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吳冠中,以中西合璧的新穎畫風,在當代畫壇佔有重要地位。而他向來大膽敢說,經常炮轟藝術界亂象和社會風氣。他都說過什麼驚人的話呢?
1.一百個齊白石抵不上一個魯迅
吳冠中非常崇拜魯迅,推崇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他曾說:「中國沒有魯迅,這個國家骨頭要軟得多。所以我講過很狂的話,齊白石是大畫家,我說過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當然不好比,但我覺得齊白石少幾個對於這個國家關係不是很大,但沒有魯迅,這個民族的心態就不行。」他說魯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親,他要做一個有脊梁的中國文人。
2.空頭美學家、流氓美術家太多
他說:「這幾年,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越建越多,硬體越來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許多東西是走後門憑關係送進去的。現在一些國外美術館,經常有中國人主動送畫,回來就宣傳炒作自己。」「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體制內擁有權力,又享受市場的好處。但在這樣一個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環境裡,藝術家泛濫,空頭美術家、流氓美術家很多,好的藝術卻出不來了。」
3.取消畫院,取消美協
吳冠中認為畫院和美協養著太多畫家,待遇優厚,他們出不了成果。「就好比養了一群雞,不下蛋。」
他說,一些美院大量招生,都是為了錢。對報考美術學院的學生,老師和家長應該給他講明利害,「學美術等於殉道,將來的前途、生活都沒有保障。學畫的衝動澆不死,這樣的人才可以學。」吳冠中向來強調,藝術家應該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養」就能出成果的。
4.什麼藝術碩士、藝術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吳冠中認為藝術院校文化課要求太低,決定了大學只能培養出工匠,培養不出藝術家。「美術界大部分畫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們的作品情懷和境界上不來。」而對於藝術院校的教師,吳冠中照樣批評得不留情面:「現在很多大學老師不稱職,一定要毫不客氣地淘汰。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現在大學都搞綜合化,理工科學校都在搞美術學院、藝術學院,老師要評職稱,學生要拿文憑,都掏錢在刊物上買版面發作品。全世界很多美術家都沒有學位、文憑這些頭銜,什麼藝術碩士、藝術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5.筆墨等於零
吳冠中認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中國的書畫,過於重視傳統技法,寫出來的東西千人一面,裡面看不出個人的性情,也反映不出時代的風貌,毫無情趣可言。
「我國傳統繪畫大都用筆、墨繪在紙或絹上,筆與墨是表現手法中的主體,因之評畫必然涉及筆墨。逐漸,舍本求末,人們往往孤立地評論筆墨。喧賓奪主,筆墨倒反成了作品優劣的標準。」
當然,他不僅針對傳統書畫,他也反對畫石膏像。吳冠中認為,畫石膏像會把藝術感覺都抹殺掉。石膏像是死的,現在要求畫的人死摳,要畫得正確,要畫得像,結果畫得越像越沒有感覺。藝術需要錯覺,沒有錯覺就沒有藝術。藝術要有想像力,要有飽滿的情感。藝術家需要有比常人更豐富的想像力和情感積累。
6.美盲比文盲多
吳冠中早在1984年,就在《北京晚報》上發了一篇文章,整個社會懂美的人太少,人們缺乏美育。他說,「有一次乘船去小三峽遊覽,發現同舟的幾對青年男女,每人手裡一本小人書,拋開兩岸的大好風光,看書度光陰。」在另外一個地方,「見到許多老樹根,神態突兀,確是極好的欣賞對象,然而陳列者卻把它們塗上了各種顏色」,十分掃興。 又說,現在的很多寺廟,香菸繚繞,遊客眾多。但廟裡的菩薩大都是被作為緊急任務趕塑起來的,因為原先的早被砸掉了。
這個說得很對,現在各地的古文化街,不都是缺少文化內涵的假古董嗎?還有,現在滿街使用的醜陋書法字體,張牙舞爪,卻大行其道,不但普通人用,連官方也用,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
還有一些奇形怪狀的建築,追求高大奪目,毫無品味。酒廠就是造一個大酒瓶式的建築,產螃蟹的地方就造一個巨大的螃蟹建築,毫無想像力,惡俗趣味。當初立項的時候就沒有經過眾人商量嗎?
現在文盲不多了,但美育的道路卻很遠。吳冠中先生雖然已經走了,但言猶在耳。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