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友頭條-車友號-Myautotime] 五菱又雙叒叕出爆品了!
這次是純電小車,五菱宏光MINIEV,11月累計銷量33094臺,一天最多賣2000臺。
對於這一結果,其實很多人早就料到了,如果哪天五菱推出的新車沒有出現熱銷,才算是新聞。
對於這臺車的定位,本質上還是在新能源的小風口上,對通勤裡程的解決工具進行再細化的作品,這也符合增量缺失的時候無限細分市場的產品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臺"填縫式"的車型。
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條"縫"還挺大。
如果說五菱之光、五菱榮光、五菱宏光等一系列車型,基於市場過往承擔著中國人民積極創富的功能+功用性職能,那麼到了今天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時候,五菱宏光MINIEV又為什麼能夠受到青睞?
我們不妨逐一探討一番。
首先是誰在買的問題。我相信五菱宏光MINIEV的購買人群大多應該都不分布在超一線城市,而是二三線城市居多。最主要的原因來自這款車的續航。官方給到的車型續航標定,是120km版本和170km版本,這樣的續航裡程對於將通勤作為最高頻使用的消費者來說,不一樣規模的城市接受程度不同。
對於上海這樣的城市規模,以跨區上下班的較遠通勤來說,單程就在20公裡左右,上下班的通勤裡程就接近50公裡,如果晚上還要繞道買菜或者健身房之類的活動,一天的通勤裡程就接近了整車實際續航的一半。如果是低配版本120km的續航第二天就會開得相當焦慮,即便是170km續航的高配版本,每兩天也不得不充一次電。顯然,五菱宏光MINIEV並不能很好地解決這種規模城市的通勤需求。
其實我留意到網絡上的版主和車友紀實,更多的是買家還是居住在所謂的"十八線"縣城內,一般城市建築規模都維持在方圓10公裡範圍內,按照上下班雙程計算,一周充一次電是常態。
五菱宏光MINIEV的出現很好地填補了兩個空白:一個是收入預期不及的時候,低成本的乘用保障出行問題,也就是說如何合法地、合理地且有一定駕乘條件支持地進行小城市的通勤,這體現了五菱宏光MINIEV對"老頭樂"這種非合理交通工具的替代性;另一個就是3萬以下能上牌的純電動小車終於有了著落,對大部分想要買一臺冬天開著不冷、夏天開著不熱的車的消費者,2.88萬都不是一個高門檻。
其次,五菱宏光MINIEV解決了為什麼買的問題。從上面一點,這臺純電小車首先解決的,就是小規模城市合法短途低成本通勤的問題,這也是五菱品牌基盤用戶集中的區域,"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不是一句吹牛的口號,而是五菱基盤用戶客觀存在這一事實的標準slogan。
要知道,五菱的基盤人群也是對價格變動最為敏感的人群,在收入預期不及的時候,他們會主動降低消費欲望,當長周期上的消費升級欲望和短暫的消費規模收窄相撞的時候,五菱宏光MINIEV成了最好的選擇,畢竟一周充電一次,可比一周加油一次要划算太多。
而年輕人對於五菱宏光MINIEV就更沒有理由拒絕了。一面是低準入門檻,2.88萬的起售價格對"打工一族"來說,一年的積蓄就能輕鬆入手;另一面是五菱宏光這一品牌的"段子文化",消弭了年輕人同品牌和產品的距離感。
事實上,五菱宏光MINIEV暢銷的核心原因,還是在於產品本身。
第一點,這車小巧,這對有著城市代步需求的人來說可是不要太友好。今天中國的城市交通狀況越來越糟糕,很多人對塞車、路邊臨停等等無限頭疼,如果沒有特殊需求,車子越小上下班越方便。
但是在五菱宏光MINIEV之前,這樣的小車通常只有兩種,一種是動輒20萬的寶馬MINI或者奔馳Smart;另一種就是沒有乘用資質的"老頭樂"。
五菱宏光MINIEV車身尺寸為2917/1493/1621mm,軸距1940mm,沒錯,如果夫妻一人一臺的話,家裡買一個停車位就能停得下。
更有意思的是,五菱宏光MINIEV在有限的空間裡依然設計了前後兩排座椅,當然後排只是偶爾應急使用,正常情況下座椅放倒當做後備廂進行使用是比較高頻的。
第二點,是這車的Q萌造型,很符合年輕一族的審美。五菱宏光的"接地氣"不等同於俗氣,而從這臺車上甚至還有一些摩登氣息,如果說單純靠五菱宏光這個牌子就讓這款車符合了消費者的預期,那麼這種Q萌造型則超出了消費者的預期,讓年輕消費者對其沒有任何認知困難,甚至還有點想在周末爬上山秀一下尾燈。
不過仍然值得強調的是,五菱宏光MINIEV的熱銷再次證明了這一品牌在消費市場上的形象固化,"接地氣"才是消費者樂於看到的五菱。尤其是當下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消費升級暫時疲弱,五菱宏光MINIEV存在一定受益,可是當今後經濟全面復甦,消費者重新審視需求,這款車型本身存在的諸如安全條件、續航能力、電池壽命等等問題都是其容易被替代的薄弱點。而五菱宏光品牌也未必可以繼續執著於"地氣文化",還是應該嘗試打破品牌固有印象,實現段位上的進階。(文/車友號 Myauto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