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失控,世界開始情緒化,混亂背後是全球化退潮和反智主義崛起

2020-12-25 騰訊網

黑暗退散於重回理智。

12月18日,聖誕前最後一個周五夜,倫敦攝政街人潮如海,彩燈天使在夜色中張開巨大羽翼。

這裡是歐洲時尚中心,高檔商鋪雲集,當夜有小雨,但倫敦民眾依然在數小時內消費8億英鎊。

他們大多心情輕鬆,首相承諾聖誕解禁5天,漫長的脫歐談判也將了結,十天前英國接種了第一支新冠疫苗,衛生大臣稱那一天為勝利日。

然而,12月19日下午4時,英國首相鮑裡斯面色凝重地出現在話筒前。

他宣布,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東南部地區,進入四級封鎖,疫情以來最高級別。

禁令之下,商鋪關閉,出行設限,1800萬人非必要情況下,要儘可能待在家中。

變種病毒正如陰雲般覆壓倫敦。12月新冠感染者中,變種病毒感染率已升至62%,衛生大臣漢考克稱「新毒株已失控」。

他以身示範,勸告國民,「我也不得不打電話給我的媽媽,說我們在聖誕節期間不能見面了」。

然而,發布會結束數小時內,大量私家車湧上高速,英國汽車協會主席埃德蒙稱,有人為了遠離倫敦,租車前往利物浦。

更多人趕至火車站,希望在午夜前離開,帕丁頓站、尤斯頓站、國王十字站車票全部售空。

拉著行李箱的人們,疲憊望向車站顯示屏,有人推特留言:

「就像一面牆要壓向倫敦,人們迅速收拾行囊,想要挽救這個聖誕節。」

他們中許多人並非恐懼疫情,只是因厭倦自由受限。

聖潘克拉斯車站內,記者哈瑞特拍下短視頻,視頻中人頭簇擁,不遠處停著穿梭大陸的歐洲之星。

她形容場面如越戰戰敗後,美軍急於登上離開西貢的列車。

列車已滿座,半數人未戴口罩,他們還將經歷複雜的換乘,哈瑞特說「或許包括我在內,都做了一個愚蠢且不負責任的決定」。

倫敦希斯羅機場,因人流過多,限擁有登機牌才能入內。有人花五倍票價乘最後航班飛向香港,更多人則飛往歐洲各地。

飛抵德國漢諾瓦的英國乘客,被要求立即做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出來前,他們只能蜷縮候機廳地面,昏沉入夢。

