物體來模擬微重力狀態。

參與實驗的Maike Lachmann說,有了CAL, BECs的生成速度「驚人地快」。

這是因為有了CAL,「你不需要冷卻大的物體,只是一個微小的原子云,」意味著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兩秒鐘。

CAL實驗的成功標誌著BECs成為超靈敏儀器基礎的第一步,這些儀器可以探測到來自我們宇宙中最未知的方面的最微弱的信號,比如引力波和暗能量。

Aveline表示,BECs有更多的實際應用,「從加速度計、地震檢波器到陀螺儀。」

太空中的冷原子實驗室

一個多世紀以來,追求過冷溫度已經成為物理學的一個重要主題。有了低溫條件,科學界出現了不少重要突破:如超流態和超導的發現,雷射冷卻技術的發展,超流費米氣體等。

除了對這些現象的科學方面的極大興趣之外,這些進展也成為一些重要設備的核心,這些設備包括超導量子幹涉設備(SQUIDS)、雷射冷卻原子鐘和基於原子幹涉計的傳感器,如用於全球重力測繪的重力梯度儀。

2011年NRC的十年調查報告建議了一系列的基礎物理學的高度優先領域,包括與物理學和量子氣體的應用相關的研究。

冷原子實驗室(CAL)是一個多用戶設施,旨在研究國際空間站(ISS)微重力環境下的超冷量子氣體。

該設施的主要目標之一將是探索以前難以達到的極低溫狀態,在那裡可以期待有趣和新奇的量子現象。

冷原子實驗室(CAL)是一個在國際空間站(ISS)上運行的基礎物理用戶設施。研究人員能夠在沒有太空人協助的情況下遠程進行實驗,每天有多達6.5小時的實驗時間。

2018年5月21日,CAL在美國宇航局維吉尼亞州的瓦勒普斯飛行中心搭乘一艘軌道ATK天鵝座飛船,搭載安塔爾火箭成功發射到國際空間站。

CAL是由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設計和建造的,代表NASA的空間生命和物理科學研究和應用(SLPSRA)部門,國際空間站項目辦公室也為CAL的發展提供了資金。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https://www.rt.com/news/491516-iss-astronauts-create-fifth-state-of-matter/

https://coldatomlab.jpl.nasa.gov/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25 年後,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中再次創造出 BEC,並在國際空間站中進行試驗研究,首批研究結果已在《Nature》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奇異物質:國際空間站的新成員
    :國際空間站的新成員奇異物質(exotic matter)是什麼東東?(Credit: NIST/JILA/CU-Boulder)1995年,科學家在170 nK(1nK=10^-9K)的低溫下首次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簡稱BECs)。所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指玻色子(遵循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自旋量子數為整數的粒子。
  • 首次在太空中觀察到量子「物質的第五態」
    通常所見的物質: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而物質的第五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當某些元素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就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該存在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玻色預測的。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6月11日,根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一個團隊成功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搬上了國際空間站。
  • 太空創造出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打開量子世界探索新大門
    第五種物質形態,對於量子研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家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只不過因為很多技術方面的限制,科學家一直沒有實現,第五種狀態的太空研究。不過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終於開始在國際空間站,進行這類研究,而且取得了全面成功,這對於未來量子研究意義重大。
  • 國際空間站上的奇異物質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6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 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 宇宙最酷的實驗室在太空中創造出奇異的量子物質
    一種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創造表明實驗室可以成功地利用空間的微重力,使科學家能夠創造出諸如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等地球上不可能的現象。生產30微米的凝結水氣泡以創造出新型漩渦,並可以安裝原子幹涉儀來工作。物理學家在國際空間站製造了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它能讓他們深入探索量子物理學的奧秘。
  • SpaceX龍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 太空人人數擴大到7人
    來源:澎湃新聞SpaceX龍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太空人人數擴大到7人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23時01分,大約經過27小時的飛行後,SpaceX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NASA太空人麥可·霍普金斯(Michael
  • SpaceX「龍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 4名太空人與「尤達寶寶...
    根據最新消息,「龍飛船」經過27個小時的軌道追逐後,首次成功將四名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Crew-1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上11點晚抵達國際空間站,同行的有4名「Expedition 64」成員,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維克多·格洛弗、麥可·霍普金斯、香農·沃克和日本太空探索署的太空人野口宗一(Soichi Noguchi),他們將在那裡停留6個月。
  • SpaceX的「龍」把4名太空人安全送達空間站,太空人分享旅途細節
    SpaceX的「Crew-1」太空人任務於11月15日(星期日)7時發射,開始了對國際空間站(ISS)的長期航行,本次共有4名太空人進入太空,包括NASA太空人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維克多·格洛弗(Victor Glover
  • 龍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 4名太空人與尤達寶寶開啟新生活
    根據最新消息,「龍飛船」經過27個小時的軌道追逐後,首次成功將四名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Crew-1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上11點晚抵達國際空間站,同行的有4名「Expedition 64」成員,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維克多·格洛弗、麥可·霍普金斯、香農·沃克和日本太空探索署的太空人野口宗一(Soichi Noguchi),他們將在那裡停留6個月。
  •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需要氧氣,這些氧氣是從哪裡來的?
    探索太空自然少不了太空人的加入,而在1961年,人類也實現了首位太空人上太空的壯舉,從此人類開始了快速的太空發展時代。太空人進入太空之中,想要更安全穩定的工作,就需要一個停靠站,而這個停靠站就是空間站。對於剛剛走進太空探索時代的人類來說,一個空間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地球軌道上有了空間站,我們的太空人才能夠有較長的時間在太空呆著,完全一系列的太空實驗和觀測。
  • NASA太空人即將乘坐俄羅斯「聯盟號」前往國際空間站
    NASA太空人即將乘坐俄羅斯「聯盟號」前往國際空間站2020-10-14 20:04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報導,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3日晚間晚些時候,三名新太空人將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ISS)。
  • 物質的第五種形態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有什麼用?一起來圍觀下吧
    記得我上初中那會,物理課本講物質的形態,就是固態,液態和氣態。後來科學家又確認了物質的第四態,等離子體態。 2017年1月23日,一小塊微晶片盤旋在瑞典頭頂的太空中,它成為了宇宙中,當時已知的最冷的點。
  • 空間站裡的太空人都在幹什麼?
    為什麼我們要花費巨資將國際空間站送入太空,還讓太空人長期駐留呢?也許下面這些關於國際空間站太空人的日常工作能讓你對國際空間站的價值有所了解。2020年3月的第2周應該是駐留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日常工作最典型的一周。這周太空人完成了包括輻射暴露以及微重力對基因表達影響的研究。此外,太空人還要為SpaceX發射的龍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做好準備。
  • 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態,火是什麼態?光又是什麼態?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物質有固液氣三態,但問題是火和它發出來的光到底是個什麼態?物質的組成和形態自然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我們知道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原子組成,原子的不同關鍵在於原子核有差異,而原子核的差異則是由中子和質子組合的數量差引起,當然外部核外電子也很關鍵,因為原子的化學屬性主要有核外電子所決定。
  • 「聯盟MS-07」載人飛船搭載三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
    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分別是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太空人什卡普列羅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人廷格爾、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太空人金井宣茂。當地時間2017年12月17日,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俄「聯盟-FG」運載火箭攜「聯盟MS-07」載人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搭載新一期考察組成員前往國際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