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年時報
美術界是變形的妓院 文學是我的情人
吳冠中在杭州的最後三天
首席記者 王晟
2007年10月13日,88歲的吳冠中自1998年以來第一次回杭州,5年沒有坐過飛機的他,為了母校中國美術學院的回顧展「滄桑入畫———吳冠中藝術展」專程從北京飛過來。因為飛機延誤,吳冠中一行折騰到11點才到。第二天的記者見面會上,吳冠中很沉默地坐著,他甚至想推掉講話,直接回答記者的提問,但這並不是因為疲勞,只是謙虛,話匣子一經打開,他便毫無保留且毫不掩飾。對於自己的直率,這位被國際藝壇認定為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畫家說,這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有性格是成不了藝術家的。
1935年,我16歲時在浙江大學附設工業學校讀書,暑期軍訓時認識了國立杭州藝專的朱德群,改變了我的命運。他陪我參觀藝專後,我大吃一驚。那些老師、同學的作品陳列出來,油畫、水墨、素描,哎呀,美的力量太大了!朱德群看我這樣,就說:「你以後要學美術。」可以說我有一種盲目的愛,不顧一切,一定要學美術。
母校告訴了我美是什麼,當時我也可以去其它教畫像的學校學習,但就不知道美了,如果我上了一座只教畫像的學校,我是要後悔的,是要罵母校的。但我現在不鼓勵孩子以畫畫為職業,社會不需要詩人,因為詩人不是職業,寫詩是內心情緒的迸發,美術也是。美術是要真正激動的感情,才會有震撼人心的作品問世,所以歷史上的藝術大師才會那麼少。學藝術需要天賦和決心,而不是因為文化課分數低、畫畫能賺錢。藝術是修道院,是要捨棄生命的!今天那麼多美術學校培養那麼多畫家,簡直就是在耽誤他們,學校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爛,很多就是垃圾。美術教育現在太泛濫,魯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些小事,長大以後不要當「空頭文學家」,他卻沒有想到現在「空頭美術家」的繁殖力那麼強,那麼多雜誌報紙上登著畫家的作品,還寫上地址電話,簡直變成了變形的妓院!如果讓我重活80年,我一定不學畫,我要學政治,把國家民族治理好,這比畫畫更重要。———吳冠中
1946年,國民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了一次面向西方國家的公費留學考試,時年27歲的吳冠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僅有的兩個繪畫專業名額之一,得以進入法國最高美術學府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閱卷時,擔任考試閱卷考官的陳之佛看到了一篇極其出採的應考文章,居然喜歡到偷偷抄了一份珍藏。這個秘密被埋藏了40年後,直到2006年才在其女兒陳修範家裡發現這份手稿,而原作者正是吳冠中。2007年10月15日,它被裝裱一新,懸掛在中國美術學院二樓參加「滄桑入畫———吳冠中藝術展」。
我當年對文學充滿了興趣,但是學不了,為什麼?因為學文學沒飯吃,這才改了工科。而轉學美術,是學不成文學,又被「美」深深觸動後的一種替代。如果說美術是我的配偶的話,文學就是我的情人,聽到有人說更喜歡我的文章,我就覺得很高興。一百個齊白石的社會功能也比不上一個魯迅。
美術的責任就是提高審美,掃除美盲。但美盲和教育程度並不成正比,在農村寫生的時候,我把作品拿給房東看,要是那些大伯大娘說畫得很像,那就說明畫得還不夠好,只有他們讚嘆「好美啊」,這才算得上是件好作品。———吳冠中
到杭州的第三天,吳冠中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學子們做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那個下午,中國美術學院的年輕學子們獲益匪淺。
老人都是孤獨的,好在我能依靠藝術。再過三五十年,你們也會和我這個老頭一樣,這幾十年的生命有什麼價值?只有不斷的創造。你們中間也會有些人成為大師的,風格是作者的背影,作者自己看不見,大師是後人對前人的認識,現在誰看得起誰啊。