12月20日的太陽終於升起,漫長一夜結束,然而更寒冷消息接踵而至。

當日,英國新增確診病例創紀錄達35928例。比利時關閉邊境,愛爾蘭禁止通航,威爾斯邊境豎起白色油漆牌「威爾斯已關閉,回你自己家去!」

截至12月23日,已有55個國家宣布禁止英國航班入境,《泰晤士報》頭版自嘲,「歐洲對英國關上大門」。

英法海底隧道關閉,港口前,上萬卡車排成長龍,蜿蜒數裡。那些卡車運送的多為食物,《太陽報》怒稱:法國人沒有絲毫憐憫。

新聞在倫敦引發儲備焦慮,部分超市一度排起搶購長隊。媒體拍到,英國內閣辦公廳大臣亦在掃貨之列。

搶購隊伍之外,倫敦寂靜如常,只是街上車流量驟降至八分之一。大教堂的鐘聲黃昏響起,掠過空曠街道。

傳統的蘋果市集停辦,街頭藝人消失,開業近百年的巴黎咖啡館宣布永久停業。

這家咖啡館曾在3月關閉,並希望堅持至疫情退散,然而終成歷史段落中的塵埃。

封城之下,眾生百相。頂級富豪已在上一輪封城前遠飛海外,而流浪漢依舊在特拉法加廣場領著救濟餅乾。

留守倫敦的華人留學生最為淡定,多位受訪者稱生活如常,並無恐慌,最大煩惱是社交聚餐受限。

而在另外圈層,12月20日,倫敦市民組織遊行,抗議封城,多人被捕。

推特上,眾多英國人吐槽混亂的聖誕節,英國在野黨領袖法拉奇寫道:恭喜首相和他的智囊團,你們造成了1939年以來首次「倫敦大撤離」。

1939年,倫敦大撤離之前,整座城市深陷濃稠的黑暗中。

為防德國空襲,倫敦全民動員,縫製黑布窗簾,漏光縫隙都用紙板擋住。裝有百葉窗的馬車跑在漆黑路上,無燈無光,只有白漆指示。

人們屏氣凝神守在家中。黑暗籠罩倫敦,一如今日的變種病毒。

《每日先驅報》寫道:

我站在跨越泰晤士河的亨格福德大橋上,看倫敦燈光一片接一片消失,像有無形手拉扯開關。直到最後燈光熄滅,整個倫敦城就像消失了一般。

在倫敦飛速擴散的新毒株,最終被命名為B.1.1.7亞型。

學者稱,新毒株S蛋白與人ACE2受體結合親和力提高1000倍,傳播速度最高提升了70%。

新毒株9月在英國東南部被採集,10月被分離發現,11月倫敦新增確診中,新毒株感染率已達27%。

當月,英國首相鮑裡斯稱,聖誕期間將放鬆防疫,家庭可小型聚會,人數不限。直至12月17日,他依舊在說「砍掉人們的聖誕是不人道的」。

英國民眾因此定製出行計劃,籌備晚宴,突兀封城之後,期待化成失望。

受訪者稱鮑裡斯「只想討所有人開心」,並不尊重科學規律。

類似劇情已在今年重複上演。

3月12日,鮑裡斯宣布英國將走「群體免疫」路線,即讓佔人口60%的4000萬人感染,以此切斷病毒傳播。

世界譁然,兩天後,229名英國科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表達擔憂。

3月15日,93歲的伊莉莎白女王離開白金漢宮,在莊園進行自我隔離。鮑裡斯依舊堅持感染後,要居家隔離。

十天之後,鮑裡斯感染新冠,起初他堅持居家隔離,但不久後緊急入院,住進重症監護,危急時醫生已準備切開氣管。

4月12日,鮑裡斯出院,群體免疫終於少人提起。

更多鬧劇接踵而來。當月,英國至少20座移動信號塔遭遇縱火,對通訊工程師人身攻擊達120多起。

攻擊者相信「5G傳播新冠」謠言,破壞信號塔風潮席捲荷蘭、瑞士、法國和澳大利亞。

他們舉例稱,每次通信迭代都伴隨疫情。比如,1918大流感兩周內從歐洲傳到非洲,就是藉助無線電波。

相信這些荒唐言論的人終歸少數,而對更多英國人而言,認知偏差聚焦於口罩。

疫情擴散半年之後,鮑裡斯才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戴上口罩。9月,英國主持人在節目中剪掉口罩,稱口罩無用,社交媒體還在因此吵成一團。

