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2021-01-13 歷史名城

陸王心學簡介:陸王心學代表人物是誰?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是什麼?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陸王心學簡介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

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稱「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一稱「客觀唯心主義」)。

陸王心學代表人物

一、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谿縣)人,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于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諡文安。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二、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

一、心本論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

「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

先生遊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三)。「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二、「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王陽明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聖人。

三、倫理學說和修養論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

「是非之心,不濾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裡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

為什麼?「臂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

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上級,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然「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相關焦點

  • 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
    沒有長篇,就連「思想主張」都沒有 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和魯迅的看法! 有沒有思想主張 其實在魯迅的作品中,一些針砭時弊,反饋、批判社會環境的雜文比比皆是
  • 從其他學派的思想主張解讀:印度為何會興起反婆羅門教社會思潮?
    在列國時代的印度社會同樣出現了這種"百家爭鳴"的思想現狀,其產生的原因也和中國春秋時代的百家有十分相似的地方。正是這種混亂、分裂、充滿戰火和死亡的現實社會,才使得印度人民紛紛尋找一種思想上的慰藉,各大思想家或者想要引導人們去認清這個世界,認清當時生命問題的智者,開始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宣傳,並由此建立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
  • 法家思想令人脊背發寒,韓非子主張的「人性本惡」確實如此嗎?
    所以儒學一再主張「教化」,對世界有著強烈的道德期望。相比較而言,法家的思想有點讓人不寒而慄。法成熟期較晚,但成熟期較早,最早可追溯夏商時期理官,戰國時期成熟。在春秋戰國時期,也被稱為刑名之學,經管仲、士子、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的大力發展,成為一門學問。
  • 名不正言不順是哪家的思想?是什麼意思呢?
    「名不正,言不順」是儒家的思想。「名不正,言不順」出自《論語·子路》,原句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句話的意思是:名義不正當的話,道理就沒法講通;道理講不通,事情就辦不成。在這場大討論中,儒家代表人孔子則提出了「正名」的主張,若名不正,則言不順。孔子的正名論所謂正名,就是辯正名稱、名分。孔子主張「正名」,強調以禮為原則做到名實相符,言行一致。孔子以周禮為尺度,以理想的"名"去匡正現實,要求人們正其名,言其順,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陸九淵主張「心即理」說、「發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個人」、「踐履工夫」等, 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上承孔孟,下啟王守仁,形成「陸王學派」,是中國儒家精神的真正體現,不僅對中國,也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重大影響。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 火影忍者:大家對於長門、佐助和鳴人關於和平的主張怎麼看?
    幾乎每一個人都渴望著和平,而那些強者們對於和平也都有各自的主張。就像千手柱間和宇智波斑開創了忍村制度,後來宇智波斑又提出來無限月讀思想等等。討論長門、佐助、鳴人的思想是否有合理性,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思想,下面就和劍客一起簡單回顧一下長門等人對於和平的主張。長門長門對於和平的主張簡單概括就是通過力量震懾維持世界的和平。
  • 統治階級的思想對法國文學的影響——思想體系的發展
    引言統治階級的思想是統治思想。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思想文化領域裡,佔主導地位的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而其核心就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法國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體系,是從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反封建的過程中形成的,經過資產階級革命,這種思想的若干重要原則又寫進了《人權宣言》(1789)。《人權宣言》的出現《人權宣言》是作為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所預言的「理性王國」的具體法規而出現的。
  • 文明的起源:9.思想的開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文明的起源:9.思想的開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只要是能產生認知的生物,我認為它們都會在頭腦中(或其它意識器官中)發生類似「這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我該怎麼辦?」所代表的反應。但就人類而言,我確信即使在符號和語言都還沒產生之前,思維就早已存在,猿人和智人,他們在面對大地、樹木、水、天空、星星、太陽、月亮和其它的生物時,一定會在頭腦中形成能與「這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和「我該怎麼辦?」
  • 繪畫是什麼——達文西的繪畫主張和美學思想管窺(夜讀隨筆)
    達文西的美學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美是和諧的固定形式。達文西指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係上,各特徵必須同時作用,才能產生使觀者如醉如痴的和諧比例。」而人體比例是最神聖的比例。達文西認為,繪畫比詩歌更具有直觀的真實性,比音樂更具有形象性、客觀性和視覺感覺的真實性,比雕塑更富有色彩。總之,繪畫是一門最富有創造性的最自由的藝術。
  • 孔子的這三點主張,你意下如何?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但影響到自他之後的中國曆朝歷代,被稱為萬世師表,被人供奉,而且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名列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是明證。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二者是墨子的政治理論和政治主張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兼相愛、交相利:進步的社會政治學和社會倫理學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子政治學說的核心思想,也是他的社會倫理學的中心內容。墨子提出兼相愛的思想是對儒家主張的「仁愛」說的挑戰和突破。
  • 探析思想的語義譜系
    自古至今,「思想是什麼」一直是人類共同尋繹的重要論題。不過,迄今為止,人類依然沒有尋找到共同認可的內涵。思想的認知之難,不在於思想本身的理解之難,而在於思想本身的多元闡釋與界定纏繞的反身桎梏。因此,要想破解思想的「巴爾幹化」現象以釐清思想的多元認識,就必須梳理纏繞在一起的不同學科視域中的思想見解,明晰思想的語義演變軌跡。目前,學界關於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日常生活、解釋傳統、實證傳統,形成了初步的語義譜系。第一,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日常生活既是思想多學科研究的起點,亦是思想的多學科研究成果的落腳點。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杜威的思想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陶行知的思想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學生的實踐,但兩者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兩種教育思想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美國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 為什麼說,管仲是古代法家思想的先驅?這五個字是其思想精髓
    今天我們分享《管子·五輔》,什麼是五輔?就是指德、義、禮、法、權這五種治國措施。在上一篇「版法」中,我們也講到了,要兼愛無私,正直法度、與民同利,是墨家、法家、儒家思想的融合,而這一篇也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
  • 諸子百家指哪十二家學派,它們的創始人和主要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誠、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養,提倡教化和仁政。秦始皇時期,他焚書坑儒,打壓儒學,儒家開始衰落。漢武帝時期,由於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應等,讓儒學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推到了正統地位,從此儒家成了我國的正統思想。
  • 什麼是「思想領導力」?
    什麼是「思想領導力」?思想領導力:思想領導力是公司另一種增長戰略,包括評估、包裝和分享其最佳做法、知識集、案例研究及其高素質和才華橫溢的領導者,作為推動業務增長的增值資源。思想領導力格倫·洛皮斯提出了七個問題來開始我們採取這一新方法。1.能解決什麼問題?
  • 飯店搞活動有什麼方式最有效,你要找準你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去找準價值主張,價值主張是指對客戶來說什麼是有意義的,即對客戶真實需求的深入描述。作為一個餐飲店的老闆首先你要了解自己「賣什麼?賣給誰?為什麼買你的?」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但是很多餐飲店老闆根本都不清楚自己的產品到底賣給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定位。
  • 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緣起
    中國傳統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經世致用思想在總體上佔有重要位置。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紛紛提出各種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主張,在中國歷史上佔據獨特社會地位、特別重視經世致用的文人集團「士」這一階層開始形成。
  • 李贄生平經歷 人物簡介、個人思想主張
    這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往山西大同,著《孫子參同》,修訂《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