藝術分娛樂別人的藝術和傳播大道的藝術,我想搞傳播大道的藝術,但直到晚年才得以實現,這就是我一生無奈的藝術轉折。———吳冠中
溫馨提示:「吳冠中捐贈作品展」正在杭州南山路138號浙江美術館展出,並將展至6月30日。目前浙江美術館免費對外開放,周一閉館。
首席記者 王晟
時報訊 著名漫畫家華君武逝世之後,美術界再度傳來噩耗。6月25日23點52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作品深入人心。
「午睡前聽到這個消息,就睡不著了,心裡實在難受。」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前幾年就在說,如果吳先生沒了,中國美院就在北京少了一座藝術上的靠山,現在真的沒了,心裡空蕩蕩的。」
許江看過不少吳冠中的畫展,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四五年前在故宮辦的那次。「在午門上辦畫展的藝術家很少,那是個捐贈展,我才知道吳先生捐了那麼多畫,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許江得知吳冠中罹患癌症的消息,但他沒有想到吳冠中會走得那麼突然。
許江為此特意寫了一篇文章來悼念吳冠中,他寫道,「吳先生的藝術融通中西,是當代中國藝壇的奇觀。在中國水墨繪畫方面,他力求時代出新;在油畫等藝術形式上他戳力創造民族特色。這兩方面他都走得很遠,但在核心處卻又秉持中國人特有的『詩意』和『象心』來相通……吳先生的精神樸實高尚,是我們崇敬的一代師者。他一生捐出來的作品數以千百計,幾乎包括了他各個時期的精品力作。」許江說,吳冠中的繪畫早已在追求一種「意象」,「他畫一副鄉村的圖景,一定是把各地鄉村的景色化在心裡表現在紙上,沒有一副是實景,為了表現星空下的瓜棚,他會在瓜棚下像蟲子一樣移動,體會那種視覺。」最後許江用了海子的一句詩來作為結束,「垂著穀子的大地上/太陽和肉體/一升一落,照耀四方。」
「2007年我們請了吳冠中來辦個展,但是就有意讓他捐一些作品,但吳先生有顧慮,」許江回憶說,「去年浙江美術館建成開放,吳先生聽到這個消息,知道浙江有了存放他作品的條件,馬上給我打電話要捐贈作品,他說,這些作品是捐給母校、捐給故鄉浙江,希望在美術館保存。」許江說,吳冠中是江蘇宜興人,卻一直把浙江當作故鄉,就是因為母校養育了他。
2009年12月,90歲的著名畫家吳冠中捐贈的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運抵杭州浙江美術館,將72件作品和收藏品捐贈給浙江省人民政府及母校中國美術學院,由浙江美術館永久收藏。
包括油畫10件、墨彩畫29件、《漢字春秋》系列10件、速寫7件及吳冠中所珍藏的師友作品16件,以及關良、朱德群、李可染等人的書畫精品,甚至包括被他稱做「結婚證書」的恩師林風眠、陳之佛的結婚賀禮的畫作。
今年11月,省政府、省文化廳、省文聯、中國美院等單位將在浙江美術館舉辦「中西貫中」吳冠中作品回顧展,「原來我們還打算多派些人陪著吳先生座火車來杭州,現在想想是多麼可笑啊。原來這個展覽是對活著的大師的致敬,現在則是緬懷。」許江打算屆時請一些國際漢學家和藝術研究者一起來研討吳冠中的藝術成就。
藝術生平:
1936年,從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轉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師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
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學習。
1998年,中國美術學院70周年校慶之際,吳冠中作為校友代表出席並致辭。
2006年,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拜訪吳冠中時,他為美院題下深情的話:我的母校是培養美的母校,我永遠懷念她。
2007年10月,吳冠中畫展「滄桑入畫」在杭州中國美院美術館展出,他最後一次回杭州。
(責任編輯:黃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