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白屈菜是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中醫認為白屈菜有理氣止痛,止咳解毒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八步緊、斷腸草[北京]。
來源產地
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產於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採收炮製
5~7月開花時採收地上部分,置通風處乾燥。
性狀性味
根呈圓錐狀,多有分枝,密生鬚根。莖幹癟中空,表面黃綠色,有白粉。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一至二回羽狀分裂,裂片近對生,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綠灰色,具白色柔毛,脈上尤多。花瓣4片,卵圓形,黃色,雄蕊多數,雌蕊1個。朔果細圓柱形;種子多數,卵形,細小,黑色。氣微,味微苦。
苦、辛,寒;有毒。入脾、胃、肺經。
功效
理氣止痛,止咳,利水消腫,解瘡毒。
本品苦洩辛行寒清熱,行脾胃氣滑而止痛,理肺氣而止咳,脾肺氣暢則水腫消,溼熱除則瘡毒解。故有理氣止痛、止咳、利水消腫、解瘡毒之效。
用於胃炎,胃潰瘍,腹痛,腸炎,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蟲咬傷。
應用
1.理氣止痛,用於脘腹痛疼。治溼熱內阻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痛疼或兼嘔吐,瀉痢等,可單用水煎服,也可配陳皮、厚樸等同用。現作為鎮痛解痙劑用於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等因胃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可與地榆製成幹浸膏粉內服。
2.止咳,用於咳嗽。治熱痰咳嗽、肺熱咳嗽,單用煎服有效,也可配貝母、黃芩等。
3.利水消腫,用於腹水腫脹、黃疸。治溼熱內蘊之水腫、黃疸,可配蒲公英、商陸、茵陳等同用。
4.解瘡毒,用於瘡腫疥癬、蛇蟲咬傷。鮮品搗敷或制質浸膏徐患處。
5.治百日咳,用白屈菜製成100%糖漿內服,治療500例,治癒355例,好轉116例,有效率為94.2%。
6.治慢性氣臂灸。用白屈菜、生甘草(10:1)水煎濃汁(每100mL含藥12g)口服洽療漫性氣管炎34例,近期控制7例,顯效15例。
7.治青年扁平疣。取新白屈菜榨汁外塗,治18例,治癒4例,顯效3例,有效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