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給兒子買的樂高老鼠紅包到貨了——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鼠積木顆粒玩具加一個紙質紅包。在樂高推出的新產品裡,樂高小人第一次穿上了唐裝、拿起了紅包福字。積木顆粒拼起的獅子、巨龍、熊貓、竹子、大紅轎子……在樂高旗艦店,各種中國元素讓消費者感到濃濃的中國春節的年味。和孩子一起用外國的玩具拼插一個傳統年味春節,這種新體驗還真有點不可思議。
拜年拿壓歲錢、吃餃子放鞭炮、全家看春晚,這是我小時候的春節記憶。後來,出國旅遊、看賀歲片,成為不少人假期的選擇。這兩年,我又迷上了各種掃福集贊分紅包、收集春節限定文創產品、逛書店看展覽……說實話,我覺得身邊一絲不苟地堅守傳統方式過春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就連我80多歲的姥姥也參與到了春晚「搖一搖」的隊伍裡。
有人感嘆「年味不如從前」是由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果真?未必。新時代裡,社會的變革、科技的發展、社交方式的豐富都讓歡度春節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奇思妙想的新民俗更有趣、更具現代性,可以提供更合適年輕人傳承文化的路徑。樂高積木可以將兩千多年的中國民俗裝進去,春節民俗難道沒有將樂高積木裝進去的襟懷嗎?
交通的日益便捷、社交平臺的興起、行動支付的普及、二孩政策的實行、5G的到來……經濟社會層面的變革,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過春節的方式。這些方式不是對固有傳統的簡單重複,而是在吸納傳統習俗精華基礎上,結合當下特點,打造出適合當今需要的時代新民俗。既是傳承,也是創新。這並不是在割裂歷史、否定傳統,而是對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中國智慧、中國美學、中國精神的延續和發展。
無論是穿唐裝的樂高小人,還是刻生肖圖案的瑞士腕錶,抑或是中國紅包裝的大牌化妝品,它們都在以自己的理解致敬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不管是來自哪裡的牌子,在中國,在這個時刻,大家都在歡歡喜喜過大年。新民俗,不也是一個美好動聽的中國故事嗎?
《易經》中言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事實上,民俗一直在跟隨時代變化,比如說紅包與壓歲錢,壓歲錢起源於漢代,壓這種錢是隨身攜帶以闢邪驅災的。到了唐宋,壓歲錢被人們認為與吉祥如意有關。明清之際,給壓歲錢的習俗才廣泛流行起來。以紅包裝壓歲錢則是在上世紀30年代才出現的。
而現如今,支付平臺、社交平臺,甚至視頻平臺都可以搶電子紅包。即便是實體紅包,刺繡的、拼插的、金箔的……幾百種幾千種可供選擇,搭載不同工藝又多出了無數可能。不管形式如何變化,祝福、守歲的本意卻沒有變。其他民俗也一樣,在春節,祥和、美滿、喜慶、熱鬧這些元素都沒有變,只是有多種方式去演繹、表達。
拿著我的樂高紅包,我想到了未來會不會有區塊鏈技術的紅包出現呢?可不可以用全息影像技術代替放鞭炮?有沒有可能為每個人量身定製不同的春晚?我的腦洞還是不夠大。其實,懷著開放的心態去看待不斷創新發展的春節新民俗,享受其中的樂趣,不是很美的一件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