受訪者稱,此次封城,戴口罩人數開始增多,但多數英國人仍認為新冠不過是流感。

《柳葉刀》主編稱,英國犯下了「一代人中最嚴重的科學決策錯誤」。

他認為疫情失控,在於認知偏差。亞洲因親歷過非典,對新冠嚴肅對待,而歐洲因為判斷錯誤,付出慘痛代價。

一切正重回尊重規律的正軌。今年3月,帝國理工建模專家弗格森,因力主封城被嘲諷為「封城教授」,近日已重任政府顧問。

女王離開白金漢宮後,曾在溫莎城堡發表特別電視講話,此前六十餘年,類似講話只發表四次。

她用二戰傳唱的《後會有期》安慰國民,「我們將和朋友重逢,和家人團聚,我們後會有期。」

女王說,戰勝疫情,要堅強,更要自律。

15年前,蘇格蘭作家彼得梅,創作長篇小說《封城》,那座因病毒封閉的城市,正是倫敦。

小說中,病毒在地鐵公交中孵化,在酒吧劇院中擴散,倫敦最後只餘燒焦軀殼,老鼠佔領了荒涼的廢墟。

然而即便巧合再多,想像力再強,小說家也無從預測當下疫情中的人禍,以及人禍背後的反智主義。

此次封城中,英國保守黨多人反對封鎖措施,主張「學會與病毒共存」,而他們都是脫歐的支持者。

混亂的伏筆指向四年前的公投。

當年在英國,白領和學者主力留歐,贊同全球一體化,而脫歐者,其實並不關心未來,投票只為反對和發洩。

最終,脫歐者意外勝出,2016年也被稱為黑天鵝元年。那年川普上臺,三年後鮑裡斯當選,世界開始情緒化。

混亂的背後,其實是全球化退潮和反智主義崛起。他們反對知識和科學,以此發洩階層壓力。

反智主義第一次盛行是1952年美國大選,那次大選中誕生名詞「書呆子」,供人們取笑為樂。

新冠疫情的重壓,對選民的迎合,加速反智主義傳播,相似的熱潮,不止倫敦,已席捲西方與東方。

在美國,有人堅信比爾蓋茨創造了新冠,而疫苗只是為注入跟蹤晶片。

所幸,在2020年尾聲,更多民眾已回歸冷靜。越來越多英國人發言稱:用科學指導一切。

1666年,黑死病最後長夜,倫敦人口病亡十分之一。

一位布丁巷的麵包師傅,忘記關爐子,引發火情。倫敦城長凌晨時接到失火通知,但這一天是星期日,他無心工作。

懈怠、無知和傲慢中,大火蔓延泰晤士河畔,至星期三,已有1300間房屋燒毀,87間教堂化作灰燼。

最終,大火燒毀了六分之一倫敦。人們悲觀預測,重建需要一百年。

然而僅一年後,倫敦重生,石屋替代了木屋,道路取代了泥沼,個人衛生準則開始全民推行。

兩百年後,皇家交易所、大火紀念柱、聖保羅大教堂已成城市標識。查令十字街書店窗外,燈光溫柔,不見黑暗與焦痕。

書店書架上,擺著那年的新書,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全書最後一句寫道:

