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 博物館藏著孩子的好奇心

2020-12-21 新京報

  在現代文化生活中,博物館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繪本《去博物館》的作者黃樂和女兒就住在北京的胡同裡,她們經常不是在博物館裡,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黃樂與女兒已遊歷了全世界101家博物館,是身體力行的親子博物館遊的倡導者。

  在繪本中,黃樂以自己和女兒漫遊博物館的經歷為線索,串聯起知識素材,講解博物館必看的鎮館之寶,並通過對實物藏品進行歷史還原的方式,「修復」博物館對孩子的魔力。

  博物館是一種「立體圖書館」

  新京報: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為什麼要去博物館可能還是一個問題。

  黃樂: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國波士頓科學博物館時,看到一群孩子樂此不疲地在玩遊戲。這個遊戲的裝置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座長長的獨木橋,兩邊用鐵皮拗成了鳥兒飛行的軌跡。當孩子從這頭走向另一頭,手臂沿著軌跡滑過的時候,他就知道鳥兒的翅膀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了。當時我震驚了,這個場景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原來博物館可以這麼生動的把很難、很抽象的概念,讓孩子自己去表演,去體驗出來。這次的經歷讓我感覺到,博物館在我身上是缺失的。

  現代博物館都是從「柜子」演變而來的,只不過這個柜子有點特別,它是充滿好奇心的柜子。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一種叫「好奇心櫥櫃」的柜子,人們把自己覺得稀奇的東西都收藏起來。「好奇心櫥櫃」從一個變成兩個,直到後來藏品藏滿整個房間,這就是博物館的雛形。

  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的那句話:「告訴我,我將忘記;給我看,我可能也記不住;讓我試試,我就會理解。」我覺得很多東西需要孩子看,需要孩子動手,需要從二維的東西變成三維立體的東西,那種實物的感覺,衝擊性會很大,而博物館扮演了一個立體圖書館的角色。

  新京報:這些年來,你和女兒一起去過上百家博物館,包括故宮、大英博物館、羅浮宮、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但我感覺你最喜歡的還是故宮。去故宮我們都可以看什麼呢?

  黃樂:故宮裡面可以看什麼東西呢?走進去第一印象就是看建築,這裡有600年的建築。深入到裡面,還可以看博物。現在館藏了180多萬件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後都可以去延伸了解。除此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可以去看。比如可以看裡面的人,故宮裡面一共住過明清兩代的24位皇帝,每一個人的成長史都是一部百科全書;比如我和孩子聊得比較多的是故宮裡的24節氣,故宮在每個節氣都會出特別的照片,其實這就是在提醒大家,時間要一天一天地過,中國的古人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記錄我們的生活,這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同樣有意義。

  帶著包容心逛博物館

  新京報:在《去博物館》中,除了故宮的部分,我看到後面還有一些關於京都國立博物館、清水寺、東大寺等的介紹,這樣安排的邏輯是什麼呢?

  黃樂:我的背景並不是專門研究故宮的。但我走過那麼多博物館,我希望把它們連接起來。在《去博物館》中,有兩個地方是我特別希望讀者能夠看到的。我去奈良參加國際馬拉松比賽的時候,會去到奈良和我們有關的博物館正倉院。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裡面最有名的國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就來自唐朝。這讓我聯想到具有同樣工藝的東西就在故宮博物院。比如故宮南大庫家居館裡的黃花梨木百寶嵌蕃人進寶圖頂箱立櫃。我會在兩件物品之間建立連接。

  在日本建築中看到的柱礎,也在包括紫禁城在內的傳統文化建築當中出現,這些都是延伸。我為什麼會在奈良的部分講述青銅器?是因為在奈良的京都博物館有很多來自中國的青銅器,和中國的傳統一脈相承。

  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是最為著名的日本畫之一,影響了很多西方繪畫大家如德加、莫奈、凡·高等。在這次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展出了一幅講蘇東坡和他的友人泛舟觀看赤壁的《赤壁圖》,看到這幅圖,就可以找到《神奈川沖浪裏》中那麼誇張的海浪,可能學習了誰。

  你會發現,我們全世界這種文化、宗教、經濟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從來沒有斷過,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全部在傳遞文化,傳遞宗教,傳遞財富。類似的東西在故宮裡能看到很多,比如故宮雕塑館,裡面有駱駝,駱駝的身上背著東西,有絲綢、火腿,還有一個水囊,但牽著它的又是一個胡人形象的商人。我希望孩子在看過《去博物館》後,不論在哪個博物館,都要有那種有容乃大的包容心。

  故宮裡的哲學觀與「大怪獸」

  新京報:你已經去過三百多次故宮,是什麼吸引著你呢?

