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心學簡介:陸王心學代表人物是誰?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是什麼?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陸王心學簡介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守仁的「陽明心學」。
陸王心學一般認為肇始孟子、興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守仁集其大成。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往往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稱「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一稱「客觀唯心主義」)。
陸王心學代表人物
一、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谿縣)人,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于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諡文安。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二、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
一、心本論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
「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
先生遊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三)。「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二、「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王陽明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聖人。
三、倫理學說和修養論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
「是非之心,不濾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
「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裡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
為什麼?「臂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
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上級,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然「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