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 記者/汪偉捷 王晟
7月份,一顆名為「NEOWISE」的彗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亮度最大時星等達到0.5等。7月16日,這顆彗星的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
相較七月上旬,七月下旬的「新智彗星」,亮度有所下降,但仍可被觀測到。在晴朗的傍晚眺望西北方,就有機會目睹「新智彗星」的尊容。這是我們親眼看到它的最後時機,下一次它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還得等上6700年。
英國巨石陣,「新智彗星」划過天空 圖源:東方IC
「新智彗星」在今年3月被發現,此後亮度一直穩定增長。6月份,彗星逐漸接近太陽,它的亮度開始飆升,並且在7月安全地通過了近日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彗星。
大彗星,就是指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特別明亮和壯觀的彗星。
北半球各地的天文愛好者,不間斷地觀測拍攝,讓這顆彗星名聲大噪,已有「出圈」之勢。
上一次北半球觀測肉眼可見的亮彗星,還要追溯到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而且,想親眼目睹彗星,絕對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彗星也「任性」
2020年的彗星觀測,可謂「大起大落」。
2019年年末被發現的「ATLAS彗星」,原本是今年的「一號種子選手」。預計它將在今年5月份大放異彩,沒承想,4月份尚未結束,它就分解成了碎片。
今年3月份被發現的「SWAN彗星」及時補位,到4月份已經驚豔了南半球的夜空。然而就在北半球可以觀測之際,它的亮度急遽衰減,倏然消失。天文愛好者們的心也跟著「碎了一地」。
南半球觀測到的「SWAN彗星」 圖源:Christian Gloor
彗星接近太陽的旅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光輻射、溫度、內部氣壓、撞擊等因素均可能引起彗星的分解。
所以,「新智彗星」的閃亮登場,自然讓人們欣喜若狂。
地利:漂洋過海來看你
和所有天文觀測一樣,想觀賞彗星也得找對地方。
地球和天體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看到一些特定的天文現象,而同一個天象在不同地方觀測到的情形也有不同。為了某個天象,漂洋過海翻山越嶺是天文愛好者們的「日常」。
這一次,「新智彗星」對北半球高緯度的朋友們特別友好。地理位置越靠北,彗星出現的高度角越大,觀測時受地面建築的影響越小。
通過天文觀測軟體模擬,可見新智彗星在北京(上)與南京(下)同一時間的高度不同
另外,挑選觀測地點,還與天氣、光汙染等息息相關。比如這段時間陰雨連綿的長江流域,就很難觀測到「新智彗星」。以至於有的天文愛好者,為了親眼目睹「新智彗星」,不惜驅車幾百公裡,可以說是「真愛」了。
人和: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想親眼目睹彗星,除了掌握相關的天文知識,了解天文訊息,日常鍛鍊也很重要。
彗星分為橢圓軌道、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
橢圓軌道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周期彗星。
拋物線或雙曲線軌道的彗星,稱為非周期彗星,接近太陽之後就會離去,永不復返。
理論上,守候一顆規律的周期彗星,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軌道周期可長達6700年的「新智彗星」,對我們來說,顯然沒有什麼「盼頭」。而最出名的短周期彗星「哈雷彗星」,倒是可以一試。
哈雷彗星 圖源:NASA/W. Liller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它的周期是76年至79年,是人在一生中有可能目睹兩次的彗星。預計下一次「哈雷」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將會在2061年。想親眼看到它,還請保重身體,相約2061吧。
再次提醒您,憑藉肉眼就可以觀測的彗星不可多得,「新智彗星」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不妨抓住最後的機會,在晴朗的傍晚眺望西北方,遙送這位6700年光臨一次的遠客吧。
(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拒絕任何形式刪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