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曾經說過:藝術是他人的經驗透過極度精緻的方式累積而成的結果,並以美觀且井然有序的形態呈現出來。
藝術屬於個人的對世界的觀察和反饋,為什麼每個人的美學品味差異會很大呢?
有的人喜歡北歐極簡的純粹,有的人卻深愛可的浮華,有的人迷戀蒙德裡安橫豎線的格子畫,有的人卻偏好梵谷筆下燦爛的金色向日葵。
因為每個人的對藝術的概念維度不一樣,使得自己對一件作品的判斷也不一樣,著名的美協主任陳傳席曾批判畫家吳冠中的字歪門邪道,評價李苦禪的寫意書法是有筆墨功力,但是不知所云。
藝術之間究竟是否需要界限
吳冠中是誰,為什麼陳傳席曾批判他的書法是歪門邪道呢?吳冠中是現當代的著名的油畫家,在他的繪畫中把中國美學特徵提煉出來,創造了抽象主義的中式美學內核。
吳冠中的時代,正值西方抽象主義畫作齊放的時代,如何結合時代特徵找到一條屬於中國的油畫體系,是那時候畫家一直找尋的方向。
吳冠中從西方藝術中找到靈感,完成了對油畫作品的自我探索,他開始把這種想法如法炮製,結合中國傳統的書法,創作出一套抽象書法。
吳冠中曾說過當代的書法在藝術上的成就已經差不多走到巔峰了,路走完了,現在既然要搞抽象藝術,那麼就不要拘泥於傳統書法的包袱。
這一套抽象藝術書法的出現,立刻遭致眾多業內人士的批評,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書法極其看重的美協主任陳傳席,他說吳冠中的字完全就是歪門邪道,徹底混淆了書法和繪畫的界限。
雖然藝術需要美感,但是基本內核是不能變的。繪畫和書法是需要有界限的,藝術最終傳遞給人的感受可以是一致的。
但是不同藝術的表達形式卻是千差萬別,書法,繪畫,雕塑,音樂,電影,每一種形式都有其最核心的基本才能被稱之為這樣的名詞。
人類創造藝術出來,給予每一種藝術不同的形式,是希望更多人產生共鳴,產生對美,對自然,對人與人之間的維繫有更深刻的體會。
內涵才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核心
李苦禪是誰,陳傳席為何如此評價他的書法毫無內涵,不知所云呢?陳傳席認可李苦禪的筆墨功夫和繪畫形式,卻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獨創精神。
李苦禪的藝術之路非常艱辛,家境不富裕的他半路在民間藝人的帶領下才走進這個領域,他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去模仿名家的畫作,他創作的寫意花鳥畫受到很多藏家的喜愛。
可是在內行人陳傳席的眼裡,李苦禪是一個在技法純熟的工匠,而非一個有想法的創作者。
一個畫家的技法很容易去磨練,多畫多看,可是要從自己的畫作中傳達出內涵則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
創作出一件賞心悅目的作品是一個藝術家最基本的技能,接著通過畫作去跟眾人表達自己想要傳遞的思想才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核心所在。
海明威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候去過巴黎,以後無論你去哪裡,那麼巴黎會一直跟著你。
一個對世界保持敏感的藝術家,通過作品來向世界傳遞自己的思想的話,能讓更多人記得他,而不是走馬觀花覺得這幅作品好看而已。
藝術家通過不同的媒介去表達自己,讓眾人與自己產生共鳴,他們除了少數擁有原始創造力的天才外,無一例外都是擁有深厚的學識,長久的技法訓練以及敏銳的思維能力,這些特質缺一不可。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對美學的追求是不一樣的,藝術的真正志向應該是降低世人對於藝術的需求,提高大眾審美,讓更多人擁有欣賞自然的能力,擁有平等的慈悲心,擁有愛的能力。
世界是有維度的,社會也分三六九等,並不是說哪一種等級更高級,而是說每一種等級接觸的事物不一樣,可是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都享有陽光,雨露,空氣這些免費的饋贈。
對於書法筆墨這類藝術創作而言,有的人會質疑為什麼陳傳席說的就是對的呢?歷來對於藝術家的評論都是非常難的。
因為藝術這個話題涵蓋得太廣泛,稍不注意就會被人說成刻薄無理,在大眾習慣和稀泥的態度下,陳傳席的言論就像是刀鋒一樣刺進藝術圈,讓大家在中庸之道中找到一個清晰明亮的聲音。
他並沒有一味地貶低藝術家,只是指出對方不足的地方,用自己的學識和過往的經驗給出最真誠的建議。
藝術作品可以反映現實,可以美化現實,它幫助大眾了解自己,了解這個社會,很多時候我們對一種事物的情緒無法表達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藝術家的畫作,書法或者攝影作品可以很好的概括我們的這種情緒,這種共情力是每件作品的實質與內涵。
每個觀者的個人經歷和成長背景不一樣,看到的事物也必然不一樣,可是無論這些不一樣有多不同,那都是藝術作品想要提供給不同的人的信息,並與之共鳴。
我一直認為藝術的終極目標就是教會眾人成為擁有愛的能力的人,這種能力無差別,大家懂得熱愛河流,天空,樹木,能通過藝術進行自我療愈,開拓思維。
藝術跟地球上其他存在的事物不一樣,它是人類創造的,它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即偉大又普通,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是人類表達命運的載體,也是人類停下來思考的避風港。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藍圖,用人生的每一步去細心描繪,最後完成屬於自己最完美的作品。
文/趙賀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