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在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叫子路的弟子。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卞橋人,歷代仲氏族志明確記載)。「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陵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後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
子路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家裡只能靠野菜充飢,有一次,子路的父母對子路說想要吃米飯。可是家裡哪裡還有錢去買米做飯呢?已經有好多年沒吃過米飯了。子路家有一個遠房親戚,家裡還有點富足,應該有米,於是子路打算去親戚家裡借點米給父母做米飯吃。可以在當時出門都是步行或者搭牛車。子路家這麼窮,牛車肯定是坐不起,只能走路去了,可是親戚家離的很遠,要翻過好幾座山,足有數百裡路。但是再遠也要去借呀。子路想都沒想,直接出門去親戚家去了。
親戚家知道子路家的情況,二話沒說就借給了子路一袋大米。子路趕緊往回趕。這麼遠的路,還要翻過好幾座山,空手走都非常的辛苦,何況是扛著一袋大米呢?但是子路沒有抱怨,直接走了好多天才回到家,到家都沒休息,直接下米煮飯,父母終於吃上了大米飯,高興得眼淚都掉了下來。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若干年後,子路跟隨孔子學習,名聲已經傳遍諸侯各國,但是父母卻已經去世了。有一次,子路南下到了楚國。楚王對他很是禮遇,擺了酒菜給他接風洗塵,還派了高官伴隨宴請。在席間,楚王提出讓他在楚國擔任官職,給他配了一百輛車馬作侍從,每一年給的俸祿也很是多。
同席的官員紛紜向子路道喜。可誰也沒想到,子路反而痛哭掉聲。楚王有點不歡快,就問:莫非子路對本王的犒賞不不滿意嗎?
子路趕緊退席,說道:大王,我是懷念我的父母啊。我是多麼希望他們還在世,即便我依然想像本來那樣背著白米服侍雙親,也永遠不可能了。
這時候,宴席上立刻安靜下來。包括楚王在內,都被子路的孝心感動了。仲由的老師孔子聽聞這件事過後稱讚子路說:子路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極力,身後忖量哪!
在《孔子家語》裡有這麼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能服侍父母的時候是一日一日地削減,若是不及實時行孝,會留下畢生的遺憾。故此我們在父母健在的對候,孝養要及時,不要追悔莫及的時辰,才哀思親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