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是人類發展到近代社會後才得以實現的產物,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交通、通訊手段落後,互相之間甚至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人們是難以進行覆蓋到幾乎全世界的戰爭的。
隨著工業化的進行,人們擁有了可以高速移動、更快通訊和更具殺傷力的各種物件,又共同面臨了資源有限、發展空間遭到擠壓的局面。
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各國開始放棄和平,追求通過戰爭獲取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人們提到一戰時,或許會先想到其導火索——奧匈帝國皇儲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
事件發生後,原本表面上還算是和和氣氣的歐洲各國突然紛紛介入了此次爭端,並逐漸形成了同盟國、協約國兩大陣營。根據統計,全球先後有六千五百萬人投入到了此次戰爭,而因為一戰喪命的人則達到了一千多萬。
從今天的角度看,儘管我們知道一戰爆發的根源是新舊殖民主義的矛盾激化,但多少還是會覺得這場大戰有些倉促和莫名其妙。
其實,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來看,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表面上戰爭熱火朝天,實際上卻是一群親戚在打架。
首先,我們看到作為同盟國領袖和戰爭主要參與者的德國。代表德國宣布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是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此人自幼熱衷軍事,屬於唯恐天下不亂的性格,一戰的主要策劃者也正是他。不過,今天我們要關注的並不是他的生平事跡,而是他的出身——他的父親是德皇腓特烈三世,母親則是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公主。
腓特烈三世沒什麼好說,他在位僅有九十九天,被戲稱為"百日皇帝",而這個維多利亞公主,就十分值得一提了。提到"維多利亞"這個名字,相信不少人會想起那位建立"日不落帝國",開創"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皇。沒錯,這位維多利亞公主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說,威廉二世要叫維多利亞女王一聲外祖母。
一戰當中,英國的指揮官是喬治五世,和過去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不同,他非常親民,時常主動前往民間,與自己的國民交流。因為親民的風格和優秀的政績,喬治五世深受英國人民的愛戴,而作為英國本土的皇帝,他當然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直系後代。
按照傳承關係看,維多利亞女王傳位於兒子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又傳位給次子喬治五世,所以喬治五世要叫維多利亞女王為祖母,威廉二世則是他的表哥。
接下來,我們看看協約國成員俄羅斯帝國,代表俄國參加一戰的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他的統治以蠻橫殘暴著稱,也因此在執政後期連續遭遇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尼古拉二世的母親是來自丹麥的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公主,而他的外公則是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九世。因為克裡斯蒂安九世的女兒正是生下英皇喬治五世的亞歷山德拉公主,所以喬治五世和尼古拉二世擁有同一個外祖父,他們也可以說是表兄弟關係。
另外,在一戰時保持中立的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也有著複雜的出身。他的祖父是上文提到的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九世,所以他就也是喬治五世、尼古拉二世的表兄弟,但與此同時,他還迎娶了喬治五世的妹妹、自己的表姐莫德公主,也就是說,喬治五世還是他的大舅哥。一戰中和挪威情況相似的還有丹麥,只是它的領導人弗雷德裡克八世本想保持中立,卻在德國的威逼利誘下曾幫助其封鎖海峽。
弗雷德裡克八世的父親正是上文提到多次的克裡斯蒂安九世,所以他可以說是喬治五世等人的舅舅。希臘作為巴爾幹半島上的重要國家,在一戰前期其實是保持著中立的,不過,其在戰爭後期還是選擇了加入協約國陣營。一戰期間希臘的領導者是國王康斯坦丁一世,他的祖父則是我們熟悉的克裡斯蒂安九世,所以,康斯坦丁一世和喬治五世、尼古拉二世等人也可以說是表兄弟關係。
一戰期間,德國曾經強行要求通過比利時國境,但宣布保持中立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堅決不同意,還率領部隊進行過抵抗。
阿爾貝一世的爺爺是利奧波德一世,而這位利奧波德一世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舅舅。這樣算來,阿爾貝一世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表侄子,那麼,喬治五世等人就等於是阿爾貝一世的表侄子,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總之,在重視血統和身份的近代歐洲,各國皇族其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聯姻和血緣關係,這就導致了看起來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其實指揮官們不少都沾親帶故,只是關係不一定和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