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心學,即陸九淵、王陽明建立發展起來的心智學問,是中華文化和儒家後續發展的重要組成。
心學,從孟子開始,興於二程,盛於陸九淵,到王陽明開始集大成。
從哲學角度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二者都帶有一定的唯心。
為了更好地認識心學,了解陸王為心學做出的貢獻,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篇。如有不足或不對之處,望指正。
1,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谿縣)人,南宋哲學家、官員,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陸九淵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及第,初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于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升知荊門軍,甚有政績。紹熙三年(1193年),陸九淵逝世,年五十四。嘉定十年(1217年),追諡「文安」。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陸九淵主張「心即理」說、「發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個人」、「踐履工夫」等, 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上承孔孟,下啟王守仁,形成「陸王學派」,是中國儒家精神的真正體現,不僅對中國,也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重大影響。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2,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
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3,核心思想:心本體
陸王心學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心主宰一切,所謂的萬物之靈,就是人的心靈。
所謂的存天理,即心明之理。事君,事人,事友,只在此心,心即萬物之理。吾心即宇宙。
心靈是最高級的認知層次,最普遍的道德準則。
做人,最主要的就是認識本心,遵從本心,不偏離,不悖逆。
4,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陽明提出並發展的心學智慧觀點。王認為人的起心動念,要追隨本心,本真,做到知道與行為的統一。不能光知道,不行為,也不能只行為,不思考和認識。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係。
致良知,不假外求。
王陽明認為本心存有良知,良知即天理。做人把自我良知擺正弄清楚了,一通百通,自然懂得萬物之規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
王陽明將宇宙內在的統一性看作是一個能動統一體,認為世間萬物的形成和變化都是這個能動統一體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整個能動統一體如同一個「大人」。「大人」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大人」並不源於人們的私人願望和主觀性看法,而是根深於宇宙自身存在的客觀性。
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客觀存在的」心之本本」是天地萬物原本就有的,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客觀事實,這種天性顯現出來的便是「理」。天性以天地萬物都趨向於仁的本心所呈現出的天命之性就是「天理」。由「天理」自發形成良知本體,良知本體經過自我澄清和進行客觀的活動過程便是致良知。致良知不是名詞,而是天地萬物進行結構性的動態改變而發生的客觀活動過程。致良知是本體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而產生的客觀性活動,是本體在進行自我展現過程中對自我真理性產生的向善認識。我們每個人通過致良知,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完成各自的道德修養。
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正如康德所說,使人敬畏的,只有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內心裡,我們一直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但欲望、惰性、意氣往往導致我們沒有那樣做,因為我們的本心被這些汙濁之物世俗偏見所遮蔽了。因此要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練」,時常自省自誡自勵,做對的,不做錯的。致良知,就是把自己的道德意識推廣到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