人類一切智慧,都蘊藏於希望與等待之中。

(感謝博洋、小倩、白磷對本文貢獻)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下的網際網路輿論:警惕反智主義與情緒傳播病撕裂人群
    如何在網際網路世界情緒穩定地,做一個理性溫和的人?別那麼容易,被網際網路控制了情緒,讓別人牽著你的鼻子走,代替你大腦思考。新冠疫情之下的網際網路,呈現著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反智主義與情緒傳播病。   在網際網路上,憤青用他們憤怒的吼聲和偏執的話語,吸引著大眾的眼球,當社交網絡把數字人類,帶一個個彼此隔絕的線上群體中,我們的分辨能力與理解力也在日漸衰退。
  • 嫦娥之父因為說美國登月是真的被狂噴,中國也開始反智主義泛濫?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能理解,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為什麼充斥這如此多的戾氣。細究之下,不得不讓人憂心,在美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反智主義」,在中國也開始泛濫了嗎?1何為反智什麼是反智主義?大英百科全書給出的定義是:「反智主義描繪的是一種態度,它敵視,或者說不信任知識分子和對知識的追求。它可以通過許多種途徑表達,比如攻擊科學、教育和文學的價值。」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工業化和現代化迅速發展是保守主義流行的社會條件。西方現代化加速政治生活「大眾化」,挑戰著傳統社會秩序,這為反對激進和變革的保守主義準備了社會心理條件。而各種形式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的發生是保守主義崛起的現實條件。
  • 環球時報:「大和魂」埋著反智主義基因
    原標題:【日】新井一二三:「大和魂」埋著反智主義基因   今年日本NHK電視臺的「大河劇」即投入最多資本的歷史連續劇,叫做《花燃》,以明治維新前夕的思想家吉田松陰的妹妹為主人翁。吉田松陰虛歲三十時牽涉謀反案件而被處死,可他在松下村塾教育出來的學生後來名聞天下,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
  • 美國面對「反智主義陷阱」
    美國人對政治精英、專業人士的懷疑和敵意,可回溯至18、19世紀的民粹主義大覺醒時期,但直至上世紀中葉理察·霍夫斯塔德的著作《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問世,反智主義才真正成為觀察美國社會和政治的經常性鏡頭。
  • 「新天地」等邪教異端泛濫背後:警惕教會內的反智主義
    他們雖然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有些人在加入教會後,被反智主義的氛圍所感染,久而久之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她雖然一開始感到格格不入,但時間久了,也習慣了這種氛圍,最後居然把自己寒窗十幾載的經歷都否定了。在遇到拉羊的時候,往往可以駁斥對方的錯謬,使自己和身邊的肢體免於異端的攻擊。
  • 「逆全球化」來了
    凱恩斯曾經描述過一戰前英國倫敦居民的生活,生動地「總結」了以上宏觀趨勢:躺在床上喝著早茶,倫敦居民可以通過電話,根據自己的需要訂購全球各種商品,並期待著這些商品被及時地送到了自己的家門口;他還可以在同一時間裡用同樣的方法把自己的財富投資於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投資於任何一類資產,毫不費力地分享這些資產未來的果實和好處;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還可以隨時利用廉價且舒適的交通工具來往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 處於混亂失控的皮卡丘,模樣有點嚇人啊
    可是,皮卡丘並不是一直這麼聽小智的話的,有些時候皮卡丘也會處於混亂狀態,連小智的話也不聽。那我們就來看看那些皮卡丘處於混亂失控狀態的時候。附贈圖:無比嫌棄小智的皮神1、被武藏控制的皮卡丘武藏在神秘的遺址中找到了黃金面具和權杖,戴上面具,手握權杖時,她就擁有操縱神奇寶貝的能力。因此,皮卡丘就成了武藏的奴僕,一切都聽從武藏的指令。
  • 新世界秩序,是全球化的終結還是美國霸權的終結?
    即使在目前這場全球性大流行病暴發之前,全球化就已經是《經濟學人》反覆談論的話題,雜誌多年來一直對中國的崛起和宏觀調控手段,對川普破壞全球貿易的行為,以及對英國脫歐造成的令人不安的局部症狀表現得憂心忡忡(該雜誌總部設在倫敦)。   這場疫情毫無疑問加劇了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
  • 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浮世繪」
    直到最近,歷史學家克裡斯汀·沃爾研究了這個奇怪名字背後的故事。她找到了存檔的女性焊工和在橋上工作的工人的照片,並採訪了目擊者,這些目擊者見證了倫敦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真相。1950年的一天這是個周末,巴頓在家裡待得有點無聊,於是和丈夫來泰晤士河邊散步。
  • 「逃離倫敦」:新冠變異毒株為何會在英國「失控」