  黃樂:朱棣在修建這座宮殿的時候,背後蘊含著中國人的哲學觀天人合一。我經常給孩子打一個比方,皇帝和皇帝的工匠想把整座大森林搬到自己家裡:我們看故宮裡面的建築,屋頂其實就是樹冠和樹葉,鬥拱是樹枝,樹幹就是那些巨大的金絲楠木做成的紅柱子,樹根就是它的柱礎和隱藏在地下的地基。

  其實,中國人很熟悉的四合院也是天人合一,要有天、有空間,有房屋,有植物,然後還有動物。故宮裡面有很多「大怪獸」,那些「大怪獸」的原型全部來自於自然界,它是一個彰顯中國人人生哲學觀的真實見證,孩子去了就能感受到。

  在《去博物館》的第一頁,我專門寫到紫禁城想把整個宇宙都裝進來。紫禁城放眼望去,並沒有紫色,為什麼要叫紫禁城?在「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海報裡,有一個很多人都會忽略掉的秘密。我們會忽略掉上面的星星,這顆圓滿不動的星星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帝星。古時候天子「丹宸永固」的「宸」,是「星辰」的「辰」加了寶蓋頭,其實就是帝王的宮殿。天宮下面對應地面上的中心點,就是給帝王住的房屋。

  新京報:你剛才提到故宮裡面有很多「大怪獸」,這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部分,包括故宮裡的「神獸」雪糕也非常受孩子歡迎。可以講講「大怪獸」的故事嗎?

  黃樂:麒麟與獬豸是故宮裡最受關注的動物。麒麟真正的原型其實是長頸鹿,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都藏有麒麟圖,其中的「麒麟」無一例外都是長頸鹿的形象。

  這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榜葛剌國的國王曾經送給我們這樣一隻「異獸」,加之麒麟和長頸鹿在當地有著類似的發音。只不過後來做了一些藝術上的加工,就有了所謂的牛尾、龍頭、馬蹄的融合。但仔細觀察,這些「神獸」其實都是大自然中動物的一種化身。另外,這些動物的名字背後,還有積極心理學的存在。

  故宮裡的「大怪獸」和我們的語言也有很多關係。比如北京話裡的「閒得五脊六獸」,四川話裡的「行什」,還有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要把「基礎」打好。在我的老家四川,媽媽經常說一句話「你真是行什得很」,意思是你真是得意的不得了,為什麼會如此解釋?原來,行什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登上太和殿屋脊最高處的「大怪獸」,所以它很了不起,地位很高。我們語言背後的很多邏輯和智慧,都來自於生活中的實物。這些實物可能在書本上面,在口語中已經缺失了,找不到原型,但來到博物館以後,你瞬間就能明白。

