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2021-01-13 文眼看世界

陸王心學,即陸九淵、王陽明建立發展起來的心智學問,是中華文化和儒家後續發展的重要組成。

心學,從孟子開始,興於二程,盛於陸九淵,到王陽明開始集大成。

從哲學角度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二者都帶有一定的唯心。

為了更好地認識心學,了解陸王為心學做出的貢獻,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篇。如有不足或不對之處,望指正。

1,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谿縣)人,南宋哲學家、官員,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陸九淵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及第,初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于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升知荊門軍,甚有政績。紹熙三年(1193年),陸九淵逝世,年五十四。嘉定十年(1217年),追諡「文安」。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陸九淵主張「心即理」說、「發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個人」、「踐履工夫」等, 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上承孔孟,下啟王守仁,形成「陸王學派」,是中國儒家精神的真正體現,不僅對中國,也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重大影響。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2,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

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3,核心思想:心本體

陸王心學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心主宰一切,所謂的萬物之靈,就是人的心靈。

所謂的存天理,即心明之理。事君,事人,事友,只在此心,心即萬物之理。吾心即宇宙。

心靈是最高級的認知層次,最普遍的道德準則。

做人,最主要的就是認識本心,遵從本心,不偏離,不悖逆。

4,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陽明提出並發展的心學智慧觀點。王認為人的起心動念,要追隨本心,本真,做到知道與行為的統一。不能光知道,不行為,也不能只行為,不思考和認識。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係。

致良知,不假外求。

王陽明認為本心存有良知,良知即天理。做人把自我良知擺正弄清楚了,一通百通,自然懂得萬物之規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

王陽明將宇宙內在的統一性看作是一個能動統一體,認為世間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這個能動統一體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整個能動統一體如同一個「大人」。「大人」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大人」並不源於人們的私人願望和主觀性看法,而是根深於宇宙自身存在的客觀性。

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客觀存在的」心之本本」是天地萬物原本就有的,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客觀事實,這種天性顯現出來的便是「理」。天性以天地萬物都趨向於仁的本心所呈現出的天命之性就是「天理」。由「天理」自發形成良知本體,良知本體經過自我澄清和進行客觀的活動過程便是致良知。致良知不是名詞,而是天地萬物進行結構性的動態改變而發生的客觀活動過程。致良知是本體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而產生的客觀性活動,是本體在進行自我展現過程中對自我真理性產生的向善認識。我們每個人通過致良知,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完成各自的道德修養。

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正如康德所說,使人敬畏的,只有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內心裡,我們一直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但欲望、惰性、意氣往往導致我們沒有那樣做,因為我們的本心被這些汙濁之物世俗偏見所遮蔽了。因此要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練」,時常自省自誡自勵,做對的,不做錯的。致良知,就是把自己的道德意識推廣到萬事萬物。

相關焦點

  • 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本文這就為你介紹:陸王心學簡介「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外無法,心外無物,一切皆由心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外無法,心外無物,一切皆由心生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此心為本心,本性本源之心,天人合一者之心,神人聖人之心,佛心道心,大人之心,大夫之心,真人之心,真人之正心。擁有此心者,盤古也,上帝也,道也,一也,一者非二,何來善惡?
  • 心理學:心外無物,真正的生活在內心,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王陽明大儒也曾說過,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來自我們內心,而調整好你的內心,你才能變得更為強大。02二、心外無物,學會境隨心轉如果我們想要內心強大,必然要學會就是調整自己的狀態。王陽明大儒所說的心外無物,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可能來自你內在的吸引。這其實也和心理學上所說的吸引力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首先會深刻理解,世界所有的投射都來自我們內心的映射。
  • 心外無物:人生是自己選擇出來的,你相信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
    02心外無物: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王陽明曾在心學上講述,心外無物的觀點。心外無物,從根本上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是無善無惡的。無善無噁心之體,這才是世界的本質。但是人後來之所以能夠豐富的認知世界,是因為我們與世界發生了連接,這種連接讓我們懂得大自然中學習,從大自然中挖掘各種資源,用於人類現有的生活。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外無法,心外無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外無法,心外無物,一切皆由心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此心為本心,本性本源之心,天人合一者之心,神人聖人之心,佛心道心,大人之心,大夫之心,真人之心,真人之正心。大到宇宙,小到細菌病毒,皆為心生,心的境界決定物質的形態各異,所以說心外無物,心即理,心有多大,能量即有多大,德性決定能量頻率的高低,天地萬物同理,人的健康,事業,婚姻,一切的一切,皆是唯心而造,一切由心生,一切由心滅,緣起緣滅皆由心識來決定?今天的社會,意識形態很重要,但是重其形態,而反對否定意識的存在,真的是可笑。
  • 「心外無物」:是花在自開自落,還是我心與花同開同落
    「心外無物」,就是人文的精神世界構建在我的心中。從其「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樣一個精神體驗,我們就能感知其以良知之致知建構和體驗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一思想主旨。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其實一切真是很簡單的
    佛說,一切唯心召,一切唯心造,毛主席心之力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宇宙都是心生,心外無物,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是心外之事呢?人病即心病,心為神,為靈,心靈有病,你不修心,卻去拆房子,讓靈魂無處安身,這是治病,還是製造病呢?上工守神,上醫治未病,古知療人之心,可是今天國際的醫療界呢?
  • 如何看待「心外無物」?世界,只不過是內心的倒影
    而大多數人,連這個「火與光」都不會去在乎,他們固執地相信他們所認為的一切,並對此深信不疑。然後他跑回到洞穴裡,解開了被困的其他人,並告訴他們,他所看到的一切。但是其他被鎖住的人都不相信,反而將他打死了。可是,這些人終究是被解開了鎖鏈了,他們出去看到真實的世界,有的人興奮不已尋找新的天地,有些人害怕接受這種沉重的真實,逃回洞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