    這兩天,「英國新冠病毒新毒株已失控,實施最嚴封城命令」的消息,引發國際輿論廣泛關注。在網上,大量倫敦居民扎堆「逃離倫敦」的視頻熱傳。「傳播力激增70%」「傳染性更強」……面對新情形,英國方面採取了應對措施。據新華社報導,英國首相詹森宣布,英國首都倫敦以及英格蘭東南部和英格蘭東部的部分地區,從周日(20日)上午開始實行最高級別「4級」的封鎖限制。
  •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帝國倫敦是一個「維多利亞倫敦」,後帝國倫敦是一個「全球化倫敦」。摩天大樓的繁盛顯著影響了倫敦的天際線,傳統的塔橋、聖保羅大教堂與現代的碎片大廈、勞埃德大廈等不同圖騰地標的並置,構成了一個全球化都市。一系列以演員和投資的英美混合、獲得巨大國際化成功的電影,在創造全球化倫敦形象的過程中也作出了貢獻,如《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諾丁山》《真愛至上》《滑動門》等。
  • 「海倫·凱勒是否存在」引發爭議,「Z世代」的反智主義值得警惕
    近日,TikTok中關於海倫·凱勒並不存在的帖子在年輕的「Z世代」中傳播開來,再度引發公眾關於Z時代與反智主義的反思性討論。在此,「海倫·凱勒是否存在」似乎已成了網際網路陰謀論亦或是反智主義警告的代名詞。編譯 | 汪天颺如今網際網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陰謀論,以至於使大眾不知到底應該擔心哪一個。
  • 「ChineseVirus」的背後:逆全球化,丟掉幻想,把握最後的復興十年
    2 深層原因前幾個月南邊亂糟糟的時候,我寫過篇文章:於是,在這些沒有進步的社會模式裡,民粹,貿易保護主義崛起,川普上臺,打壓政策。英國脫歐政策,德國技術傾斜,再到南美洲的資本肆虐和垃圾場般的被排洩,問題頻生。
  • 「變異新冠病毒傳播失控」,數十萬人逃離倫敦!中方回應
    據英國政府證實,一種變異的新冠病毒正在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迅速蔓延,它的傳播速度比原先發現的新冠病毒要快上70%——英國政府為此把倫敦等地的疫情防控級別提升至新增設的第四級、也就是最高級。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20日表示,變異新冠病毒的傳播已經失控。
  • 90年代俄羅斯:社會混亂、犯罪猖獗、黑幫崛起
    作為一個曾經擁有輝煌過去的大國,作為前蘇聯解體後最大的國家,儘管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物」,但理想信念的崩塌讓這個國家,從上層政府到下層民眾都很迷茫,不知道這個「戰鬥民族」將會何去何從,這種迷茫的社會狀況自然就成為了罪惡的溫床,社會混亂、犯罪猖獗、黑幫崛起…… 讓我們共同回望90年代俄羅斯的那段歲月。
  • 《守望先鋒》最新漫畫《閃光—倫敦崛起》封面與預覽頁
    此次最新《守望先鋒:獵空—倫敦崛起》系列漫畫由紐約時報漫畫家 Babs Tarr(作品包括《Batgirl》和《Motor Crush》)和美國漫畫獎、艾斯納獎得主 Mariko Tamaki(作品包括《Laura Dean Keeps Breaking Up With Me》和《Lumber Janes》)負責繪圖和編劇,故事內容將帶領玩家認識年輕時的閃光在家鄉展開的冒險之旅
  • 17世紀的全球化:糧價、天氣與普遍危機
    全球化與普遍危機全球化是當代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其內涵與包含的層面十分廣大且複雜;但如同字面上所示,這代表了世界一家,休戚與共的概念。所有事件無論好壞,都透過網絡和資訊媒介揭露在所有人面前;人類分享並建構一種同質性越來越大的文化型態,但也面對共同的問題與挑戰,老死不相往來的部落主義逐漸被消蝕於無形。
  • 超強變異毒株失控!倫敦上演「萬眾大逃亡」,一夜變鬼城!更可怕的是...
    英國首相鮑裡斯宣布封城01倫敦,已緊急封城!1/4英國人被緊急封鎖,1600萬人畫地為牢。……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構成「不封城」的理由,但在爭分奪秒的關口,有人力排眾議,以非凡的格局和眼光果斷作出了決策:人命關天!封!這就是中國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2020年,各國言論曾堪比大型吹牛現場。美國:我們有世界最先進醫療,新冠不俗為懼。歐洲:無需擔心可達成全體免疫。
  • 查爾斯·曼恩新著引進國內反思全球化成因和影響
    【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繼《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啟示錄》之後,美國作家查爾斯·曼恩日前在中信出版社推出了續篇 《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全新解讀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之後的世界史。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在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重學科的視角下,運用珍貴的照片資料,展示著「發現新大陸」的歷史意義,反思著當下全球化的成因和影響,並描繪著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