  採寫/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相關焦點

  • 足不出戶,帶孩子漫遊世界十大博物館!
    >孩子因好奇心冒出來的一連串問題,你答得出來嗎?博物館的講解員們,也大多不知道如何讓小朋友聽懂、如何引導孩子去思考;當地的博物館,逛來逛去也就這麼一兩個,甚至沒有!最好的方法便是,飛去世界各地參觀。但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充足的時間、精力、金錢帶孩子去逛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館!作為父母,到底如何力所能及帶孩子看更廣闊的的世界?
  • 父親抱著孩子遊覽博物館,鯊魚標本被孩子生生拽下
    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一具嶄新的錘頭雙髻鯊標本被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生生拽下了展架,標本重重地砸在了碎石上,鯊魚眼睛先著地。事發之後,孩子家長等待安保人員聯繫館方管理人員處理,可能是孩子知道自己惹禍了,不安地望向母親。
  • 「安和常樂」天津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亮相濱州市博物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爽 見習記者 周嘉敏 吳少東 濱州報導「安和常樂——天津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將於12月15日在濱州市博物館開展,本次共展出的158件(122套組)文物精品,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濱州市民體驗源遠流長的文明之旅
  • 當武漢格魯伯學校這些孩子遇到博物館時
    教室裡的博物館課在文物中看世界緩緩爬到池塘邊曬太陽的小烏龜藏在樹葉間的春夏秋冬飄蕩在鞦韆上的歡歌笑語問題的答案就在那個從誕生開始就被稱為「給好奇心一個房間」的博物館裡帶著這些好奇老師們把「博物館課」和自然美育課程相融合
  • 書單丨沒有「好奇心」的孩子,連上帝也救不了
    布穀老師: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才,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說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和認知能力,但如果孩子沒有內在驅動,只是學習的話,所有的學習都是無源之水。
  • 她帶女兒去了101個博物館,《去博物館》帶你一起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作家黃樂與女兒已經遊歷了全世界101座博物館,線上線下帶領了300萬個家庭走進博物館。近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小秀美童書館近日出版了她的新書《去博物館》,12月13日,黃樂在北京更讀書社舉辦新書分享會,講述了自己創作這本書的過程。
  • 嘉興博物館推出「玩·味十足——海鹽縣博物館藏中國民間玩具展」
    9月3日,由嘉興博物館與海鹽縣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玩·味十足——海鹽博物館藏中國民間玩具展」在嘉興博物館二樓禾韻展廳展出,本次展覽共分為「拾趣」、「玩味使孩子們在遊戲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知曉美醜賢愚的能力。該展希冀成為文化遺產與兒童之間的橋梁,為新時期青少年的審美教育與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而有益的探索。展覽將持續至10月18日。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文部省博物館,成立於1872年。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06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9)。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晚唐。圖見日本講談社1966年出版的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2卷第2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4圖。
  • 5個方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走出「發現真理的第一步」
    3、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我女兒從小就不喜歡向大人問問題。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總喜歡問爸爸媽媽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就著急。都說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好奇心,可是我家孩子怎麼就不是這樣呢?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
  • 「國民小天使」樂那多背後,藏著一位「持證上崗」的爸爸
    《爸爸去哪兒6》一開播,小編就對歡樂兒童——樂那多,強力吸粉。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樂那多的父親耿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寶藏父親。如果,做父母真的要考證,才能生養孩子,那耿樂絕對是一位真正「持證上崗」的好爸爸。
  • 機場 孤島 博物館 成幼兒園課堂
    珠江新城獵德幼兒園陳蓓蓓園長介紹,廣東省博物館就在幼兒園附近,在市教研院的指導下,幼兒園與廣東省博物館共同合作開發了以龍舟探秘為線索的體驗課程,線下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多次去到省博進行體驗式的項目學習,線上通過資源平臺,孩子可以與家長了解更多關於省博的資訊和龍舟的故事,還可以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進行划龍舟、繪花龍等體感遊戲。
  • 座談|「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首次全面整理出版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據《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主編之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榮新江介紹:「2015年,旅順博物館決定正式啟動『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整理計劃,王振芬館長特地來到北京,與我們商議如何實施整理計劃,於是形成了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整理團隊,並確定由中華書局出版。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鎧甲藝術欣賞上篇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鎧甲藝術欣賞上篇日本武士廝殺時用來保護身體的防護衣飾,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日本鎧甲分為四個階段:上古時期~平安時代前期,平安中期~鎌倉時代,日本南北朝~室町時代,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鎧甲藝術欣賞下篇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日本鎧甲藝術欣賞下篇
  • 《小藍與小黃》:一個看似簡單的繪本,卻藏著孩子童年的快樂密碼
    繪本故事大概可分為三個部分1、第一部分講述了小藍和小黃這對好朋友和小夥伴們玩遊戲,一起玩「藏貓貓」,一起「轉圈圈」。讀到這裡,我一下子就被帶回到自己的童年時光,回憶起和小朋友開心玩耍的場景。這些簡單卻充滿童趣的遊戲,有著孩子們難以抗拒的無窮魅力,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從中獲得快樂。
  • 「海扶刀」入藏國家博物館 展重慶醫學原始創新力
    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 鄒樂攝人民網重慶12月23日電(陳琦、黃軍) 12月22日,重慶兩江新區超聲醫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舉行了「海扶刀」設備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交接儀式。這標誌著全球首臺體外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中國首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型醫療設備「海扶刀」獲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此臺「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於1999年6月進入臨床,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投入使用,至2004年8月共保器官治療良、惡性實體腫瘤574例。
  • 「奧特曼卡」入藏博物館,抗疫見證物也是未來的「文物」
    如今,這張「奧特曼卡」成為博物館的一件特殊藏品。29日,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合作主辦的「逸仙人的家國情懷」專題展覽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開幕。
  • 世界博物館日:帶孩子逛博物館的正確方式,這6點很多家長不知道
    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博物館也是孩子近距離接觸歷史,感受文化的最佳窗口。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博物館教育,每逢節假日,博物館就成了親子遊中必不可少的打卡地。 一、為什麼帶孩子逛博物館,看什麼?
  • 在要求孩子刻板性背誦課本內容與保持孩子好奇心間,該如何抉擇
    我最近讀了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提到建議不要讓孩子去背誦去識字,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我其實不太理解好奇心和背誦記憶有什麼矛盾。難道背誦多了,就是扼殺孩子的好奇心?那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後續的大學本科、研究生...有很多強制性的背誦教條,這個也不要背誦嘛?想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未免代價也太巨大了吧?我想知道如何平衡這二者。
  • 博物館日 | 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帶您「雲觀樂」,聽聽樂器之聲
    博物館日 | 上音東方樂器博物館帶您「雲觀樂」,聽聽樂器之聲 2020-05-1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